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山东高考 >> 山东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6届山东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效课时检测试卷8

2016届山东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效课时检测试卷8

中华考试网  2016-02-02  【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2.读下面画报封面及其说明:

  1927年元旦出版的《农民画报》第一期封面

  左幅漫画为一瘦骨嶙峋的农夫浇灌禾穗。禾穗十分茁壮,但五条肥硕的害虫(地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却在无情地啃噬穗子,题词:“我们辛辛苦苦,他们却吃得快快活活,不把他们除掉,我们何以安生?”中幅画面印“农民利益的拥护者”孙(中山)总理遗像和廖仲恺先生遗像。右幅漫画题词:“农友们!快快组织起来啊!”

  这一组漫画指明了(  )

  A.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B.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C.国共合作存在的隐患

  D.当时农民运动的革命对象和目标

  3.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走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了

  C.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D.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

  4.1927年5月30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在关于中国革命的电报中指出:“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的土地作出让步是必要的。只应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不要触及军官和士兵的土地。如果形势需要,暂时可以不没收中地主的土地。”共产国际发出这一指示的目的是希望中国共产党(  )

  A.积聚城市暴动的武装力量

  B.纠正土地革命中的过激行为

  C.与蒋介石争夺革命领导权

  D.维持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作

  5.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  )

  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国民党在抗战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6.毛泽东在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抗日战争的进行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中,国民党居于领导与基干的地位”“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为基础,而两党中又以国民党为主干,我们承认这个事实”。对以上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承认和拥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

  B.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在抗战中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

  C.相持阶段的到来促使中国共产党加紧和国民党全面合作

  D.中国共产党这一政策消除了国共两党的矛盾

  7.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政策从部分解除禁运到取消禁运,再到实行“有限援助政策”,1949年开始逐步减少对国民党的援助。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美国放弃控制中国的战略政策

  B.国民政府在中国的影响力发生变化

  C.美国由“扶蒋”逐渐转向“中立”

  D.美苏争霸使美国国力迅速下降

  8.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其影响是(  )

  ①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②使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③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④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棉纺织业 100 81.7 69.8 面粉业 100 77.5 72.5 机器业 100 99.6 56.0 各行业平均 100 85.5 74.9 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 ②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③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接近75万人前往当时的公祭地点北京中央公园追悼。当时中国最大的报纸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孙中山在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B.孙中山一生为实现民主共和而斗争

  C.孙中山信仰坚定,不屈不挠

  D.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开辟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11.1945年10月8日,毛泽东发表了演说,他说:“我们要在蒋委员长领导之下,克服困难,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大家一条心,要和平、民主、团结、统一。”这说明了(  )

  A.“独立、自由、民主”是两党的共同追求

  B.“统一、富强”是当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C.中国共产党维护合作,建立联合政府的诚意

  D.国共两党再次揭开了团结合作的新篇章

  12.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道:“①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②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③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这段文字的四处叙述中,与史实相比(  )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C.②③④正确,①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其中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对比指出材料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15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15分)

  14.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并,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苗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迎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6分)

  材料二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8分)

  材料四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屈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

  (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并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8分)

12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