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成人高考 >> 高起点辅导 >> 语文 >> 文章内容

报考指南

招生简章

点击排行

2015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故都的秋》复习_第2页

来源:考试网  [ 2015年5月4日 ]  【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5、问:文章的题目“故都的秋”能否改成“北平的秋”。

  明确:如题作“北平的秋”,意味就不同,与作者所表达的忧时伤国的深沉情感不相吻合。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战争相继发生之后;用“故都”一词更能折射作者的悲凉思绪,表达对国家的深深的隐忧,表达他“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且“故都”含有更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故都的秋》写作特点

  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

  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去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作勾勒,便将谈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反射。

  2、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和情思。

  总之,《故都的秋》极其完美地体现了物与我,情与景之间的和谐统一。清净悲凉的艺术感受既源自作者的内心体验,又是通过景物描写所传达出特有情感。作者所追求的清净悲凉的情境是他这一段时期生活的真实反映。虽然作者脱离了政治、脱离了斗争,但却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1 2
责编:daibenhua
  • 学历考试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