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湖南高考 >> 湖南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5年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小说阅读

2015年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小说阅读

中华考试网  2015-04-10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包氏父子

  张天翼

  老包①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两片薄薄的紫黑嘴唇在一开一合的,他从上面的地名读起,一直读到“省立××中学高中部缄”。

  “露,封,挂,号,”他摸摸下巴。“露,封,……”

  他仿佛还嫌信封上的字太少太不够念似的,抬起脸来对天花板愣了会儿,才抽出信封里的东西。

  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老包走到窗子眼前,取下了眼镜瞧瞧天,才又架上去念成绩单。手微微颤着,手里那几张纸就像被风吹着的水面似的。

  成绩单上有五个“丁”。只一个“乙”——那是什么“体育”。

  一张信纸上油印着密密的字:告诉他包国维本学期得留级。

  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

  “这是什么?”胡大一走进来就把脑袋凑到纸边。

  “学堂里的。……不要吵,不要吵。还有一张,缴费单。”

  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学费:四元。讲义费:十六元。……损失准备金:……图书馆费:……医……医……”

  他用指甲一行行划着又念第二遍。他在嗓子里咕噜着,跟痰响混在一块。读完一行,就瞧一瞧天。

  “制服费!……制服费:二——二——二十元。……学生除——除——除宿费膳费外,皆须……”

  瞧瞧天。瞧瞧胡大。他不服气似地又把这些句子念一遍,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还是这些字——一个个仿佛刻在石头上似的,陷到了纸里面。他对着胡大的脸子发愣:全身像有——不知道是一阵热,还是一阵冷,总而言之是似乎跳进了一桶水里。

  “制服费!”

  “什么?”胡大吃了一惊.

  “唔,唔。”

  制服就是操衣,他知道。上半年不是做过了么?他本来算着这回一共得缴三十一块。可是这二十块钱的制服费一加,可就……

  突然——乓!房门给谁踢开,撞到板壁上又弹了回来。

  房里两个人吓了一大跳。一回头——一个小伙子跨到了房里。他的脸子我们认识的:就是桌上那张照片里的脸子,不过头发没那么光。

  胡大拍拍胸脯,脸上赔着笑:“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

  那个没言语,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眼睛扫到了他老子手里的东西。

  “什么?”他问。

  胡大悄悄地走了出去。

  老头把眼镜取下来瞧着包国维,手里拿着的三张纸给他看。

  包国维还是原来那姿势:两手插在裤袋里,那件自由呢的棉袍就短了好一截。像是因为衣领太高,那脖子就有点不能够随意转动,他只掉过小半张脸来瞅了一下。

  “哼。”他两个嘴角往下弯着,没那回事似地跨到那张方桌跟前。他走起路来像个运动员,踏一步,他胸脯连着脑袋都得往前面摆一下,仿佛老是在跟别人打招呼似的。

  老包瞧着他儿子的背:“怎么又要留级?”

  “郭纯也留级哩。”那小伙子脸也没回过来,只把肚子贴着桌沿。他把身子往前一挺一挺的,那张方桌就咕咕咕地叫。

  老包轻轻地问:“你不是留过两次级了么?”

  没搭腔,那个只在鼻孔里哼了一声。接着倒在桌边那张藤椅上,把膝头顶着桌沿,小腿一荡一荡的。他用右手抹了一下头发,就随便抽下一本花花绿绿的书来:《我见犹怜》②。

  沉默。

  房里比先前又黑了点儿。地下砖头缝里在冒着冷气,老包两只脚仿佛踏在冷水里。

  老包把眼镜放到那张条桌的抽屉里,嘴里小心地试探着说:“你已经留过两次级,怎么又……”

  “他喜欢这样!”包国维叫了起来。“什么‘留过两次级’!他要留!他高兴留就留,我怎么知道!”

  外面一阵皮鞋响:一听就知道这是那位表少爷。

  包国维把眉毛扬着瞧着房门。表少爷像故意要表示他有双硬底皮鞋,把步子很重地踏着,敲梆似地响着,一下下远去。包国维的小腿荡得厉害起来,那双脚仿佛挺不服气——它只穿着一双胶底鞋。

  老头有许多话要跟包国维说,可是别人眼睛盯到了书上:别打断他的用功。

  包国维把顶着桌沿的膝头放下去,接着又抬起来。他肚子里慢慢念着《我见犹怜》,就是看到一个标点也得停顿一两秒钟。有时候他偷偷地瞟镜子一眼,用手抹抹头发。自己的脸子可不坏,不过嘴扁了点儿。只要他当上了篮球员,再像郭纯那么——把西装一穿,安淑真不怕不上手。安淑真准得对那些女生说:“谁说包国维像瘪三!很漂亮哩。”

  【注】①老包,小说中“包国维”的父亲,一个公馆内的老仆人。②《我见犹怜》:流行于当时的庸俗小说。

  1.请简要分析第四自然段中“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这一景物描写的作用。

  2.试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

  (2)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3.【能力目标对应题】请概括分析文中“包国维”这一人物形象。

  4.本文描述了一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望子成龙的故事,有人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故事表现的主旨也已经没有了现实意义,你的观点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香  伯

