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成人高考 >> 高起点模拟试题 >> 语文 >> 文章内容

报考指南

招生简章

点击排行

2019成人高考高升专语文精选试题及答案(9)_第4页

来源:考试网  [ 2019年2月9日 ]  【

  参考答案:

  1.D(原文讲的是“自然生发”而非“随意生发”)

  2.A(此项所谈为语音变迁,与文化和艺术内涵无关)

  3.C(A原因有二,语音变迁,古音不存只是其中之一;B“诵、唱和吟”顺序错,与原文不符;D从原文最后一句来看,“吟咏(诵)”最根本的作用是涵养传统性情,但它同时又是语言的艺术和审美的艺术)。

  4.C(抓捕) 5.D

  6.A(李通没有为刘韵做过事,而是其父李守曾跟着刘韵做事)

  7.(1)恰逢前面部队又上报李通造反的情况,玉莽动怒,在长安的李守的家人都被杀掉。(“会”“杀”“状”各1分,“守家在长安者”定语后置1分,大意1分,共5分)

  (2)李通以平民百姓身份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皇帝亲信重用。(“布衣”“倡议”“重”各1分,“特见亲重”的被动句式1分,大意1分,共5分)

  8.在内容上:以“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突出环境的幽静。在技巧上:以动衬“幽”,如“下鹭”;以声衬“幽”,如“鸣蛙”。

  9. 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叹自己志士已老,报国无成;二叹往日之旧交飘逝殆尽,顿生孤寂惆怅之感。

  10.(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直挂云帆济沧海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2)年轻女人和于比埃尔太太两个称谓,前者表现他的单纯,和写她喜爱孩子相照应;后者突出她的贵族身份,为下文写她买孩子、给年金等做铺垫。

  蒂瓦什大伯和蒂瓦什老大爷两个称谓,笔墨俭省地交代了时间的大跨度。

  农妇、乡下女人和老妇人这些称谓,前者表现蒂瓦什大婶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后者突出她年已老迈。

  (3)善良正直:在艰辛的生活中,怒斥买孩子的卑鄙,不受金钱诱惑出卖自己的孩子。

  心理失衡:自家拒绝卖孩子,生活依旧贫困;邻居卖孩子拿到金钱,生活舒适。她懊悔、嫉妒,多年天天谩骂邻居,心理在金钱面前失去了平衡。

  命运悲惨:当年没卖孩子,自家一直贫困,最终还落得孩子的怨恨、弃家出走。

  (4)观点一:我更欣赏小说结局,这样的结局:是使情节跌宕起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没卖掉享受了二十多年母爱的夏洛,看到邻家孩子举止优雅、生活优裕,就抱怨斥责父母,乃至离家出走;瓦兰家本来受到道德谴责,却因孩子成了富人归来而四处炫耀。这个结局出人意料又符合情理,使人读后感叹不已。

  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原本自豪而且颇具道德优越感的蒂瓦什一家,在邻居孩子“华丽马车”“金表链”和到处炫耀拜访的攻势下,心理极端失衡,心理的逆转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具多面性。

  使小说的主题更突出。原本清贫但不乏快的世外桃源样的生活,原本淳厚朴实的人性,在金钱的浸染下,在偶然机会的影响下,扭曲变形,显示着作者对人性的探究,对社会现实的拷问。

  观点二:我更欣赏贯穿全文的对比,这样的对比独具匠心:蒂瓦什夫妇和瓦兰夫妇在金钱与孩子间不同选择的对比,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邻里关系由和谐到破裂、夏洛由自豪到艳羡的对比,表现出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

  父母没有抛却亲情卖孩子却遭遇孩子的怨恨、父母舍弃亲情卖掉孩子却换来孩子的看望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复杂人性的思考,增强了反映社会现实的力度。

  13.(3分)A(A 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B目迷五色:形容颜色又杂又多,因而看不清楚。比喻事物错综复杂,分辨不清。C谈笑自若: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D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

  14.(3分)C ( A “第一次”调至“以中央名义”前; B“公布”缺宾语,可在“处理”后补上“结果”或“决定”; D 在“导致”后加“的”。)

  15.B(②中的“这一结论”指的就是文段中的第一句话,③②构成了转折关系。⑥④①叙述的是纳粹德国下普通人的人性中的“恶”,⑤中的“在人性的恶的参与下”指的就是⑥④①叙述的现象。)

  16. (1)在被驯服后还能替主人拉车。(2)但由于肉质鲜美。(3)斑驴几乎被斩尽杀绝(每点2分,意思对得一分,简明、连贯得一分)

  【答案】

  1.反映了在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与编写中,有很多鲁迅的文章被踢出教材这一事件。

  2.示例一: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确实晦涩难懂,选入教材,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将鲁迅作品撤出中学教材未尝不可,等中学生阅历增加之后,再来一段鲁迅的作品,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他的文章背后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不赞同这种做法,因为可鲁迅的作品有着很深刻的社会与人文教义,他的作品意义深刻,是国民教育的脊梁。鲁迅的文章能把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这颗“毒瘤”对人的迫害一一展现出来,这在中国近现代文人当中无人可及。

  【解析】1.试题分析:首先看漫画,鲁迅的作品被抖出语文教材,再看标题“鲁迅大撤退”,即可知漫画反映的是鲁迅的文章被踢出来这一社会现象。

  考点: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2.试题分析:对这个事件可以有赞同和不赞同两个观点,理由可以从鲁迅文章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鲁迅文章的艰涩难懂,文章退出教材并不代表鲁迅精神退出历史舞台等方面来思考。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18.(1)模具意味着规范、约束。故可立意为:立人需要对其施以规范、约束。

  (2)支架意味着支撑、帮助。故可立意为:立人需要他人的支撑、帮助。

  (3)磕破意味着施以暴力。打骂、暴力虽然也可迫人成才,但这种非人性化的育人方式毕竟有失完美,因而不值得提倡。但如果有学生从该角度正面立意也可以,只要言之有理,论据充足。

欢迎加入成人高考学习交流群371104128成人高考和各位考友一起备考交流

————VIP套餐 ————

  两大核心课程

  教材精讲、真题解析

  三项专属服务

  学习辅导、24小时答疑、全程学习计划

  给自己一个提升学历的机会

在线报名

1 2 3 4
责编:jiaojiao95
  • 学历考试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