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江苏高考 >> 江苏高考生物模拟题 >> 2016届江苏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试题27

2016届江苏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试题27

来源:中华考试网  2016-02-15  【

  1.(2014海南单科,19,2分)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2014课标Ⅰ,6,6分)某种植物病毒Ⅴ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Ⅴ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Ⅴ是互利共生关系

  3.(2014江苏单科,5,2分)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4.(2013福建理综,3,6分)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5.(2013海南单科,24,2分)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6.(2013海南单科,25,2分)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7.(2012福建理综,3,6分)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8.(2012全国,4,6分)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9.(2012广东理综,4,4分)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10.(2014海南单科,28,8分)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害虫引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回答下列问题:

  (1)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为    。

  (2)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    (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                。

  (3)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关系具有    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1.(2014课标Ⅰ,30,11分)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12.(2013课标Ⅰ,32,6分)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1.D 该种鱼的幼体可以捕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也可以捕食浮游植物,所以两者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幼体可捕食动物和藻类,但成体后仅捕食动物,可见幼体和成体所处的营养级有区别,B正确;水体中不同物种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该种鱼的成体和幼体属于同一种群,其分层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错误。

  2.A 分析题意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二者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植物病毒V与水稻是寄生关系,C、D错误。

  3.C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种群,灰喜鹊属于同一物种,A正确;壁虎活动能力强,所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有变化,但一般变化不明显,C错误;由于地形的变化,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4.D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等知识。退化林地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等,所以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物种数少、植物丰富度低;森林恢复使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均增加,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5.A 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分别是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A错误。甲地原来是森林,火灾后的森林还具备演替为森林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时间的演替,甲地可重现森林,B正确;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出现得比苔藓早,C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两地生物种类增加,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多,D正确。

  6.D 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成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正确、D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正确。

  7.C 此题综合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由图可知,三种茶园中纯茶园物种数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最差,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错误;题图只表明10月份杉茶间作园物种数最多,但无法得知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大小,B错误;图中显示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时物种数最多,此时营养结构最复杂,C正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8.D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乔木层的疏密程度通过影响阳光透过的程度,进而影响生活在乔木下的草本层的水平结构,选项D错误。群落中不同植物因需要的光照强度不同而出现垂直分层现象;受食物、栖息场所等影响,群落中的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即植物的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选项A、B、C正确。

  9.C 由于土壤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所以不同深度的土层分布的动物种类有所不同,体现了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A错误;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体现为捕食和竞争关系,B错误;土壤的盐碱度不同,生活的土壤动物种类有差异,体现了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不同土层的动物类群,D错误。

  10.答案 (1)捕食和竞争(2分)

  (2)有利(1分) 小鸟在捕食该害虫A的同时也捕食了害虫A的天敌(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调节(2分)

  解析 (1)小蜂通过将卵产入害虫A体内获得营养,小鸟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故小鸟和小蜂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2)疯狂摇摆的害虫A易被敌害发现,害虫A及其天敌被捕食,这对于害虫A的发展有利。(3)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方面有重要作用。

  11.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解析 (1)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所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故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次生演替中,虽然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次生演替的速度快,经历的时间短。(3)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自然演替的最终方向是荒漠,由于人类的开垦活动,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故人类开垦活动使群落演替速度加快,但演替方向未发生改变。

  12.答案 (1)次生 土壤 (2)草丛 常绿阔叶林

  (3)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1)由于被破坏的常绿阔叶林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此类演替为次生演替。(2)在题表所罗列的群落中,草丛营养结构最简单,物种种类最少,故其恢复力稳定性最强;而常绿阔叶林营养结构最复杂,物种种类最多,其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故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强。(3)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其中生存的动物分层的复杂程度。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