  [新加坡]尤 今

  香伯住在一幢很旧的老屋里,屋子坐落于一条很瘦的老街上。这间祖传的屋子砖瓦破落,屋内屋外的墙壁,全都被岁月的火把熏得灰黑灰黑的。尽管其貌不扬,可是,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慕名而来。

  到老屋来的人,只有一个目的:买饼。

  香伯做的香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一层叠一层,脆而不碎,烤成很淡很淡的褐色,最上面的那一层,还俏皮地粘着几颗好似在跳舞的芝麻。充作饼馅的麦芽糖呢,软软甜甜且不说,最不可思议的是它不腻、不滞、不粘牙。

  香伯的一生,好像是为了做香饼而活的。

  他做饼的手艺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没人知道。我只记得,当我还在怡保育才小学读书时,便常常看到皮肤好像古铜一样闪闪发亮的香伯,把他做好的香饼放在纸箱里,用电单车载到菜市去卖。他的生意很好,才一盏茶的工夫,便卖光了。

  他姓什么,没人探问;他名唤什么,没人关心;只是人人都喜欢他卖的香饼,所以,顺理成章地唤他“香伯”。

  八岁那年,我随同父亲举家南迁,到新加坡落地生根。婆家还在怡保,自此以后,我便时时返回怡保省亲了。

  有一回,一名姻亲送了一包香饼到婆家来给我,说:“你尝尝,特地订的。那老头的生意真好,脾性古怪呢,一面做饼,一面骂人!”

  我拿起一块香饼,无意识地看。半圆形的香饼,呈淡淡的褐色,薄薄脆脆的饼皮层层相叠。咬一大口,那薄若蝉翼的饼皮,依然一层一层若即若离地叠在一块儿。饼内的麦芽糖,不腻、不滞、不粘牙。

  我那份意愿,死亡了的记忆,立刻霍地复活了。

  “做饼的人可是香伯?”对方一点头,我便立刻央求她带我去看。

  香伯早已不在菜市摆卖香饼了,他成日成夜地窝在老屋里烘饼。烘好的饼放在铁皮桶内,每桶十斤,凡是上门买饼的,必须拨打电话预订。香伯屋里放了一块大大的黑板,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订购者的姓名和订购的数量,凡是不曾预先订购而贸然地摸上门去的,香伯一概不应酬。除此以外,香伯也将香饼批发给附近的杂货店,不过他有个凡人皆知的怪脾气,向他领货的人必须将香饼在同一天内卖完,借此确保香饼的新鲜度。

  有时,他心血来潮,还会“微服出游”,查看别人有没有把他的饼卖完,倘若卖不完,下回去领货时,他便会让你领教领教他那好像石头一般又冷又硬的臭脾气。有人劝他把这种家庭式的香饼制作机械化、企业化,他一口回绝。理由是:“机械死板、硬邦邦,做出来的饼一个个好像穿上制服的木乃伊,连味道都带着机器那一般冰冷生硬的味儿!”

  有人见他孑然一身,怕他孤独终老,劝他寻个伴儿。他倒是听了,一寻便是两个,不过呢,寻来的不是老婆,而是徒弟。他收了两个年幼失学的少年为徒弟。可叹的是,小徒弟学得三分功夫便以为自己是无可匹敌的“香饼大王”了,居然另起炉灶,自设分号。那些识货的人不肯随意“屈就”,依然返回老屋找香伯。然而,许多没有尝过“原装货”的人,却傻傻地把“鱼目”当“珍珠”。两个小徒弟违背道义的做法大大地伤了香伯的心,原本孤僻沉默的他,变得更加古怪寡言了。他发誓此生不再收徒,所以,在暮年,一个人留在老屋里苦苦拼搏。

  姻亲带我到老屋去,远远的,便闻到了烘饼的香味。屋里打着赤膊的香伯,正把搅好的麦芽糖放入擀好的饼皮里。他的神情是那样专注,是那样虔诚,好似他做的是惊世骇俗的艺术品,是举世无双的雕刻品。

  夕阳透过色漆剥落的木窗,斜斜地照了进去,浸在金色余晖里的香伯,像是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尽管这枚表皮起皱、黑斑丛生的柿子已不再新鲜,可是,那种源于内心的敬业乐业、寻求完美的精神,却使这枚将腐化的柿子在这所光线暗淡的老屋里,焕发着一种炫人的亮光……

  (选自《读者》2012年第18期)

  5.【能力目标对应题】作者在文中先后写了香伯的哪些事?请你概述出来。

  6.【能力目标对应题】文中插入香伯收徒弟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7.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你就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分别进行赏析。

  (1)屋子坐落于一条很瘦的老街上。

  (2)最上面的那一层,还俏皮地粘着几颗好似在跳舞的芝麻。

  8.“香伯”之“香”虽源于香饼,文中当另有深意,请你进行探析。

  一、(2014·周南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巴甘的蝴蝶

  鲍尔吉·原野

  巴甘家在内蒙赫热塔拉村,春冬萧瑟,夏天才像草原。大片绿草上,黄花先开,六片小花瓣贴在地皮上,马都踩不死。铃兰花等到矢车菊开败才绽放。

  每到这时,巴甘比大人还忙:采一朵铃兰花,跑几步蹲下,再采红火苗似的萨日朗花。

  父亲被撞死了。妈妈不知得的是什么病,躺在炕上,额头上蒙一块湿毛巾,许多人陆续来看望她。

  晚上,巴甘躺在妈妈身边。妈妈摸着他的头顶的两个旋儿,看他的耳朵、鼻子,捏他的小胖手。“巴甘,妈妈要走了。到那个地方就不再回来了。”巴甘警觉地坐起身。

  “巴甘,每个人有一天都要出远门,去一个地方。爸爸不是这样的吗?你和大舅在一起。我走了之后,每年夏天变成蝴蝶来看你。”

