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成人高考 >> 高起点模拟试题 >> 语文 >> 文章内容

报考指南

招生简章

点击排行

2019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模考试题及答案(12)_第2页

来源:考试网  [ 2019年7月31日 ]  【

  二、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曹冲《神奇的极光》中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极光这般多姿多彩,如此变化万千,又是在这样辽阔无垠的穹窿中、漆黑寂静的寒夜里和荒无人烟的极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面对五彩缤纷的极光图形,亲爱的读者,你说能不令人心醉,不叫人神往吗?无怪乎在许许多多的极区探险者和旅行家的笔记中,描写极光时往往显得语竭词穷,只好说些“无法以言语形容”,“再也找不出合适的词句加以描绘”之类的话作为遁辞。是的,可以说,即使有生花妙笔也难述说极光的神采、气势、秉性脾气于万一。

  1.本段主要说明的内容是( A )

  A、面对多姿多彩,如此变化万千的极光,人们无法不对它产生强烈的兴趣,

  B、人们再也无法也找到合适的词句加以描绘美丽的极光

  C、即使有生花妙笔也难述说极光的神采、气势、秉性脾气于万一。

  D、许许多多的极区探险者和旅行家们描写极光时往往显得语竭词穷

  2.划线语句(最后一句 )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 )

  A、拟人 夸张 B、对比 反问 C、象征 排比 D、对偶 排比

  14. “人们无法不对它产生强烈的兴趣”句,改为肯定句,正确一句是( C )

  A、人们不得不对它产生兴趣 B、人们必须对它产生兴趣C、人们必然会对它产生兴趣 D、人们会对它产生兴趣

  (二).阅读巴金的《灯》中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3.本文的写作背景是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连续扫荡我抗日根据地,气焰嚣张。

  B、国内的妥协势力重新抬头,悲观消沉的情绪日渐蔓延

  C、长征取得了胜利,马上又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D、再加上日本法西斯政府铤而走险触发了太平洋战争,更使一些人迷惘、恐慌。

  4.这里的灯光的象征的是( B )

  A、黎明前的灯光 B、是光明的象征 C、是胜利的象征 D、是希望的象征

  5.对第一段中的“窒闷”一词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暗指当时的政治空气很沉闷 B、黑夜给人的痛苦感觉

  C、失败主义情绪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上的重负 D、点出了时代背景,为全文以象征手法行文奠定了基础。

  6.这一部分写的是( C )

  A、回忆中的灯光 B、眼前的灯光 C、联想的灯光 D、心灵的灯光

  7. “漆黑”的夜里竟然分辨出山、宅、菜园,靠的是( D )

  A、心灵的感应 B、月色 C、对路径的熟悉 D、灯光的指引

  (三).阅读、唐弢《琐忆》中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和他接近好。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不过也曾有过一个时期,的确很想见见鲁迅先生。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他不断更换笔名。我当时初学写作,也在这个副刊上投稿,偶而写些同类性质的文章。我的名字在文艺界是陌生的,由于产量不多,《自由谈》以外又不常见,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就疑神疑鬼,妄加揣测起来,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发生的名下,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指桑骂槐,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自己作的事情怎么能让别人去承担责任呢?我觉得十分内疚,很想当面个歉意,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颇有点惴惴不安。正当想见而又不敢去见的时候,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了鲁迅先生,互通姓名之后,鲁迅先生接着说:

  “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

  一切都在意料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我立刻紧张起来,暗地里想:这回可要挨他几下了。心里一急,嘴里越是结结巴巴,鲁迅先生看出我的窘态,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

  “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我说。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说着,就呵呵地笑了起来。我先是一怔,接着便明白过来了:这指的是他曾经使用“唐俟”这笔名,他是的确姓过一回唐的。于是我也笑了起来。半晌疑云,不,很久以来在我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一下子,全都消尽散绝了。

  8.文中反复强调“我”不愿接近鲁迅的根据和作用是( B )

  ①反映当时社会上有些人散布流言,恶言中伤 ②同时表明这种看法不是“我”这样认为的

  ③为下文很快就解除了“我”是畏惧心理作铺垫,使读者能够接爱 ④表明“我”相信社会上的流言,对鲁迅误会很深 A、②③ B、①②③ C、 ①② D、②③④

  9.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引用成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是为了揭露一部分人恶意中伤攻击鲁迅的现实

  B、“我”后来又“很想见见鲁迅先生”是因为我感到内疚,想对先生表示歉意

  C、“我”后来又“很想见见鲁迅先生”是因为我很想尽快证实对鲁迅的流言

  D、不期而遇中的“期”字是“约定”的意思

  10.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D )

  A、“意料之中”是指“我”的误会加深,觉得真如所说,要受责备了

  B、“意料之外”是指“我”当时以为鲁迅真是他人所说的那种人

  C、“我”的感情紧张到极点,使人感到矛盾激化,突出下文的效果

  D、“意料之中”是指果然如别人所说,“我”非常的失望

  11.作者将“我”与鲁迅见面的场面写得很仔细,作用是( D )

  ①突出鲁迅正如他人所说难以接近 ②突出了“我”的强列感受,深刻反映鲁迅平易近人

  ③突出表现鲁迅不摆架子及幽默风趣的性格 ④使外界议论不攻自破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1 2 3
责编:jiaojiao95
  • 学历考试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