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湖南高考 >> 湖南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8年湖南高考语文基础提升练习及答案(9)

2018年湖南高考语文基础提升练习及答案(9)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8-03-15  【
 三、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鸟 群

  高亚平

  ①又是一个金风送爽的季节,我携妻带子回到了故乡。原野上,一丘丘成熟的水稻、苞谷、大豆散发出一种诱人的清香。农人们正在修车磨镰准备秋收,孩子们在乡场上玩耍,一群群的鸡在田畔渠头觅食。我望着眼前这些熟悉的场景,心里感到异常亲切。然而,于我的记忆中,似乎总少了一些什么,是什么呢?是鸟群。那种一到秋天,便一群一群的,于空中盘旋起落呼啸而过的鸟群。

  ②在我童稚的心灵里,在我少年无羁的记忆里,鸟群实在是一种令人陶醉的景观。

  ③我的家乡在樊川的腹地,它南依终南山,北靠少陵原,东傍一片丘陵,西依神禾原。川地中有无数的溪渠沟汊穿流其中。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水丰地肥,林木丰茂,是鸟类栖身觅食、繁衍生息的理想所在。记忆中,少年时代家乡的鸟似乎特别地多,房前屋后,水湄旷野,到处可见到鸟儿们飞翔的身影,觅食、嬉戏的踪迹。我家的门前是一道小溪,缘溪边生长着两排高大的树木,树木多为白杨、榆柳,也有一棵苦楝。树木的顶端有许多鸟窝,小巧玲珑的斑鸠窝,棕色硕大的喜鹊、铁老鸦窝,还有白鹤窝、黄鹂窝,以及一些不知名的鸟窝。至于燕子和麻雀,它们的窝多筑于人家的檐下屋内,树上找不到它们的巢穴。因了这个缘由,故而,我一年四季可以听到鸟儿们的鸣啼。

  ④春天,草木萌动,乡间便是一片欣欣向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燕子、大雁北迁,它们开始忙碌筑巢。杜鹃声声,黄莺乱啼,麻雀亦嘁嘁喳喳,让人觉出一片盎然的春意。我常常于酣眠中被窗外树木上的鸟鸣声惊醒,睁眼一看,外面已是一片明媚;阳光已越上了窗棂,爬上了树木梢顶。这时,我的心情便无限愉悦,穿衣起床吃饭。邀上小伙伴们,奔向原野上拔猪草,游玩嬉戏,找鸟窝,掏鸟蛋,或用自制的弹弓打鸟。鸟往往罹弹而殒,鸟蛋也往往被我们从树洞鸟窝中摸出,这些都被我们用湿泥裹了,放在火中烧透烤熟,洒上从家中偷出来的盐巴,分而食之。那种甘美、醇香,让我至今难忘。

  ⑤一首外国歌谣这样唱到:“夏日来了,令人回忆。”其实,令我回忆的鸟群,在家乡的夏日里是决然看不见的。这并非鸟儿不多、不能成群的缘故,而是因为鸟儿们这个季节正忙于繁殖哺育后代;或者耐不得炎热,藏进绿树丛中。整个夏天,其实是鸟儿最多的时候,它们不扎群,亦不大鸣叫,只是在蓊蓊郁郁的树林里飞来飞去。只有到了傍晚,百鸟噪林的时候,你才可感到鸟儿的繁多、鸟群的庞大。一次,我和几位伙伴在树林中找蝉蜕,耐不得鸟儿的聒噪,我随手捡了一块石头,向树枝间使劲扔去。随着一声哀鸣,一只麻雀便若一片骤遭虫蛀霜打的树叶一样,从树枝间掉了下来。受惊的鸟儿“轰”地一声飞向天空,霎时间,鸣声一片,黑了头顶上的一片天空。

  ⑥然而,最让我痴迷的还是家乡秋天原野上的鸟群。

  ⑦几场秋风、几场秋雨之后,故乡的原野上便是一片金黄了。于丽日下,于澄明的碧空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一道魅人的风景,那就是雁阵。大雁们排着“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伍,嘎咕嘎咕地鸣叫着,从我们的头顶飞过,由北而南,渐去渐远,以至于无,令少年时代的我,生出无限的畅想。而呼啸的麻雀群,若风暴骤起于萍末,在庄稼地的上空,在乡场,刮来刮去,亦让人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有时,麻雀群停驻在十几棵光秃秃的树上,树上便立刻像长满叶子。这些叶子在叫嚷着,吵闹着,让人觉出一种无限的生意。至于灰喜鹊,它们往往也在这个季节一大群一大群地从村庄的上空飞过,从原野上飞过,不知从哪里来,亦不知往哪里去了。还有一种鸟,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专门吃柿子。也是大群地来,每次来,家乡的柿子便会遭一次劫。但家乡人似乎并不恨这种鸟,有时在摘完柿子后