  “变成蝴蝶?我可以告诉别人吗?”巴甘问。

  妈妈摇头:“有一天,村里人来把我抬走。那时我不说话,也不睁眼睛了。你不要哭,不要喊。我不是能变成蝴蝶吗?”“变成蝴蝶就说不出话?”妈妈躺着点头,泪从眼角拉成长条流进耳朵。

  她说得真准。有一天,家里来了很多人,几个人抬妈妈出去。人们忙乱着,江其布舅舅蹲着,捏巴甘颤抖的肩头。

  从那时起,村里开始大旱。过去,洼地要么有深绿的草,要么在雨后长蘑菇,都会有花。现在全是沙子,也看不到蝴蝶。妈妈变成蝴蝶之后,要用多长时间才能飞回赫热塔拉呢?

  后来,舅舅把家搬到奈蔓塔拉,给人种水稻,巴甘读小学三年级。这里的学校全是红砖大瓦房,有升国旗的旗杆。玻璃完好,冬天也不冷。有一天下午,文老师指着一些挂图问:“同学们,这是什么?”

  “蝴蝶。”大家说。图上的蝴蝶张开翅膀,黄翅带黑边儿,两个触须也是黑的。

  “这是什么?”“蛆虫。”“对。这个呢?”她指着一个像栗子带尖的东西,“这是蛹。同学们,我们看到美丽的蝴蝶其实就是蛹变的,你别看蛆虫和蛹都很丑,但变了蝴蝶之后……”

  “你胡说!”巴甘站起来,愤怒地指着老师。

  文老师一愣,说:“巴甘,发言请举手。”巴甘坐下,咬了一下嘴唇。

  “蛹在什么时候会变成蝴蝶呢?春天,大地复苏……”

  巴甘冲上讲台,一口咬住文老师的胳膊。

  文老师大叫,教室里乱了。巴甘在区嘉布的耳光下松开嘴,文老师哭了。巴甘把挂图扯下,撕烂,在脚下踩。鼻子还在流着血。几个女生惊恐地抱在一起。

  校长来了,用手戳巴甘的额头,巴甘后仰坐地。校长与江其布舅舅向文老师赔笑,舅舅把一只羊牵来了送给文老师。

  巴甘到了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成了旗一中的名人。在自治区数学竞赛中获得了第三名,获得了邵逸夫奖学金。

  暑假时,巴甘参加了“哲里木盟”组织的优秀学生夏令营。夏令营最后一天去参观黄海学院。他们先参观生物馆,来到昆虫标本室。蝴蝶!大玻璃柜子里粘满了蝴蝶,大的像豆角叶子那样,小的像纽带扣,有的蝴蝶翅膀上长着一对圆溜溜的眼睛。巴甘心里咚咚跳。讲解的女老师拿一根木棍,讲西双版纳的小灰蝶,墨西哥的君主斑蝶,凤眼蛱蝶……巴甘走出屋,靠在墙上。

  蝴蝶为何到了这里?因为青岛有海吗?赫热塔拉和奈曼塔拉已经好多年没有蝴蝶了。蝴蝶迷路了,它们飞到海边,往前飞不过去了,落在礁石上,像海礁开的花。

  巴甘走向拿木棍的女老师,鞠躬。他把钱掏出来,有纸币和手绢包的硬币,捧给她:“老师,求您把它们放了吧!放它们飞回草原去。”

  “放什么?”

  “蝴蝶。”

  女老师笑了,看巴甘脸涨得通红并有泪水,又止住笑,拉住他的手进屋。巴甘沉默了一阵儿,一股脑儿把话说了出来。女老师用手绢揩拭泪水。等巴甘说完,她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木盒问他名字。

  “巴甘,这个送你。”女老师手里的水晶中有一只美丽的蝴蝶,“是昆山紫凤蝶。”她眼睛红着,鼻尖也有点红,说:“美好的事物永远不会消失,今生是一样,来生还是一样。我们相信它,还要接受它。这是一只巴甘的蝴蝶。”

  1.【能力目标对应题】开头一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能力目标对应题】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妈妈躺着点头,泪从眼角拉成长条流进耳朵。

  (2)巴甘把挂图扯下,撕烂,在脚下踩。

  3.文中的女老师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巴甘的蝴蝶”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一、(2014·周南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巴甘的蝴蝶

