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山东高考 >> 山东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6届山东高考历史复习二轮精选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6届山东高考历史复习二轮精选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4页

中华考试网  2016-01-25  【

  23、材料一 顺治二年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清政府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

  ——摘自百度百科名片之《剃发易服》

  材料二 太平天国鄙视清代衣冠,开始起义时穿着传统服装打仗,而将清代官服“随地抛弃”,“往来践踏”。……当时除天王可袍上绣龙以外,其他高级官员须根据场合而定,低级官员则绝对不着龙袍,但缀有龙纹的朝帽却是大多数官员的首服。其他规定多来自《周礼》,以五行四神来确定背心图案、服装以及缘边的颜色。

  ——摘自庄华峰等著《中国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

  材料四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但人民屈服于专制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时机,欲尽去其旧染之污习。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

  ——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1)据材料一归纳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

  (2)据材料二评价太平天国的服饰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的“易服”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初至民国初年“易服”的认识。

  【答案】(1)特点:以满人样式为基准;强制;残酷;时间长。

  目的: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削弱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意识。

  (2)评价:是反清斗争的一种形式,具有进步意义;存在等级尊卑,具有落后性(封建性)。

  (3)思想:“易西服”是政治改革的开端和关键。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近代西方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改易服饰”对维新变法起推动作用;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

  (4)影响: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习俗,促进观念变革;国货滞销,制约民族工业的发展。

  (5)认识:①“易服”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②服饰从等级、尊卑走向大众化,具有进步性;③“易服”与政府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关;④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易服”;⑤民族交往、中外交流是“易服”的重要因素之一;⑥“易服”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服饰的变化。第(1)题中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的特点可从材料一中概括出;其目的应从维护清朝统治方面考虑。第(2)题首先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太平天国服饰变化的表现,然后结合太平天国斗争的性质、任务对其分析评价,注意运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第(3)题首先从材料三中概括出康有为的思想,然后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即可。第(4)题可结合材料四的信息,从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民国初年“易服”的影响。第(5)题要综合分析四则材料,可从易服的特点及其影响等方面来谈认识。

  24、社会习俗是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和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关,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正如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所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6 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 510荷盾,获利651 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 437 564两。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初,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发辫,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国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2)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社会生成的新观念,并分析这些新观念生成的原因。

  (3)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按要求填写表中内容。

  春联 应出现的时间或时期 相关历史事件 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批林批孔战果辉煌;纲举目张成就巨大 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材料四 一位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动情地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1993年5月,粮票停止发行使用。副食品票证、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早已悄然淡出。

  (4)材料四反映出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5)有人说习俗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有人说对习俗要合理引导。你同意哪一观点?说明理由并举例加以证明。

  (1)促进了欧洲医药事业发展;改变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茶叶贸易使欧洲资产阶级获得巨大利润;成为一些殖民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造成欧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新观念:崇尚西方;崇尚自由民主;重商;享乐等。原因: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辛亥革命等社会变革的推动;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社会心理的认同;西方物质文明先进性的吸引;进步人士的提倡等。

  (3)

  春联 应出现的时间或时期 相关历

  史事件 1953年-1956年或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农业合作化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年-1976年或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 “文化大革命”或林彪集团被粉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或改革开放初期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农业产品丰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5)同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习俗变迁源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如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众多新风俗。同意“合理引导”。习俗变迁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的行为受各种因素制约,要积极引导,才能形成健康文明的新习俗。如近代的享乐观、现今婚俗中的大操大办等等。

  本题从政治经济变化与文化变迁的关系切入,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掌握和理解。解第(1)问和第(2)问时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解第(3)问时注意综合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相关内容,根据历史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进行分析。解第(4)问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信息和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分析。第(5)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任选一个观点即可,关键是要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分析,并举例说明。

  材料一 1950年全国图书出版社211家,1952年上升到426家,大多数为私营出版社。1955年出版社总数下降至96家,国营和公私合营出版社取代了私营出版社。1971年国有出版社下降到46家。“文革”结束后,1978年猛升为105家。其后,直至1998年基本上逐年上升,1998年图书出版社为530家。2004年,中国大陆图书出版社实有573家,是1978年105家的4倍多。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业出书情况

  ?

  1950年 1956年 1966年 1967年 1978年 2004年 出书种数(万种) 1.21 2.88 1.11 0.30 1.50 20.83 总印数(亿册) 2.75 17.84 34.96 32.32 37.74 64.13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述5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版社的变化情况,分析变化原因。

  2.据材料二,从建国到“文革”爆发后的1967年,我国出版业的出书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综合分析变化原因。

  3.综合材料一和二,出版社数量和图书出版数量都发展迅速,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50年代中期出版社总数下降,国营和公私合营出版社取代了私营出版社,原因在于国家对私营出版社实行社会主义改造。70年代初期,国有出版社急速下降,原因在于文化大革命对文化的摧残。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版社数量逐年上升,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和中央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2.出书种数和总印数都有所下降,尤其是种数下降剧烈。“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大批知识分子被破害,同时社会动荡,文化界百花凋零、万马齐喑。另一方面,阶级斗争和革命思潮成为社会主流,毛泽东著作大量印刷,因此种数剧烈下降的同时总印数却下降有限。

  3.认识分三层次。第一层次,认识到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第二层次还认识到发展原因,第三层次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他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文学作品,小说通过对简·爱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时代欧美国家妇女地位的提高。

  材料2: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材料3: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规定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请回答:

  (1)结合19世纪以来欧洲历史,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这一时期妇女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2)材料2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3)对比材料2,指出材料3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1)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逐步确立(资产阶级改革、革命的推动亦可);经济工业化;思想启蒙运动的推动、民主平等人权思想的传播

  (2)现象:妇女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原因:政治上,政府提倡妇女解放;经济上近代经济发展;思想上,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展,妇女思想进一步解放。

  (3)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或从制度上保障妇女地位);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第(1)问可以转换为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因来作答。横向联系必修一、二、三的知识,可知,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胜利,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开展,逐步实现工业化,经济大发展,思想上,观念上才能大解放,这是经济基础。思想上:主要是启蒙运动民主平等人权思想的广泛传播。第(2)问仔细阅读材料明确材料反映的是民国时期,女子可以从事的职业越来越多,或者说在各种各样的职业中逐步出现了妇女的身影,男女同工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应该结合民国建立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新现象来分析。如:政治上,应与政府政策有关;经济上,近代工业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才能更开朗;思想文化上,则主要应是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影响。第(3)问材料的第一句已经明示了这段材料的主题是妇女参政问题,后面的三句话则是妇女参政的主要表现,这说明妇女的政治地位提高了,并且是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作出规定的。

1234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