  ,往往还给树上留下几个,供这些迟来的鸟儿们吃。

  ⑧曾几何时,家乡的鸟群在我们不知不觉间消失了。生态的破坏,环境的变迁,使河流干涸,树木减少,鸟群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供栖身、生存的家园。现在,家乡广袤的原野上偶尔还能见到麻雀群。但在我看来,亦没有记忆中的庞大、壮观了。若干年后,连麻雀们是否也会弃我们远去?我说不清楚。社会在进步,人类在繁衍,但我们谁愿意面对一个没有鸟群的明天呢?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翻捡着少年时代的记忆,于心灵深处默默地呼唤:归来吧,我的鸟群!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回到故乡,感到异常亲切,却因为没有看见过去那种秋天时节一群一群的鸟儿在天空翻飞的景象,心里若有所失,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B.作者的故乡水丰地肥,林木

  丰茂,是鸟类栖身觅食、繁衍生息的理想所在,鸟群已经成为作者童稚心灵和少年时代的记忆里令人陶醉的景观。

  C.第④段写作者少年时代早上穿衣、起床、吃饭,然后和小伙伴们到原野上拔猪草、游玩嬉戏、找鸟窝等,意在突出作者小时候天真、活泼、淘气和爱鸟。

  D.作者家乡有一种专吃柿子的鸟,但家乡人似乎并不恨这种鸟,有时甚至还在树上留下几个柿子,让迟来的鸟儿们吃,这体现了家乡人浓浓的温情。

  E.全文以故乡的鸟群为叙写对象,以记忆中的故乡的鸟群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为线索,写出了作者回到故乡后看不到鸟群的无奈与苦闷的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C项,“突出作者小时候天真、活泼、淘气和爱鸟”曲解文意,应该是“突出作者在鸟鸣中醒来的无限愉悦的心情”。E项,“写出了作者回到故乡后看不到鸟群的无奈与苦闷的心情”不符合文章主题,应是“写出了作者回到故乡后产生的忧思与期盼”。

  答案:CE

  8.本文围绕“鸟群”展开叙述,条理清晰,请具体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4分)

  解析:梳理文章思路就是弄明白作者在文章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文章是怎样展开的。解答此题,可分三步走:第一,梳理结构层次;第二,概括事件(适当取舍),第三,准确表述[关注示例、抓关键句(起首句、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关键词语、提炼整合]。本文可从回家乡不见鸟群、忆家乡的鸟群、对家乡鸟群消失的思考等角度概括。

  答案:开头写回家乡不见鸟群的怅然若失,接着回忆家乡春天和夏天的鸟群“令人陶醉的景观”,再写秋天的鸟群最让作者“痴迷”,最后表达作者对家乡环境被破坏、家乡鸟群消失的忧思。(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

  9.作者最后说:“若干年后,连麻雀们是否也会弃我们远去?我说不清楚。”作者为什么“说不清楚”?他要表达什么?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6分)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语句蕴含的丰富含意和写作意图的探究能力。第一问,可从文中找到“若干年后,连麻雀们是否也会弃我们远去?我说不清楚。”所在的语段,然后根据语段内容,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生态的破坏,环境的变迁,使河流干涸,树木减少,鸟群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供栖身、生存的家园”,“但我们谁愿意面对一个没有鸟群的明天呢?”从对故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忧思等角度探究作答。第二问,可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联系社会现实,从整个社会环境问题角度阐述作者的忧思与期待即可。

  答案:①“说不清楚”含意丰富,语气沉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思和期盼。②作者的意思是说,现实环境生态破坏严重,如果再不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切实改善生态,故乡环境就会进一步恶化,连麻雀这道最后的风景都会消失。③其实,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不仅是对故乡环境、生态的忧虑,更是对整个社会生态现实的忧虑。如果我们继续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生态,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会不堪重负,带来的恶果也只有我们人类自己承受。(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4分)

  山垭口

  [俄]蒲宁

  “马上就到山垭口了。”我对自己说,“马上就能翻过山岭到安静的地方,到有人烟的明亮的屋子里……”

  然而半小时、一小时过去了……每分钟我都觉得,山垭口离我不远了,只有两三步路,可是光秃的山石坡道却老是走不完。松树林早就落在后面了,低矮的、弯弯曲曲的灌木丛也早已过去了,我开始感到疲乏,直冻得打冷战。我记起离山垭口不远的松树之间有几个坟墓,那里埋葬着被冬天的暴风刮下山去的樵夫。我感觉到,我现在正身处人迹不到的荒山之巅,感觉到自己周围只有云雾和悬崖峭壁,因此心里不禁想到:我怎么能越过那些像墨黑的巨人般屹立的浓雾中的孑然挺立的石碑呢?我现在就已经失去了时间和地点的概念,我还有足够的气力走下山去吗?

  前面,在飞驰的浓雾中现出一个模糊不清的黑咕隆咚的东西……这是一些昏黑的山丘,样子像睡着的熊。我爬上去,从一块石头跨到另一块石头上,马挣扎着,费力地跟着我攀登,马蹄击在湿漉漉的光秃的石头上,发出叮叮声。突然,我发现道路又在慢慢地升向山上去!于是我停下来,感到了绝望。由于紧张和疲乏,我浑身哆嗦着,我的衣服被雪渗得湿透了,风直穿过衣服,冷不可挡。要不要呼叫一下呢?可是现在甚至连牧羊人也和他们的山羊、绵羊一起躲在荷马时代的简陋小屋里,谁会听见我的呼叫声呢?我害怕地四下张望着:“天啊!难道我迷了路吗?”