  鲍尔吉·原野

  巴甘家在内蒙赫热塔拉村,春冬萧瑟,夏天才像草原。大片绿草上,黄花先开,六片小花瓣贴在地皮上,马都踩不死。铃兰花等到矢车菊开败才绽放。

  每到这时,巴甘比大人还忙:采一朵铃兰花,跑几步蹲下,再采红火苗似的萨日朗花。

  父亲被撞死了。妈妈不知得的是什么病,躺在炕上,额头上蒙一块湿毛巾,许多人陆续来看望她。

  晚上,巴甘躺在妈妈身边。妈妈摸着他的头顶的两个旋儿,看他的耳朵、鼻子,捏他的小胖手。“巴甘,妈妈要走了。到那个地方就不再回来了。”巴甘警觉地坐起身。

  “巴甘,每个人有一天都要出远门,去一个地方。爸爸不是这样的吗?你和大舅在一起。我走了之后,每年夏天变成蝴蝶来看你。”

  “变成蝴蝶?我可以告诉别人吗?”巴甘问。

  妈妈摇头:“有一天,村里人来把我抬走。那时我不说话,也不睁眼睛了。你不要哭,不要喊。我不是能变成蝴蝶吗?”“变成蝴蝶就说不出话?”妈妈躺着点头,泪从眼角拉成长条流进耳朵。

  她说得真准。有一天,家里来了很多人,几个人抬妈妈出去。人们忙乱着,江其布舅舅蹲着,捏巴甘颤抖的肩头。

  从那时起,村里开始大旱。过去,洼地要么有深绿的草,要么在雨后长蘑菇,都会有花。现在全是沙子,也看不到蝴蝶。妈妈变成蝴蝶之后,要用多长时间才能飞回赫热塔拉呢?

  后来,舅舅把家搬到奈蔓塔拉,给人种水稻,巴甘读小学三年级。这里的学校全是红砖大瓦房,有升国旗的旗杆。玻璃完好,冬天也不冷。有一天下午,文老师指着一些挂图问:“同学们,这是什么?”

  “蝴蝶。”大家说。图上的蝴蝶张开翅膀,黄翅带黑边儿,两个触须也是黑的。

  “这是什么?”“蛆虫。”“对。这个呢?”她指着一个像栗子带尖的东西,“这是蛹。同学们,我们看到美丽的蝴蝶其实就是蛹变的,你别看蛆虫和蛹都很丑,但变了蝴蝶之后……”

  “你胡说!”巴甘站起来,愤怒地指着老师。

  文老师一愣,说:“巴甘,发言请举手。”巴甘坐下,咬了一下嘴唇。

  “蛹在什么时候会变成蝴蝶呢?春天,大地复苏……”

  巴甘冲上讲台,一口咬住文老师的胳膊。

  文老师大叫,教室里乱了。巴甘在区嘉布的耳光下松开嘴,文老师哭了。巴甘把挂图扯下,撕烂,在脚下踩。鼻子还在流着血。几个女生惊恐地抱在一起。

  校长来了,用手戳巴甘的额头,巴甘后仰坐地。校长与江其布舅舅向文老师赔笑,舅舅把一只羊牵来了送给文老师。

  巴甘到了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成了旗一中的名人。在自治区数学竞赛中获得了第三名,获得了邵逸夫奖学金。

  暑假时,巴甘参加了“哲里木盟”组织的优秀学生夏令营。夏令营最后一天去参观黄海学院。他们先参观生物馆,来到昆虫标本室。蝴蝶!大玻璃柜子里粘满了蝴蝶,大的像豆角叶子那样,小的像纽带扣,有的蝴蝶翅膀上长着一对圆溜溜的眼睛。巴甘心里咚咚跳。讲解的女老师拿一根木棍,讲西双版纳的小灰蝶,墨西哥的君主斑蝶,凤眼蛱蝶……巴甘走出屋,靠在墙上。

  蝴蝶为何到了这里?因为青岛有海吗?赫热塔拉和奈曼塔拉已经好多年没有蝴蝶了。蝴蝶迷路了,它们飞到海边,往前飞不过去了,落在礁石上,像海礁开的花。

  巴甘走向拿木棍的女老师,鞠躬。他把钱掏出来,有纸币和手绢包的硬币,捧给她:“老师,求您把它们放了吧!放它们飞回草原去。”

  “放什么?”

  “蝴蝶。”

  女老师笑了,看巴甘脸涨得通红并有泪水,又止住笑,拉住他的手进屋。巴甘沉默了一阵儿,一股脑儿把话说了出来。女老师用手绢揩拭泪水。等巴甘说完,她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木盒问他名字。

  “巴甘,这个送你。”女老师手里的水晶中有一只美丽的蝴蝶,“是昆山紫凤蝶。”她眼睛红着,鼻尖也有点红,说:“美好的事物永远不会消失,今生是一样,来生还是一样。我们相信它,还要接受它。这是一只巴甘的蝴蝶。”

  1.【能力目标对应题】开头一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能力目标对应题】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妈妈躺着点头,泪从眼角拉成长条流进耳朵。

  (2)巴甘把挂图扯下,撕烂,在脚下踩。

  3.文中的女老师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巴甘的蝴蝶”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个诗人的生命

  [加拿大]迈克·弗洛里安

  建筑物的大片的墙皮已经脱落,露出红砖和白色的墙体。窗户上连玻璃也没有。三月的雨一直下着,地面上积了一个个小水坑。很久以前战斗刚打响时村民们就离开了这个名叫罗斯多夫的小村庄。村子里有二十所小房子、一座东正教教堂、一口井和几条泥泞的小道。一百公里之内几乎看不到人。

