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黑龙江高考 >> 黑龙江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7年黑龙江高考历史综合提升试题(十)

2017年黑龙江高考历史综合提升试题(十)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7-04-20  【

9.(2016·河北名校模拟)有学者说,罗斯福新政“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该学者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  )

A.放弃了资本主义自由体制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C.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D.是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结果

C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实现经济的复兴和社会的安定,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可知该学者强调罗斯福新政调整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故B项错误,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并未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故D项错误。]

10.(2016·南京、盐城模拟)自17世纪以来,“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这条原理,似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为人们建立新的概念、探索新的理论开拓了一条新路。在它的启发下,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材料中的“它”是(  )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D [根据材料“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得出“它”不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故A项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不是物理学,故B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研究的是宏观宇宙领域,与题干中的“微观现象”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量子理论的提出,故D项正确。]

11.(2016·北京平谷区一模)20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了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

A.报纸和杂志 B.铁路与飞机

C.广播和影视 D.网络与漫画

C [报纸和杂志产生时间早于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铁路和飞机是交通工具,不属于信息传播媒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初期”及材料对事物的描述可知,促成材料中变化的主要媒介是电影和电视,故C项正确;网络产生于二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2.(2016·乌鲁木齐二诊)艾瑞克·弗洛姆深刻地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能够体现“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的艺术流派是(  )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D [新古典主义最早出现于17世纪,倡导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其艺术作品中有浓郁的人文主义倾向,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兴起于18、19世纪,与材料“20世纪”不符,故B、C两项错误;现代主义应用夸张怪诞的手法,反映人内心的苦闷、迷惘、虚无的精神创伤,与材料“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相符,故D项正确。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旧的生产平衡破坏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解决原有冲突的力量,为生产力的新发展扫清道路。

材料二 20世纪20至30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成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

——《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从世界历史的实践看,几乎每一次面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都在进行自我调整。面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罗斯福总统一上台便立即实施“新政”,采取扩大政府开支、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民生等调节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罗斯福采取的政策遭到大资产阶级的反对。大垄断财团称罗斯福是“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讽刺罗斯福抄袭了《共产党宣言》,甚至批判他是“本阶级的背叛者”。

——孟庆龙《从世界历史看当前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美国历史,指出维系“旧的生产平衡”的经济政策和“解决原有冲突”的经济模式。(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顾及民生”的措施及罗斯福被指责为“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的根本原因。(9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前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2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时间“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可知,当时在旧的自由放任政策无法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其经济模式是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第(2)问,根据材料二“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可以归纳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进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中“顾及民生”的措施。第二小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是损害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第(4)问可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处理好民生问题等角度回答。

【】 (1)政策:自由放任政策。模式: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2)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进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

(3)措施:加强救济工作;加强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

原因:损害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4)启示: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断改革完善;需要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大力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必须要处理好民生问题,让经济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4.(2016·广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9 169.68 1954 169.52 1960 143.8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3 170.00 1958 197.65 1964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1956年和1957~1961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12分)

【解析】 由材料一、二可知,1953~1956年,中国和苏联的粮食产量都出现了快速增长,结合两国的经济政策回答“原因”;1957~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出现起伏,中国出现下降,结合赫鲁晓夫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中国经济政策失误回答“原因”。

【】 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7~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说明: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是主要由于决策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12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