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江西高考 >> 江西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20年江西高考历史精选试题及答案(六)

2020年江西高考历史精选试题及答案(六)

来源:中华考试网  2020-03-11  【

  一、选择题

  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3.(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 )

  A.增加财政收 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增加粮食产量 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4.隋朝将作大匠宇文凯曾严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者有严格的从业要求 B.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

  C.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 D.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

  5.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 )

  A.“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C.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

  6.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7.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8.《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 B.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D.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荣

  9.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拜财神的习俗浓厚,浙江拜范蠡为财神,安徽徽州拜管仲为财神,江西拜关公为财神。当时朝廷对此不但认可,还均给予支持。明清政府此举有利于( )

  A.控制民间宗教信仰 B.分化瓦解江南反清势力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 D.促进江南社会经济发展

  10.宋元以来,江南地区因粮食丰裕,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民谚已变为“湖广熟,天下足”。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湖广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动 D.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急剧衰退

  11.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12.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6分)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简述促进这些新现象出现的有利因素。(10分)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有考古史料为证的本末观萌芽出现在战国。孟柯将商人称之为“贱丈夫”,在理论上正式将农业生产放到首位。而韩非则把手工业与商业称为“末作”,使重本抑末的观点变得更加鲜明。秦朝允许私人经营冶铁煮盐等重要行业。但到西议初年,汉高祖规定“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官史”,商人的地位受到打压。到汉武帝时期,所有的冶铁煮盐业收归国官管,私人经营的大手工业从此趋于衰落,其他行业也因沉重的赋税受到极大抑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事频繁,官办手工业为政府军备需求提供供给。到了唐宋时期,产生维护劳动者自身利益的手工业组织——行会。宋代以后,这种组织发展壮大,渐渐被政府控制。到了明后期,在江南的发达的手工业作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且缓慢发展。

  ——整理自王大庆《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二:古希腊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和手工业。对如何公正、合理分配社会利益成为古希腊先哲们主要的政治伦理思想,“重农抑商”的思想由此产生。古希腊的立法者通过法律保障国内的贸易活动,甚至还鼓励贫困的公民从事手工业。当时的作家色若芬认为农业繁荣,其他一切技艺才会兴旺。他虽然把手工业和商业称为“粗俗的技艺”,但是他却强调分工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手工业对社会其他的权极作用,认为其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而且在农业衰败时还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生计,可谓是重“本”的同时也不忘“末”的发展。到了中世纪时期,西方的手工业、商立和海外贸易已经十分发达。14-15世纪西欧出现了资东主义关系的萌芽,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商人的地住也越加重要。资本主义又萌芽得以在西方的土地上继续发展下去。

  ——杨镇毓《中西本末观中手工业地位差异的比较分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重农抑商”思想的不同之处。(8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成累万金”,“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由政府组织生产、销售、严禁私自铸铁、煮盐)、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宋代的盐、茶、铜、酒等商品,由政府专卖,成为禁榷,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即所谓“官商分利”宋高宗要求户部向他报告市舶贸易的收支情况。宋代政府还经常根据实际收入调整各地商税定额和税率,调整税卡布局,惩治那些刁难商人、苛征商税的官吏。

  ——摘编自汪圣铎《两宋货币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目的和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6分)

12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