  有一群俘虏坐在泥地里,低头盯着自己的膝盖。因为他们的其中一只手被一根粗的绳子和旁边站着的伙伴的手紧紧地绑在了一起,所以不得不举着它。

  一百米开外处,一个黑衣女人站在一辆马车后面默默地看着他们。那匹没有上套的马背风立着,长长的马尾被风吹得飘了起来。女人把马拴在村中央的一口老井的手柄上,朝这群俘虏走来。

  获胜的一方的十个士兵和他们的队长全身也都被雨淋透了,制服上沾着泥水和血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佩带手枪,有些人端的是左轮手枪,还有几个人的身边放着步枪。队长的左肩上缝着一块黄色肩章。右肩上的衣服被撕破了,露出了光光的皮肤和血淋淋的伤口。这个孤单的黑衣女人朝他走来。

  队长几天前就注意到她了,她牵着马车,远远地站着。

  “同志。”女人走到队长身边用俄语喊道。队长吃惊地看着她,发现她并不漂亮。她上身穿着黑罩衫,脚上是一双平底宽靴子。一只靴子的前头被磨破了,露出了乌黑的指甲和弯曲的脚趾头。她的两只手共用一只手套,抵御着冰冷的雨水的袭击。她的头上顶着一块破布,眼睛和她的靴子一样黑,四周有深深的黑眼圈。

  “就是那个人,”她指着其中一个俘虏说,“他不属于他们的队伍,我要把他带回家。我已经把马牵来了。他不会给你们惹麻烦的。”

  队长低头看看她的靴子,转过身对他的士兵们说:“准备列队。”

  “他和他们不是一类人,”她又重复了一遍,“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是俄国人,和我一样,是我的丈夫。”

  队长没有搭理这个女人,而是背对着她,对他手下的士兵说:“站好队,每个人瞄准一个人头。”

  “我已经跟踪你们五天了,他真的不是和他们一伙的,他是一个诗人。”她用俄语说。

  队长仍然没有转过身来,他的士兵们排成了一行。

  这个阵势把女人吓坏了。她看着她的丈夫,那一排被绳子连在一起的人中的倒数第二个。他站在那里,是唯一一个没有倚着墙的人。他的两只手臂被旁边的或坐或躺的人直直地朝下扯着。有些俘虏在抽泣,有些在祈祷,还有几个也像她丈夫一样沉默地站着。

  她用一种被克制的急促的腔调说着克罗地亚语、匈牙利语、奥地利语、斯洛伐克语等等,甚至尝试了俄语和捷克语。当她用斯洛伐克语说“他和他们不是一伙的”时,似乎看到队长动了一下,因此她就继续用那种语言说:“那个人两边的队伍都帮。他没有枪,只是给两边的伤员们提供药品和酒。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只是正当他在那边的队伍里时被你们的人抓到了,是运气不好。同志,他不是你们的敌人。”

  队长仍然背对着她坐着,女人不敢接近他或碰他。她继续说:“他救了很多你们的人,也救了很多你们的敌人。他就像一个傻瓜一样带着酒不顾一切地穿越前线去救那些伤员。当他的马被一颗地雷炸死之后,他就跑着去那儿。”

  “我跟着他翻过一座座高山。他想阻止杀戮和死亡,这个傻瓜。他是一个诗人,而不是一个士兵。看,这里有他写的诗。”她轻轻地挪到队长跟前,把一摞写满字的纸放在他身边的泥地上,纸上有不知是被雨水还是被泪水冲出的一道道水渍。

  队长站起来走开了,那些写满诗行的纸被他的靴子踩进了泥地里。他走向那个人——女人的诗人,她的爱人、丈夫、傻瓜,她的生命。他从枪套里拔出左轮手枪,命令他的士兵们站在每个俘虏的身后照着他的样子做。

  当他发布枪决令的时候,黑衣女人目击了这一幕情景。但是她的眼里只有队长、队长手里的枪以及她的丈夫。当蓝色的硝烟在一片血淋淋的尸体上方飘浮的时候,她的男人……

  (选自《译林》2012年第6期,有删改)

  5.【能力目标对应题】概括小说首段环境的特点并指出其作用。

  6.简析“女人”的语言在小说中的作用。

  7.【能力目标对应题】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8.根据语境,用一句话在文末省略号处补写出小说结局,并说明补写理由。

  补写小说结局:她的男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写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你不信任我

  [俄]格·戈林

  出租车把我载到一所大楼前。“劳驾,”我对司机说,“别关计价器。我到公司里去去就回来,然后我们再朝前开。”

  司机不满地皱了皱眉。

  “也许,先结账不是更好吗?”他问。

  “不不,我还要继续坐您的车呢,”我说,“瞧您,不信任我吗?您想我会溜掉?”“我什么也没想,”司机说,“什么样的乘客都有嘛,有人会溜,有人不会……”

  “哎,就是说,您还是认为我可能会溜?那好……我把我的帽子押在您这儿。”

  “您说哪儿去了!”司机生气道,“我要您的帽子干吗?我信任您……您把公文包留下再走。”

  “啊,什么?”我冒火了,“行啊,我把我的公文包留下。只是您要允许我记下您的车牌号码。”

  “您这是干吗?”司机皱起了眉头,“不信任我吗?您想我会开车溜掉?”

