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20年高考语文精选试题及答案(5)

2020年高考语文精选试题及答案(5)_第2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  2019-08-30  【

  小说赏析(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

  杨汉光

  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她的一亩三分责任田就租给同村的张六叔耕种,田租是每年300斤大米。

  开始,张六叔把上好的大米送进城来,煮出的饭又软又香。母亲说,张六叔心眼儿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可是两年后,张六叔送来的米就不好了,煮出的饭粗糙无味,难以下咽,我不想吃这种饭,叫母亲也不要吃,但母亲照吃不误,她说吃老六送来的米,就想起乡下的田。张六叔又一次送米来时,母亲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问:“老六,我租给你的田专出这种糙米?”张六叔不好意思地说:“这种米是在城里便宜买的。现在种田不容易。”母亲说:“我知道种田难。这样吧,那田租减一半,你以后每年送150斤米给我就行了,但一定要我那块田种出的大米。”张六叔非常感激,立即把糙米拉走,改送好米来。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张六叔空手来我家,对母亲说:“老嫂子,这田是越种越难种了。你是不是再减点田租?”母亲笑一笑说:“老六,我不跟你说田租了。我的田你照种,送多少米来随你的心意,十斤八斤也行。吃一点乡下的米,我心里舒坦。”

  此后,张六督真的每年只送几斤米来。我说:“这个老六叔,也太吝啬了。”母亲说:“不要多讲,随他。种田苦,你看他头发都快白完了,老得多快。”

  谁知,老六叔还不知足,这年冬天,他进城来对母亲说:“老嫂子,种田实在难啊!要贴百把块钱给我,我才敢种你的田。”一向宽容的母亲也捺不住性子了,她没好气地说:“老六,你不要得寸进尺。天下哪有倒贴钱的道理?这田你不种就算了,我另租给人种。”张六叔说:“那你就租给别人种吧。”

  我陪母亲回乡下的老家,处理那一亩三分地。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看见村里新建了一些小洋楼,原来最穷的刘二叔也住上的洋楼。母亲说:“刘二叔心眼儿好,我们就把田租给他种吧。”

  我和母亲走进刘二叔的家里,说想把田租给他种。可我们还没讲完,刘二叔就摇头拒绝了。母亲说:“老二,你听我说完。我是送田给你种,并不收田租,一年只要两斤米,吃一口家乡饭就行。”刘二叔说:“老嫂子,要米你就拿,你的田我却不敢种,一年苦到头,连小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我两年前就改跑生意不种田了。你看河对面,野草长得最高的那一块就是我的田。”我向门外望去,小河两边茫茫的田野上,确实东一块西一块地长着高高的野草。

  我和母亲再也不敢提租田的事。母亲老了,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我们也不得不像刘二叔一样,让那一亩三分田生长野草,另外再拿钱交公粮、水费和这种费那种费。

  第二年夏天,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又回老家去。我不放心,追到老家。那时正是收割稻谷的时节,田野上打谷机响个不停。母亲顶着烈日,在她的一亩三分田上割野草。我站在田边问:“妈,你干什么?”母亲说:“这么肥的田,丢荒可惜啊!”母亲连头都不抬一下,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我理解母亲对土地的深情。我不忍心劝阻母亲,但又不愿让她受苦,于是只好走下田去,递给母亲一瓶矿泉水,接过她手里的镰刀。

  从此,我每年都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虽然田里的收获远不够我支付工钱,但我依然坚持下去,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

  1.这篇小说围绕母亲的“一亩三分田”展开了怎样的情节,请分条概述。

  2.小说中“母亲”的形象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结合文中的材料,简要分析“母亲”身上透出的人性之美。

  3.纵观全文,结尾一段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评析。

  4.下列对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构思拙中见巧,长达十余年的故事被不加剪裁地平铺直叙,使读者跟随故事的进程,自然了解了事情的始末。

  B.弃农经商的刘二叔圆滑、精明断然拒绝母亲的请求,与张六叔忠厚老实,力所能及地履行诺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良田丢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的问题;村里建了许多小洋楼,农村的面貌毕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D.母亲“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这个细节主要突出母亲年迈体衰,“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的特点。

  E.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手法、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丰富了作品的情感内涵,使

  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社科文分析(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艺作品的鉴赏(节选)

  叶圣陶

  文艺鉴赏并不是摊开了两只手,专等文艺给我们一些什么。也不是凭一时的现象,给文艺加上一些形容词语。

  文艺中间讲到一些事物,我们就得问:作者为什么要讲到这些事物?文艺中间描写风景,表达感情,我们就得问:作者这样描写和表达是不是最为有效。我们不但说了个“好”就算,还要说得出好在哪里。不但说了个“不好”就算,还说得出不好在哪里。这样,才够得上称为文艺鉴赏。这样,从好的文艺得到的感动更深切,文艺方面如果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也会察觉出来,不至于一味照单全收。

  鲁迅的《孔乙己》,现在小学高年级和初级中学都选作国语教材,读过的人很多了。读过的人说:“这样一个偷东西被打折了腿的瘪三,写他有什么意思呢?”但是,有耐心去鉴赏的人不这么看,有的说:“孔乙己说回字有四种写法,如果说作者让孔乙己把四种写法都写出来,那就索然无味了。”有的说:“这一篇写的孔乙己虽然颓唐下流,却处处要面子,处处显出他所受的教育给与他的影响,绝不同于一般的瘪三,这是这一篇的出色处。”有一个深深体会了世味的人说:“这篇中,我以为最妙的文字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个句子传达出无可奈何的寂寞之感。这种寂寞之感不只属于这一篇中的小酒店小伙计,也普遍属于一般人,‘也便这么过’,谁能跳出这寂寞的网罗呢?”

