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湖南高考 >> 湖南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6湖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实战演练18

2016届湖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实战演练18

中华考试网  2016-03-09  【

  1.(2013·福建卷)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解析: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的内容,排除A;题干材料是“请诸父老”教导“后生弟子”,而不是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且仅讲去恶从善过于片面,排除B;“以农兴业”思想与题干材料所述无关,排除C;题干讲述的是“理性”的生活秩序,故选D。

  答案:D

  2.(2013·浙江卷)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

  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外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孔子首开中国古代教育兴办私学的风气;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典型代表,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朱熹在辞官后四处游历讲学,宣扬他的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创办吕克昂学园,发展教育。因此排除含②的选项,故符合题意的是C。

  答案:C

  3.(2013·北京卷)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和内容限制,特别注意内容限制是吸收外来文化。《春秋繁露》主要吸收阴阳、道家、法家思想形成,都是中国自己的文化;《四书章句集注》吸取佛道思想形成,而佛教是外来文化;《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依据的著作,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因此①③与题意不符,正确的答案选B。

  答案:B

  4.(2013·课标Ⅰ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理学。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宋代儒学吸取佛道思想,形成哲学化、思辨化的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遵循传统的伦理道德秩序,体现孔孟的主流思想。而且在此后理学成了官方哲学,占据统治地位。因此正确答案选C。A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B表述与史实不符;D思想不占主导地位。

  答案:C

  5.(2013·广东卷)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陆王心学。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概括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题干中外在手段明理体现的是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不识字也做人,确立仁义根本,体现的是陆王心学内心反省,致良知。孔子主张仁、礼;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故A、B、C与题意不符,因此正确答案选D。

  答案:D

  6.(2013·山东卷)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思想发展。考查对知识的比较辨析能力。根据李贽思想和文艺复兴思想的相关知识可知,A是二者的意义,B是二者出现的背景,D是二者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李贽是持封建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只是对原来的理学进行批判和完善,不属于新兴资产阶级,因此答案选C。

  答案:C

  7.(2012·新课标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A.四民等级秩序在题干材料中看不出来,不合题意,排除。B.重新整合社会阶层和题干中“各就其资之所近”意思矛盾,排除。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题干主旨符合王阳明心学的正心诚意,正确。

  答案:D

  8.(2011·上海卷)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故A项正确。

  答案:A

  9.(2011·课标全国卷)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解析:题干的主要意思是:不管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乡野之间,是非不能由君主一个人说了算,应该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这实际上是否定君主专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强调百姓对国家的责任。“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强调百姓在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跟否定君主专制无关。“天下为公”指天下应该是天下人的天下。因此C项是最接近题干意思的。

  答案:C

  10.(2011·广东卷)“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三教(儒、佛、道)融合的趋势,材料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诗歌创作的繁荣局面出现在唐朝,B、C两项时间错误;陶渊明等都属于文人,文人画的特点是“写意”,因此,D项错误。

  答案:A

  11.(2011·天津卷)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长期以来儒学为上层知识分子所垄断,李贽认为普通老百娃占世间大多数。强调儒家思想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而不是只为少部分人服务,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答案:C

  12.(2011·北京卷)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析:“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儒家思想是在汉武帝以后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文庙修建越来越多,并且在边远地区相继出现,A项正确。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是在汉代,B项错误;C项逻辑关系错误,程朱理学兴起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文庙的兴建;D项修建文庙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不大。

  答案:A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