  “我什么也没想,”我说,“什么样的司机都有嘛,有人喜欢帽子,有人喜欢公文包。”

  “啊,说什么呢!”司机说,“那好,把我的车号记下吧:MT-40-20。不过您得先让我看看,公文包里都有些什么。”

  “这是干吗?”

  “免得过后说不清楚。”

  “看吧。”我没好气地说,“喏,里边有文件,书,电动剃须刀。”

  “剃须刀是完好的还是坏的?”

  “怎么会是坏的呢?现在还能用。”

  “什么叫‘现在’呢?我可不打算在这儿测试。”

  “谁知道您?”我冷笑一声,“您的胡子还没刮呢,脸有点浮肿,眼睛是淡色的,左颊上有个瘤……”

  “在记我的外貌吗?”司机凶巴巴地说,“那好!我也不会忘记您的!蒜头鼻子,圆眼睛,两只耳朵不对称……左边有颗镶牙……”

  “好,既然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我也凶巴巴地说,“干脆就来正式的!这是我的证件:身份证、通行证、结婚证。拿去吧!要知道,您可是在和一个正派人打交道。把您的证件也给我!”

  “给!”他说,“这是驾驶证、工会证……”

  “身份证当然是没有啦!”我指出。

  “没有。” 他答道,“好,没什么,必要时警察会找到您的!”

  “必要时您也会被传唤的……”

  “万一出事,您触犯的是刑法第144条!”

  “而您触犯的将是第147条第2款。”他回应道。

  我们恶狠狠地直瞪着对方。

  “听我说,”我突然改口道,“您不觉得害臊吗?”

  “您呢?”

  “我为我们两个感到害臊!”我说。

  “我也是!”他说着垂下了眼睛,“收回您的证件吧……”

  “您也收回您的……”

  “请把您的公文包拿去……”

  “谢谢!”我说,“我会把您的车号忘掉的:MT-40-20。”

  “让我们都忘了吧!”他说。

  我们亲热地相互拍拍肩。

  “我怎么会把您往坏处想呢?”我说,“您的脸这么讨人喜欢,眼睛是灰色的,脸颊上有颗痣。”

  “您长得也很帅。”他说,“大眼睛,耳朵干干净净。要注意保护牙齿……”

  “我一会儿就回来。”我说。

  “去吧,”他说,“您不在,我怪闷的……”

  我们相互温和地笑了笑,随后我下了车。快走到入口时,我发现通行证不在了。

  “真见鬼!”我想,“就是说,他还是扣下了我的通行证……没什么……他溜不了的……我也采取了万全之策——我戳破了他的后轮胎……”

  1.小说情节单一,但情节的展开与推进独具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

  2.结合文本分析小说在表达方式上的特色。

  3.【能力目标对应题】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出人意料,颇具特色;也有人认为在“我们相互温和地笑了笑,随后我下了车”处结尾更好一些。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二、(2014·长沙市一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选  择

  邹德学

  姥爷那年十六岁。

  十六岁的姥爷性情随和,还没啥自己的主见,在家都听爹娘的,出门全听兄长的,一直被人视为听话的好孩子,人们有啥事总乐意叫上他。

  那年过年前,三十多里外的刘庄搭台唱大戏,村里好些年轻人都赶去看热闹,姥爷也随人去了。回来时,姥爷跟四个人说说笑笑地一起走。谁知走着走着,天就变脸了,先是刮起呜呜的北风,卷得尘土细沙飞扬,落叶碎草漫天,人都没法睁眼。紧接着,云就像从天边赶来的羊群,从挤挤拥拥到一下铺开,眼看着就到了头顶,铺满整个天,并且越积越厚,越压越低,接着就散散落落地下起了雪,越下越大,越下越密。

  二柱哆嗦着一声喊:“雪怕是要下疯了,咱不能再走大道,太远,抄近道吧!”大伙一声应,想也没想,就抱着脑袋窜上了山间小路。

  山里的雪似乎小点,可谷里的风却特别厉害,劈头打脸地吹,一阵紧似一阵,鬼哭狼嚎般响,刮得人都跌跌冲冲站不稳脚。五个人没走多久就抗不住了。“不能再走了,快找个地方避避!”二柱大模大样地喊。五个人中他年龄最大,力气也最大,他早把自个当成了这伙兄弟中说一不二的领头人。“前面沟边有个山洞,我领你们去。”风里,三牛缩着脖子闷闷地应了一声,大伙就跟着他往前拱。

