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成人高考 >> 专升本模拟试题 >> 语文 >> 文章内容

报考指南

招生简章

点击排行

2020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寡人之于国也_第2页

来源:考试网  [ 2020年7月24日 ]  【

  12[.问答题]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于:

  焉:

  凶:

  加:

  (2)这段文字在全文论证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3)梁惠王自认为“尽心”,为何却“民不加多”?

  [答案](1)于:对于。焉:于是,作兼词用,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凶:灾荒。加:更加。

  (2)导论,提出问题:“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其“尽心”只是在发生灾荒时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没有彻底实行仁政。

  13[.问答题]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将这段文字中的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这段文字论证时使用了哪种性质的论据?

  (3)这段文字论证时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具体分析。

  (4)这段文字论证了什么观点?

  (5)分析“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

  [答案](1)战鼓咚咚地敲响,双方兵器一交接,就扔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只不过没有逃跑一百步而已,这也是逃跑呀。

  (2)事实论据中的比喻材料。

  (3)类比:用逃跑“五十步”类比梁惠王,用逃跑“百步”类比邻国之君,用同是逃跑的错误类比同是没有实行仁政的错误,用“五十步笑百步”类比嘲讽梁惠王笑邻国之君。

  (4)孟子指出梁惠王没有在根本上实行仁政,是“民不加多”的原因。

  (5)孟子用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所谓“尽心”,实际上与邻国国君的治国方法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同样是没有实行仁政。

  14[.问答题]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胜:

  斤:

  (2)这段文字论证时使用了哪种性质的论据?

  (3)这段文字论证时运用了哪种推理方法?请具体分析。

  (4)这段文字论证了什么观点?

  (5)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段,效果如何?

  [答案](1)胜:尽,完。斤:斧头的一种。(2)事实论据中的现实材料。

  (3)连锁推理。第一层,若实现“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湾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条件,就可得出结论:“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第二层,若实现“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就可得出结论:“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第三层,若实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就可得出结论:“王道之始也。”从逻辑论证法角度说,此连锁推理前半部分属于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由三个个别现象归纳出一般道理“养生丧死无憾”;后半部分属于演绎法:暗含大前提: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即为王道之始;小前提: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结论:“王道之始也。”

  (4)使民以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温饱问题,是“王道之始”,是使民加多的基本措施。

  (5)排比。增强气势。

  15[.问答题]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树:

  谨:

  申:

  (2)将这段文字中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在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哪些实行王道仁政的主要措施?

  (5)分析这段话的论证方法。

  (6)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答案](1)树:种,栽种。谨:认真办好。申:反复教导。(2)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这样做而不能统一天下的,从来不曾有过。

  (3)阐明了孟子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发展生产,富而教民。

  (4)富而教民。首先进行物质文明建设,发展经济,解决百姓吃饭问题,植桑养畜,使民以时,“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然后再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礼义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通过实行仁政,最终达到统一天下。

  (5)连锁推理。第一层,若能植桑养畜,使民以时,就可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温饱解决之后,若能进行精神教化,就可实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第二层,若能富而教民,就可实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第三层,若能实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就可得出结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排比。增强气势。

  16[.问答题]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解释画横线字的含义。

  检:

  涂:

  发:

  (2)孟子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分析这段话的论证方法。

  (4)找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本体和喻体。

  [答案](1)检:约束,制止。涂:通“途”,道路。发:开仓放粮。(2)说明治理国家要检讨主观原因,要检讨自己是否施行了王道仁政,而不要推卸责任,强调客观原因。

  (3)类比推理。“刺人而杀之”,很明显,责任在人。把杀人的责任推给兵器,是极其荒谬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那么,治国不善致人饿死,责任也在人,而不能把责任推给“岁”。

  (4)本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喻体:“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1 2
责编:zj10160201
  • 学历考试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