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辽宁高考 >> 辽宁高考生物模拟题 >> 2017年辽宁高考生物模拟试题(一)

2017年辽宁高考生物模拟试题(一)_第3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  2017-05-19  【

  12.(2016·唐山市二模)如图为A、B两个国家的年龄性别结构图(假设两国男女出生比例皆为1∶1)。请据图分析回答:

  (1)A国人口年龄组成为________,因此该国制定了“计划生育政策”。内容规定“第一胎生的是女孩还可以生第二胎,但如果生的是男孩就不能再生第二胎了”,理论上这个政策________。(会、不会)影响将来的性别比例。

  (2)B国60岁以上的人口中男性个体少于女性,原因可能是:______较高。

  (3)预测我国未来年龄结构与________国较相似,因此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希望通过增加人口的________,从而减缓老年化程度。

  答案 (1)增长型 不会

  (2)男性死亡率

  (3)B 出生率

  解析 (1)看图可知:A国人口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第一胎生的是女孩还可以生第二胎,但如果生的是男孩就不能再生第二胎了”,理论上这个政策不会影响将来的性别比例。因为每一胎的生男生女的几率都是二分之一。(2)B国60岁以上的人口中男性个体少于女性,原因可能是:男性死亡率高。(3)预测我国未来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与B国较相似,因此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希望通过增加人口的出生率,从而减缓老年化程度。

  13.(2016·湖南省十三校联考二模)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构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操作,请分析回答:

  (1)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________→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表达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用血细胞计数板法统计酵母菌数量,甲同学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16×25型的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长和宽各为1 mm,深度为0.1 mm,有以双线为界的中方格16个,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图1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_______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____个。甲同学得出的酵母菌数比实际值________(偏大、偏小、一样)。

  (3)如图2是乙同学绘制的酵母菌增长曲线,请在图3中画出该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

  答案 (1)提出合理的假设 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15 2.88×106 偏大

  (3)如图:

  解析 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1)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表达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酵母菌在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15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18÷25×400×104=2.88×106个。甲同学得出的酵母菌数比实际值偏大。(3)图2是乙同学绘制的酵母菌增长曲线,酵母菌数量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最后数量减少。故该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最后增长速率小于0。故其变化曲线见答案。

  14.(2016·邯郸市一模)据图回答以下有关生态学问题。

  Ⅰ.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鸭子引入农田水稻蝗虫,对蝗虫进行了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模型。

  (1)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1模型属于________模型,该模型表明,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K值为________。

  (2)引入鸭子前,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只。

  (3)通过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地区又进一步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蝗战略,一方面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降低蝗虫的________;另一方面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进行________防治,该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信息。

  Ⅱ.弃耕农田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________阶段。如图2所示的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终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Ⅰ.(1)数学 N2

  (2)N01.03t

  (3)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生物 化学

  Ⅱ.森林(树林) 丙乙甲

  解析 Ⅰ.(1)图1的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1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因此蝗虫的K值为N2。(2)依题意可知:蝗虫种群的数量最初有N0只,蝗虫种群的数量为前一天的倍数λ=1+3%=1.03,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N01.03t只。(3)改造蝗虫的发生地,可以降低蝗虫的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属于生物防治,昆虫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

  Ⅱ.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分析图2可知:物种丙在最初时的光合速率较高,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逐渐下降,甲、乙的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甲的光合速率达到最高,说明甲和乙出现后影响了丙光合速率,主要是影响了光照强度,所以在垂直结构上,丙应在最下方,甲在最上方,即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丙乙甲。

123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