  山洞寻到了,很小,五个人进去都快挤满了。洞里没风没雪,也不太冷,更让人惊喜的是,不知什么人在里面落了一捆树枝。二柱点上火,就别提有多暖和多舒坦了。外面的风刮得更紧,大团大团的雪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直直往下掉,小道一下就被掩住了,看不清了。  “二柱哥,咱还是趁早走吧。不能歇,歇了怕就走不出去了。”一向不大爱说话的丫头站在洞口,看着满天风雪突然说。丫头当然是个小子,他爹怕不好养,给他取了这么个贱名。丫头凡事爱琢磨,认准理就闷头做。二柱一向看不起丫头,嫌他没爷们气,这回见丫头跟他唱反调,顿时很不高兴,马上拉下脸来:“你要怕死,你就自个走吧。”“二柱哥,天真的很怪,雪只怕越下越大……”丫头结结巴巴地说,急得都冒汗珠子了。二柱手一甩,不让丫头往下说:“要走你走,我们不走。”这时,一直没吭声的姥爷开口说:“丫头哥说得对,咱是该走。”显然,没人料到一向顺从的姥爷会说出这样的话,大伙顿时一愣。二柱突然发起牛脾气:“走什么走?傻蛋才走!”三牛也嘟囔道:“就是嘛,烤着火又不冷,等雪小了再走嘛。”二柱又大吼起来:“你让他俩走!”

  话说到这份上,谁也不能再说啥了,就僵着。丫头终于一跺脚,扭头看看姥爷,拧身钻出洞去。姥爷看一眼外面的天,又看一眼二柱他们,说声“那我和丫头哥先走了”,毫不迟疑地闯进呼啸的风雪里。

  姥爷在将要出洞的那一瞬间,耳朵边好像听到了他爹常说的那句话:人哪,凡事自己得看准了,才不会吃亏。

  掌灯时分,两人才跌跌撞撞回到村,都冻得腿打不得弯,话说不出来。  那夜,大风呼呼地一直没歇过,大雪一直刷刷地没停过,老天冷得出奇。第二天晌午风雪小了点,村里的人趟着没大腿的深雪,随着姥爷和丫头到山里找人。山里的树上都压着厚厚的雪,小树都压趴了压没了,山崖上挂着粗粗的冰柱,有的大石头都冻裂了,脚一蹬就碎。好不容易摸到那山洞前,洞口却给雪堵住了,扒开后只见洞里四壁上也全是冰霜,柴早烧光了,三个人抱在一起,冻成了冰人……

  十六岁以后的姥爷,又爬过了无数沟沟坎坎,在东北的山村里一直活到了八十八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2期,有删改)

  5.文中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描写恶劣的风雪天气?

  6.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7.小说中是五人出行去看戏,但没有单独写第五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8.【能力目标对应题】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烘托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担忧、沉重的心理。

  2.(1)运用了动作描写,老包把学校来信看作是了不起的东西,仔细瞧了老半天,表现了他对儿子学业的期望和重视,表现了老包望子成龙的心理。

  (2)运用细节描写,当老包得知儿子本学期需要留级时,他看信时老是接错行,表现了他怀疑、惊慌的复杂心理。

  3.包国维是一个出身旧社会底层的虚荣自私、不学无术、贪慕富贵、玩世不恭的学生形象。他看不起自己的出身,看不起自己的父亲和父亲周围的“下层”人,但又不想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处境。

  4.我认为故事表现的主旨也依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老包作为旧时代的牺牲品,为了儿子求学想尽各种方法,备尝艰辛,望子成龙,希望儿子能够通过读书创造出一条富贵的道路。他对待儿子是百般讨好、娇宠溺爱,造成了儿子不学无术、玩世不恭的性格。就当下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来说,应当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省。

  包国维作为儿子不能体谅家长的艰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虚荣、贪慕富贵、玩世不恭、自甘堕落,让家人失望,也必将导致自己的悲剧命运,这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学生来说,有着深刻而现实的启发意义。

  5.箱装车载菜市卖饼;老屋烘饼供不应求;微服查访杂货店,钟情手工;徒弟违义师傅伤心;老香伯赤膊专注烘饼。

  6.(1)诠释他孑然一身、孤独终老的独特人生历程;(2)收的徒弟是年幼失学的少年,彰显其仁心善行;(3)衬托突出了老人的行业道义高;(4)丰富香伯的生活历程,也增强了故事性。

  7.(1)形容老街很瘦,不仅突出其陈旧,也写出了街道的狭窄甚或有点弯曲悠长、路面不平的特点,描写细腻而真切可感。

  (2)“俏皮”“在跳舞”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写活了那几粒静态的芝麻,突显了手艺人技艺的娴熟与高超,暗含着客人对香饼的喜爱之情。

  8.(1)香伯按约售饼,严谨又讲诚信;(2)心想顾客而不贪厚利;(3)收留年幼失学的少年,富有善心;(4)做饼专注、虔诚,敬业乐业;(5)不求工作环境和个人装束的美化,却注重寻求香饼的完美——寻求事业的完美;(6)当然“香”字也饱含着作者对香伯的礼赞之情。

  第2讲 分析环境描写,鉴赏艺术技巧

  1.描写了巴甘家乡气候与植物的特点,揭示了生存条件的恶劣以及植被生命力之顽强。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1)细节描写,刻画了巴甘妈妈将要离开人世时内心深深的痛苦与留恋。

  (2)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巴甘对文老师讲解内容的愤怒与反抗,揭示了巴甘内心对母亲的思念。

  3.①为巴甘的遭遇落泪伤心,真诚善良,有爱心。

  ②善于引导学生,用心助人。(或送给巴甘镶嵌蝴蝶的水晶,劝慰巴甘,让他相信真情永存。)

