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自学考试 >> 自考真题 >> 文学类 >> 新闻评论写作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评论写作试题_第5页

来源:考试网 [ 2011年11月30日 ] 【大 中 小】
五、操作与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4题14分,第35题20分,共34分)

34.分析题:分析专栏小言论《“少拍掌”遐思》的写作特点。(字数400左右)(14分)

“少拍掌”遐思

张保振

在西柏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礼堂的前墙上,挂着一个铜制的说明书,上面记录着这样一段话:在党的这次重要会议上,毛主席不仅发表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号召,而且,在毛主席的提议下,全会还作出了“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领导人的名字做地名、不把中国领导人的画像同马恩列斯并列”的决议。看着这个说明,听着讲解员的述说,不仅心绪难平,尤其是对“少拍掌”三个字,感触顿生,遐思联翩。

拍掌,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件小事、寻常事了。尤其是,看了好的演出、听了精彩的报告、遇到激动人心的比赛等,都会情不自禁地拍掌,甚至把手掌都拍红、拍痛。掌声在一定条件下,能代表民意、传达心声、凝聚意志。这样的掌声,常起于内心深处,表于无意之间,响于无言之处。当然,也有些拍掌只是应景,是一种礼节性的表达,与内心真实意愿并不关联,甚而相反。把礼节性掌声当成由衷称颂的,估计这样的人不多,一般人不会如此不清醒。然而,面对真诚叫好的掌声,有的人会把掌声当作鼓励,当作动力,乃至鞭策,始终保持一种朝气、一股锐气,朝着既定的正确奋斗目标前进。有的人却会在掌声中飘飘然、昏昏然,以为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尾巴翘上天,横生骄霸之气,仿佛天生我才是完人,别人评不得。久而久之,则必祸生得意,败取霸躁,最终走向自己良好愿望的反面。

清醒者明白,不论是领导一个单位,或是管理一个企业,治大靠智,畏小靠慎。智能克难,慎能补牢。并且,惟有慎,才有可能三思而后行;惟有慎,才有希望谨于至微之事,从而使行谨更坚其志,言谨更崇其德,并外弭意外变,内消局中危,从一座高峰奔向另一座高峰,从一处辉煌走向另一处辉煌。因而,清醒者不仅看淡掌声,更要求“少拍掌”。

古人早有言:“君子慎其微”,“圣人谨小慎微”。莫小看了“少拍掌”这件纤微之事、无言之举。要求“少拍掌”,体现的正是一种精神境界、道德追求、理智行为,更是一种难得的清醒。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少拍掌”这种要求不以为然,相反,对于拍掌却兴趣盎然,如痴如醉,甚至到了没有拍掌,要“制造”拍掌的地步。于是,有了“领掌者”的表率作用,有了能“激活”拍掌者的语调发展,有了能争取拍掌的“谦词”诉求。甚至在预先发给与会者的讲稿上标明“此处鼓掌”,讲到这里,不想鼓掌也得拍。这种行为不仅有失优雅,而且播下了蚁穴之洞。这洞,终究是可溃事业之长堤的。对此,绝不可小觑,并自觉杜绝之、抛弃之为好、为妙。

“少拍掌”,当发扬。尤其是在形势好、胜利多、发展快、赞声高的时候。生活的辩证法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少拍掌,声不断;多拍掌,会断线。

原载《人民日报》2006年5月18日

35.操作题,试就以下报道写一篇短评,题目自拟。(字数500左右)(20分)

失主与小偷的故事

感动了湖南大学

2003年,高春娜被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编导专业录取。在这之前,出身贫寒的她曾是清海贫困山区的一名尽责的乡村女教师。

2005年3月1日,22岁的高春娜过完春节,准备返校。青海省西宁市火车站人流如织,突然她身旁有个黑影窜过,立刻又传来女人的尖叫。原来,有人偷钱包后夺路而逃!高春娜亳不犹豫地向前追去。跑出几百米,在一个狭小昏暗的胡同里,她堵住了抢劫犯的去路。对方恼羞成怒,从口袋里掏出凶器,狠狠向高春娜刺去!高春娜仍死死地抓住窃贼手里的手提包。此时,救兵已到,抢劫犯见大事不妙,慌忙丢包逃窜。

高春娜手上都流着血,幸好穿着很厚的羽绒服,只是皮肉之伤。她把包还给失主,独自去医院检查伤势。准备挂号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钱包已不翼而飞,原来就在她冒险帮人夺包的时候,自己也遭人偷袭了……

她在好友家休养了一个星期后返校,只字未提火车站的一幕。

不料,好友还是将此事在大学生论坛上宣扬出去了。高春娜关注论坛里的跟帖,却发现质疑否定的相当多:“这个 ‘见义勇为’的事情,从头到尾就是一部独角戏,相当可能是捏造出来的,给自己请假找借口……”,“又一个垃圾”……坐在电脑屏幕前,她双手掩面泪水滚滚落下来。

渐渐的,在校园里她走在哪里都听到窃窃私语,因为她成了虚荣且虚伪的女孩!

学校辅导员了解情况后,跟高春娜多次谈心,表示赞扬。班上一些义愤填膺的同学也在BBS上,对质疑的帖子进行反驳。同学傅蕾留言说:“你们觉得,一个16岁就在大西北贫困山区教书,把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学生读书、买学习用品给学生、把饭分给孩子们吃的女大学生会说谎吗?”不久,更多陌生人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争论暂平息后不久,一天,高春娜接到辅导员的电话,让她马上去办公室,她一进门,就看到桌子上那个熟悉的钱包,不由怔住了!那不是自己几个月前丢失的钱包吗?正在高春娜发愣的时候,老师递给她一封已经拆开的信。信竟然是小偷写来的— —2005年3月1日,他偷了高春娜的钱包,还想把她的手机“带走”,就一直跟梢。孰料,他竟亲眼目睹了高春娜勇斗歹徒的全过程。当他看到高春娜用鲜血淋漓的双手将皮包还给失主,不等失主道谢,就捂着伤口匆匆离开,心情无比震撼……回到家后,小偷非常愧疚。不久前,他看到报纸上的相关报道,才知道这位“英雄姐姐”正在承受巨大压力,这才决定“现身”,寄回钱包,证明大姐姐的清白。他在信中最后这样写道:“亲爱的高春娜姐姐,你能原谅我吗?我已经回到了学校,我决定以后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做一个像你一样的好人。”信未署名:“一个曾经学坏,现在立志成才的中学生”。

看完信,高春娜忍不住又哭了。

一封不平凡的来信,一个小偷与失主的故事,感动了整个湖南大学。

《报刊文摘》2006年3月8日摘自《中国青年》第3期 作者 王英春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责编:snrv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