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笔讲串讲 >> 医学类 >> 中药鉴定学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中药鉴定学》章节复习重点:第4章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3月21日]  【

自学考试《中药鉴定学》章节复习重点:第4章

  第四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1.传统采收原则:

  根和根茎类:秋冬季地上部分将枯萎或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倒苗较早的夏末采收(半夏、太子参)。

  茎木类:茎藤多秋冬采―首乌藤、忍冬藤;木类全年采―苏木,降香,沉香(心材)

  皮类:春末夏初,皮部和木部易分开;少数秋冬,肉桂

  花类:花蕾期―金银花、槐花;初花期―洋金花; 盛花期―菊花、西红花

  果实种子类:成熟时—五味子;幼果期―枳实;未成熟―枳壳;成熟经霜―山茱萸。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收。

  全草:茎叶茂盛时采收或开花期采收—薄荷;幼苗期―绵茵陈.

  藻菌地衣、树脂及其他类:根据不同特性确定采收期。

  动物药类:根据物种、生活习性或活动规律选择适宜方法。如诱捕、网捕、活体收集等。

  矿物药类:无季节限制,全年采挖,多与矿藏采掘相结合。

  2.现代采收原则:确定适宜采收期的三要素:有效成分的含量;药材的产量;毒性成分的含量

  3有效成分含量为高峰期,药用部分产量最高期,为适宜的采收期。(理想采收期)。

  有效成分含量有显著高峰期,药用部分产量变化不显著,毒性成分含量最低。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为适宜的采收期。

  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药用部分产量不一致时,以有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毒性成分总含量最低时,为适宜采收期。

  4.中药加工的意义:促使干燥,保证质量,符合规格等级,便于包装贮运

  加工的要求:形体完整、色泽好、香气浓、安全水分、有效物质保留多

  注:药材的干燥加工,温度一般控制在50-60℃。

  5. 药材加工通则:

  根及根茎类:除去地上茎叶、泥土和毛须,干燥;先刮皮或撞皮,桔梗、黄芩;质坚硬或粗者趁鲜切片,葛根;富含黏液质或淀粉者烫或蒸,天麻

  皮类:切段干燥。加工成卷筒状,如厚朴;刮去栓皮干燥,黄柏。

  叶及全草:通风处阴干;或捆扎后干燥(油、色)。

  花类:晒干、烘干或阴干(时间、温度,完整与色泽)

  果实类:直接干燥,如乌梅;切后干燥,如枳实;沸水微烫后干燥,木瓜。

  种子类:果实干燥后取出或直接取种子干燥;直接储存干燥果实,用时取出,砂仁。

  6.常用加工方法:拣;洗;漂;切片;去壳;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

  7.发汗:将药材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这种方法习称“发汗”。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

  8.不能洗的:质地疏松或黏性大的软性药材,水洗不宜长,否则不利切制(瓜蒌皮);种子类药材含有多量的黏液质,下水即成团,不易散开,故不能水洗(葶苈子、车前子);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淘洗(薄荷、细辛)

  9.中药贮藏中发生的变质现象及如何防治:

  虫蛀:害虫侵入药材内部形成蛀洞或蛀粉的现象。防治:冷藏、高温(曝晒、烘烤、热蒸)、远红外、化学杀虫或气调养护

  生霉:指霉菌在药材表面或内部滋生的现象。防治:水分控制(安全水分);温度控制(低温);氧气控制(密封)。

  走油:又称“泛油”,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的变化。防治:低温、低湿和密封。

  变色:药材储存不当,色泽发生变化的现象。药材具有固定的色泽,色泽是药材品质的标志之一。原因:成分氧化、加工温度高、久贮。防治:干燥、冷藏、避光。

  其他:自燃、挥发、自然分解、风化等。

  10.采收与药材质量的关系:中药的质量取决于有效物质的含量,与产地、生长年限、采收季节、采收时间、加工方法等密切相关。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