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村官考试 >> 模拟试题 >> 笔试模拟题 >> 2017年大学生村官考试每日一练三

2017年大学生村官考试每日一练三

中华考试网    2017-03-28   【

  2017年大学生村官考试每日一练三

  行测: 言语理解与表达

  阅读理解:根据给出的文字材料,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项。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1~4题。

  我们从何而来?仅在十年前,科学家们还一致认为大约320万年前的东非阿法种是最早的人类祖先。而2002年考古学家在西非乍得湖畔发现了一个至今有六七百万年历史的化石,他们认为这是近乎完整的人科动物头盖骨化石,该发现动摇了人们原先关于原始人类历史的概念。这个化石被称为“托迈”,意为“生命的希望”。它很可能是所有原始人类的祖先。

  这块头骨,既带有猿的特征,又带有其后的原始人类的特征。它的颅腔很小,与大猩猩的差不多大,但其下半部分较平,不像大猩猩和黑猩猩具有突出的颌骨,而与后来的原始人类相仿。另外,它的上犬齿小,并且第一颗下前臼齿的磨损跟原始人类的很像,而全然不像大猩猩和黑猩猩较小的下前臼齿。综合这些特征,化石发现者们坚信他们找到的是一个新的人科动物。

  然而,这个结果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古人类学界的争议。一个进行同类研究的小组认为“托迈”可能是已经灭绝的类人猿或大猩猩的祖先,理由是没有发现能证明其直立行走的骨骼这是作为区分原始人类与古猿的关键特征。而已经目睹过“托迈”风采的人则不予认同。他们表示,从外表特征上判断,“托迈”很可能是原始人类。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不可否认的是,生活在人与猿分化关键时期的“托迈”证明了人类进化的路线的多分支特性。

  “托迈”的发现地点,对人类学研究也同样具有革命性意义。在“托迈”之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科动物化石分别出土于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东非大裂谷的东支出土了如此之多又如此之古老的原始人类化石,以至于有些科学家认为,裂谷起了地理隔离作用,裂谷东边干旱、开阔的环境迫使古猿走下树,发展成为人;而在气候湿润、森林茂密的西边,猿仍然生活在树上。这种说法被称为“东边的故事”。

  但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布鲁内于1995年在乍得挖出一个有350万年历史的颚骨化石,这为“西边的故事”写下了一个开头。“托迈”的出土,又为这个故事描下了重重的一笔。

  1.下列关于“托迈”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托迈”是被科学家们认同的约320万年前的东非阿法种的最早祖先的头盖骨化石

  B.“托迈”是于西非乍得湖畔出土的六七百万年前的完整的人科动物头盖骨化石

  C.“托迈”昭示了地球原始生命诞生的希望,可能是所有原始人类祖先的头盖骨化石

  D.“托迈”是虽保留了古猿特征但又具有了原始人类特征的疑为人科动物的头盖骨化石

  2.下列能作为“托迈很可能是原始人类的祖先”的依据的一项是:

  A.与原始人类一样,它的颅腔很小,下半部分较平,具有不突出的颌骨

  B.它的上犬齿和第一颗下前臼齿的磨损程度跟原始人类非常相像

  C.它生活在人与猿分化的关键时期,具有原始人类的外部特征

  D.它证明了人类进化路线的多分支特性,西非至少也有一条路线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托迈”的发现,拓展了人类学研究的视野,并将原始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万年

  B.科学家们都认识到,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地理隔离因素

  C.关于“托迈”的研究虽尚无定论,但它的发现已经动摇了十年前人们关于原始人类历史的概念

  D.东非大裂谷东支出土的数量众多的原始人类化石中,已有350万年历史的颚骨化石为时代最早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否能直立行走,是区分原始人类与古猿的关键因素

  B.在法国生物学家布鲁内的发现之前,东非曾一直被视为人类起源的摇篮

  C.如果“西边的故事”能够成立,“托迈”将被认为是迄今所知的人类最早的祖先

  D.“托迈”的出土表明最早的原始人类在整个非洲的分布比人们预想的还要广泛

  1.【答案】D。解析:原文写的是“它很可能是所有原始人类的祖先”,再结合“这个结果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古人类学界的争议”,故A项错误;原文为“近乎完整”,而非“完整”,故B项错误;原文“生命的希望”,不是指地球原始生命,故C项错误。

  2.【答案】C。解析:“托迈”的颅腔很小,与大猩猩一样,且原文“不具有突出的颌骨”不等于“具有不突出的颌骨”,故排除A项;原文未提及上犬齿的磨损,故排除B项;D项不能作为依据。

  3.【答案】C。解析:“托迈”是原始人类的结论还有待证实,故A项错误;原文为“有些科学家”而非“都认识到”,故B项错误;“颚骨化石”出土于大裂谷西边,故D项错误。

  4.【答案】D。解析:“托迈”是不是最早的原始人类还有待证实,“人们预想的”这一内容文中未提到。

  公共基础

  5.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从管理的角度看,对这句话最合适的理解是( )。

  A.组织中的领导个性不一致,必将导致不团结

  B.组织需要集中统一管理,不能政出多门

  C.组织中的能人太多,必然造成内耗

  D.组织目标需要达成共识,不能有不同意见

  6.政府机构改革要克服多头管理、政多出门的弊端必须贯彻( )。

  A.精简原则 B.权责一致原则 C.依法行政原则 D.效能原则

  28.( )是衡量整个行政管理活动成果的重要标准。

  A.行政效率 B.行政组织 C.行政职能 D.行政技术

  7.一个组织能够成为行政主体的决定性条件是( )。

  A.能以自己的名义开展行政活动

  B.享有行政管理权

  C.能承担自身行政活动所产生的法律责任

  D.自身是实体性组织

  8.政府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的职能是指( )。

  A.公共服务职能 B.社会管理职能

  C.市场监管职能 D.经济调节职能

  5.【答案】B。解析:通过这句话可知,一个组织拥有多个领导核心不易在民主集中上统一,达不成统一决定,降低办事效率。故答案为B。

  6.【答案】D。解析:所谓“精简”原则,是指依法设置国家机关,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定员定岗,国家机关之间职责明确,层次清楚。精简不能简单理解为数量上的减少,主要是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行政运行效能。所谓“统一”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高度统一。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范围内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机构编制,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同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二是职责体系和机构设置的有机统一。从党委和政府整体上所负担的责任出发,通盘考虑职责的具体配置和机构的具体设置,使之适应党委、政府职能的全面高效履行,并且形成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使各部门的工作形成一盘棋,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大局。所谓“效能”原则,是指机构编制工作通过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编制,不断改善机构编制资源的配置效率,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党委、政府整体效能的提高。坚持“效能”原则,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分工合理。职能划分科学、合理,是保证行政效能的前提。二是权责一致。责任与职权是机构的两大要素,两者的相互关系状况,直接制约着机构的效能。一个机构负有多大责任,就应赋予多大职权,反之,有多大职权,就应该承担多大责任。故本题答案选D。

  7.【答案】A。解析: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衡量整个行政管理活动成果的重要标准。故本题选A。

  8.【答案】B。解析:享有行政权,是判定一个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决定性条件,是行政主体的本质特征。在我国,诸如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由于不享有宪法或法律赋予的行政权,所以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9.【答案】D。

纠错评论责编:ZSL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