  可见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

  这些晶莹的宝石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

  好的文艺值得一回又一回地阅读,其原因在此,否则明明已经知道那文艺中间讲的是什么事物了,为什么还要反复阅读?

  另外有一类也称为文艺的东西,粗略地阅读似乎也颇有趣味。但只要细细地一想,就不再认为这一类东西有什么趣味了。

  可见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必须认真。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现粗劣的瓦砾。于是吸取那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慢慢地成长起来。

  采取走马看花态度的,谈不到文艺鉴赏,纯处于被动地位的,也谈不到文艺鉴赏。要认真阅读,在阅读中要研究、考察。这样才可以走上文艺鉴赏途径。

  1.第三段中列举了“有耐心去鉴赏的人”的三种看法,请分别归纳各自的鉴赏角度。

  ①第一种看法的鉴赏角度是

  ②第二种看法的鉴赏角度是

  ③第三种看法的鉴赏角度是

  2.“好的文艺值得一回又一回地阅读”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四点原因。

  3.文章谈了文艺鉴赏两个方面的任务。一个方面的任务是

  另一个方面的任务是

  4.下列说法中,没有涉及文艺鉴赏方面的两项是 ( )

  A.不但说了个“好”就算,还要说得出好在哪里。

  B.文艺鉴赏犹如采矿,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

  C.文艺鉴赏并不是摊开了两只手,专等文艺给我们一些什么。

  D.认真阅读,吸取那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

  E.采取走马看花的态度的,谈不到文艺鉴赏

  社科文分析(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季羡林

  在中华民族中,汉族不能算一个宗教性很强的民族。我们信仰的宗教最大最古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土生土长的道教,一个是外面传进来的佛教。除了道士和和尚尼姑以外,老百姓信这两种宗教都信得马马虎虎。佛教庙里面有时有道教的神,反之变然。然而佛道两种庙里有时竟会出现一个孔子、一个关圣帝君文武二圣人。在过去,有钱的阔人家里办大出丧,既请和尚念经,也请道士,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一团和气,处之泰然。整个中国历史上没有一次宗教战争。

  然而在利用宗教达到政治目的的或其他目的的方面,汉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却表现出了非凡的本领,其他民族望尘莫及。专就弥勒而论,他本是佛教中的未来佛,在佛教教义中有突出的地位。然而一到中国,人们把他塑在每一所佛教庙里。一进山门,首先看到的那一位肚皮肥大、胖胖的、而含微笑的佛就是弥勒佛,让人们觉得好玩。其他佛爷像前香烟缭绕,热热闹闹;他的像前则往往是烟消火灭,冷冷清清。

  可是,换一个场合,当皇亲国戚或达官贵人,甚至平民老百姓,想进行政治斗争的时候,却忽然想起了这一位佛爷,觉得他这个未来佛爷的头衔颇可以加以利用了。

  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女皇帝唐代的武则天,以一妇女而贬子窃位。公元690年(载初元年,天授元年),沙门怀义与法郎等十人进《大云经》,陈符命,说武则天是弥勒下世,当代唐作阎浮提主。则天大喜,制颁天下,到处建立大云寺。武则天本人未必相信什么未来佛。有人说她是弥勒降生,从佛教教义上来看是荒唐可笑的。然而对武则天来说,这却是天大的一根稻草,非牢牢抓住不可。到了695年(证圣元年,天册万岁元年),她又给自己加上了“慈圣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的头衔,“慈氏”就是弥勒佛的意译。可见她真正俨然以弥勒佛自居了。

  《隋书》卷三《炀帝记》上:“(大业)六年(610年)春正月癸亥朔旦,有盗数十人,皆素冠练衣,焚香持花,自称‘弥勒佛’,人自建国门,监门者皆稽首。即而夺卫士仗,将为乱。齐王胨遇而斩之。于是都下大索,与相连坐者千余家。”同书载:“(大业)九年(613年)十二月丁亥,扶风人向海明举兵作乱。”这个向海明也自称是“弥勒出生”。到了唐代,甚至唐代以后,这样的事情屡次发生。农民也有假“弥勒降生”的名义聚众兴兵者。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中国人利用宗教信仰达到政治目的,对象决不止弥勒一个。利用佛教其他神灵者有之,利用道教者有之,利用摩尼教者有之。我认为,连太平天国也是利用耶稣教的,洪秀全并不是虔诚的耶稣教徒。

  总之,汉人对宗教并不虔诚,但是利用宗教却广泛而精明。这在汉族的民族性是优是劣,由读者自己评断吧。

  1.作者在第一段中例举“佛教庙里有时有道教的神”、“既请和尚念经,也请道士”是为了证明他的什么观点?

  答:

  2.请分别说明以下二句话在这中的意思。

  (1)他的像前则往往是烟消火灭,冷冷清清。

  (2)汉人对宗教并不虔诚,但是利用宗教却广泛而精明。

  答①

  ②

  3.纵观历史,汉族对待宗教的态度“是优是劣”,你的评断是什么?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弥勒佛像前,虽然往往是烟消火灭,冷冷清清,但他笑口常开的形象不仅让人们感到可亲近,也给寺庙增添了几分祥和气氛。

  B.整个中国历史上没有一次宗教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汉族本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各种宗教的势力都是孱弱无力的。

  C.如果不是沙门怀义与法郎等十人进《大云经》,说武则天是弥勒所生,这位妇女是很难贬子窃位“代唐作阎浮提主”的。

  D.“(大业)九年十二月丁亥,扶风人向海明举兵作乱”,说明农民聚众兴兵进行革命时,都极力扩大宗教势力。

  E.汉人对宗教并不虔诚,这是历史事实。这说明,宗教在中国历代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有限的,不应夸大它的作用。

123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