  4.①形象地揭示文章主题,表明了女老师对巴甘怀念母亲情感的赞许。

  ②“蝴蝶”是母爱的象征,也是本文叙事的线索。

  ③以此为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环境特点:破败、阴冷、荒凉。作用:为全文营造悲凉、压抑的氛围,突出战争的巨大破坏性。

  6.①丰富小说内容。正是女人的叙述,让读者了解了诗人及女人的故事。②塑造女人形象。女人的语言表现了她当时恐惧、焦急的心情,展现其勇敢、执着的一面。③从侧面衬托队长冷酷的形象。

  7.用名词罗列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解释女人心目中的男人。说明他在她心目中是有才华、爱好和平、天真的人,他对她极为重要。

  8.(示例1)“倒下去死了”。

  因为从上文情节看,队长对女人的话根本就无动于衷,比如“那些写满诗行的纸被他的靴子踩进了泥地里”等描写。无论怎样的哀求,在战争中都是苍白无力;无论怎样的美好,在战争中都可以“一枪击毙”,这样的结局能突出战争反人道、反人性的一面,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

  (示例2)“却没有被枪毙”。

  因为从上文情节看,队长虽然一言不发,但很可能已被女人的话打动,从“几天前就注意到她”“吃惊地”“动了一下”等处都可以看出。小说这样处理,能给作品增添亮色,给读者留下希望,说明战争虽然罪恶,但真情的力量依然伟大,人性的光辉没有泯灭。

  第3讲 概括小说的主题

  1.小说情节单一却波折起伏,事件单纯却悬念迭生,由一开始的司机与乘客斗嘴,到争吵渐趋白热化,然后突然和解,最后以相互算计而结束,结局悬而未决,情节在单一中推进,于波折中进入高潮。

  2.颇具讽刺意义的对话描写,从侧面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生动的语言描写,将人物的心理(内心)暴露无遗;快节奏的对话描写,丰富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小说通过叙述生活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所引发的冲突争执,暗讽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呼唤真诚的人性和善良的回归。

  4.观点一:小说本该在二人相互谅解时而以圆满的方式结局,但最终却将人物的情感反推回去,以人物之间的相互报复与暗算结束,既凸显了讽刺与象征意义,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曲折性,让人深思、回味。

  观点二:在“我们相互温和地笑了笑,随后我下了车”处结尾更好一些,司机和乘客的关系在最紧张的时刻峰回路转,由紧张对峙转入亲密无间,此时结尾,既可彰显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真诚,同时也可唤起人们重建信任的勇气与信心,具有良好的社会劝导意义。

  5.为故事设置真实生动的自然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紧张气氛;烘托人物焦急的心理。

  6.为姥爷做出出洞的选择提供心理依据,推动情节发展;引发读者更广泛而深刻的人生思考,深化主题。

  7.第五人是陪衬人物,这样安排使作品详略得当;没有写他的言行更可看出他是二柱的顺从者和支持者,从而衬托出了姥爷选择的不易,使主题内涵更加丰富。

  8.①人在关键时刻要做出正确的选择。②不贪图暂时的安逸;不听命于强势;有自己的思考;听“凡事爱琢磨”的人的话;认准了就坚定地“毫不迟疑”地做。

  第4讲 探  究

  1.赞扬了“面人雷”手上有高超技艺,心中有善恶是非,表达了对他的深深缅怀。

  2.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凄冷的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冷”表现在他对世人和警察的态度上,这是一种洞穿人情世故的冷静,冷在外而热在内,恰恰体现其内心的古道热肠;“笑”表现在面对深夜入侵者,这是一种面对突发事件的机智和策略,笑在外而冷在内,体现其在生命危险中的智勇双全。

  4.有。作者选取一个捏面人的手艺人,在表现他社会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老江湖形象特点的同时,更着力刻画他善恶分明、坚持正义的人性良知。尽管只是现实社会中的小人物,“面人雷”却时刻关注着广场上各种犯罪现象,积极为警察破案提供线索,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作者以此弘扬正义,鞭挞丑恶,突出了鲜明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取向。

  5.(1)按照风俗,珠子灯只有到“灯节”才点,“只点过一次”暗示王常生婚后不到三年就死了,孙小姐孤单一个人过日子。

  (2)房门紧锁,玻璃珠子散线掉落,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孙淑芸的悲苦命运,同时也表现了封建贞操观念的零落。

  6.对动物活动的描写,写出麻雀、斑鸠等动物的充满生机的生命活动。动物们的热闹与屋中死寂的氛围、孙小姐枯寂的内心世界形成对比(或反衬),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形象。

  7.孙淑芸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但又有非常浓重的封建贞节思想的旧中国女性形象。她虽然受过较为开明的教育,接触过新的思想,但却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丈夫死后,她为了恪守封建贞操观,维护家庭“荣誉”,在“新房”里默默地躺了十年,终于寂寂死去。

  8.(1)因为珠子灯是小说线索,在小说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2)因为珠子灯表现了风俗人情、传统文化,为小说营造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社会环境;(3)因为珠子灯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它的华与衰与小说人物的兴与亡是同步的;(4)因为珠子灯表现了主题,通过珠子灯这一形象,作者表现了对孙小姐悲剧命运的同情与深度思考。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