  夜深了。远处的松树林传来低沉的、令人昏昏欲睡的涛声。夜变得越来越神秘了,我能感觉到这一点,虽然我既不知道时间,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现在,深深的谷地里的最后一点灯光也熄灭了,灰蒙蒙的雾占领着整个谷地,它知道,现在正是它当令的时刻——漫长的时刻,仿佛地面上一切都死绝了,早晨永远不会再到来,只有浓雾会继续增大,笼罩着在半夜里执勤守卫的突兀的群山。在山上,林木会继续发出低沉的响声,在荒凉的山垭口,雪会刮得越来越大。

  我避着风,转身走到马的身边。这是和我在一起唯一的有生命的东西!然而马对我看也不看。它浑身湿透,冻僵

  了,蜷缩着身子,高高的马鞍笨拙地矗立在它的背上。它顺从地耷拉着脑袋,两耳紧贴在脑袋上。我狠狠地拉着缰绳,重新面对着潮湿的风雪,重新迎着风雪顽强地前进。我试图看清周围的东西,但只能看见灰白色的一片,在飞驰着,闪着耀目的雪光。我侧耳静听,只能听到耳边的风声,以及背后单调的铿锵声:这是马镫互相碰击的声音……

  然而很奇怪:绝望的心情开始使我变得强壮起来!我更加有力地迈着步子。由于使我必须忍受这一切而对人家产生恶意的埋怨,这种心情反而使我感到愉快。这种埋怨的心情已经变成一种忧郁而沉毅的驯服,决心对必须忍受的一切逆来顺受,在这种心情下,即使无望也是心甘情愿的……

  最后,山垭口终于在望。然而我已经无所谓了。我沿着平缓的草地走着,风把浓雾吹得像一绺绺蓬松的长发,把我吹倒在地,可是我毫不介意。只需根据风的呼啸声,根据浓雾,就可以感觉到,深夜牢牢地占领着群山——渺小的人们早已在谷地上,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睡觉了;可是我并不匆忙,咬紧牙关走着,不时冲着马嘟囔几句:

  “走啊,走啊。拼命地走吧,直到倒下来为止。在我的一生中,这样荒僻难走的山垭口已经走过不知多少遍了,灾难,痛苦,疾病,亲友的背叛,这一切都曾像黑夜一样向我袭来!继续走吧,走吧!”

  我磕磕绊绊,仿佛在睡梦中走着。离早晨时间还很长。往下到谷地需要走一整夜,也许黎明时才能够在什么地方沉沉地睡一觉——蜷缩着身子,心里只有一个感觉:受凉后体味到温暖的甜蜜。

  (有删改)

  10.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真实地再现了“我”在孤独绝望中思想转变的过程,经过艰难的挣扎和思考,成功在望。

  B.文章写离山垭口不远的松树之间的几个坟墓,既有渲染恐怖环境、突出前行艰难的作用,也有哲理意味,暗示着人生的必然归宿。

  C.第三段写牧羊人和他们的山羊、绵羊一起躲在荷马时代的简陋小屋里,以假想的“有”来反衬现实的“无”,以凸显路上的荒凉。

  D.第四段写道:“它知道,现在正是它当令的时刻。”表达了作者此时对前面光明的目的地的热情追逐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E.作者认为,人的一生会面对很多的困境、疾病、痛苦、亲友的背叛,像黑夜一样将我们包围,但是我们应该坚持走下去,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漫长的黑夜,相信黎明终会到来。

  解析:B项,“渲染恐怖环境”“暗示着人生的必然归宿”不当,文中无此意。D项,

  理解不当,这句话是说此时是夜统治的时刻,漫长而荒凉,没有表现出作者的“热情追逐”和“积极乐观”。

  答案:BD

  11.文章以“马上就到山垭口了”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作答本题,可从直接点题、照应标题、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扣合主题等角度进行考虑。作答时既要点出具体作用,又要结合文章有适当的阐述,避免堆砌术语。

  答案:①以“马上就到山垭口了”开头,直接点出地名,开头便照应标题,且有设置悬念的作用;②为下文写自己丧失信心和最终克服困难作铺垫;③表明“我”此时正满怀信心和力量,能够克服困难到达山垭口,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2.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反复强调一个“走”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6分)

  解析:作答本题,可从困境的不可避免,要有坚定的信念、拼搏精神,脚踏实地等角度展开阐述。答案须分点,要言不烦,点到即可。

  答案:①人生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须有经历风霜雨雪的思想准备;②任何时候都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困难一定

  能够克服,风雪过后必有晴天;③要有顽强的拼搏精神,面对困境绝不轻言放弃,一步一步坚实地朝前走去。(每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

12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