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语文模拟题 >> 四川语文模拟题 >> 文章内容
  

2017年四川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解析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6年11月27日 ]

  古诗词赏析

  课标40首古诗词赏析

  一 关雎

  《诗经》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比兴手法。

  2.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__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3.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_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十五”“八十”是夸张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2.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4.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四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4.简要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五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3.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心远地自偏

  4.你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淡泊名利。(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六 木兰诗

  《乐府诗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扑朔迷离__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2.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这一连串的动作表达了木兰归家的喜悦和对故物的亲切。_

  3.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不仅写出了伙伴的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4.对第三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5.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八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的感慨,抒发了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感、压抑感和孤独感。

  九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2.请描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的画面。(不超过40字)

  潮水涌涨起来,两岸距离更显宽阔,风正好吹在高高悬挂着的船帆之上。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乡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十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解析】“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2.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3.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1)这幅图画具有构图美。

  (2)美的具体表现: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1)图画的线条美。 (2)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三:(1)图画的色彩美。(2)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1)图画的意境美。 (2)诗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十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杨花、子规、明月、风(两个即可)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__示例二: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__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十二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或“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简要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

  十三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十四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是围绕着“望(或:看、观、岳、山)”字来写的。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了诗人什么决心?

  示例:①表明了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也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 ②表明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决心。

  3.本诗前三联运用设问、对偶和比喻、夸张、拟人(任答一种即可)等修辞手法,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意近即可)的气势。

  4.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5.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回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曾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峻;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十五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诗的开篇一个“破”字,一个“深”字点明了都城景物的特点。

  B.颔联写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动惊心。

  C.颈联写尽了离乱之苦,表达了诗人期盼亲人音讯的强烈感情。

  D.诗人“白头搔更短”只源于亲人离散之伤痛。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实写景物,虚写情感,融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诗中运用了对偶、拟人、反衬等表现手法。

  C.“望”字统领前四句的内容,诗人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

  D.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的《望岳》《石壕吏》等作品一致。

  3.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诗歌首联写诗人春望之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怵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满目凄然之景。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十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歌前五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2.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__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3.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居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十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题目中的“歌或白雪歌”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

  2.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的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给出判断,理由陈述合理即可。答案示例:不恰当。学生引用岑参诗句后,整个句子就构成这样一种比喻关系:“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像“很多树开满了梨花”,不合比喻要求;“春天来了”已是事实,后面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前后矛盾(违背逻辑)。此外,“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周。

  3.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 A )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

  “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__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十八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或“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或“此三字表明作者态度,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

  3.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1)思想感情: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意思对即可)。

  (2)哲理: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

  4.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闻笛赋:怀念故友。

  (2)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十九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解析】B选项白居易是唐朝的; C选项卖炭翁不敢反抗;D选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运用描写。

  3.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二十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颔联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具有画面感。构图的背景是“暖树”和“春泥”,主体是“早莺”和“新燕”。

  B.具有动态感。一个“争”字,一个“啄”字,把飞鸟的灵动与欢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D.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的生活习性。

  2.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达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C.这首诗观察点不在某一处,而是边行走,边观察,多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

  D.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中的“争”字和“啄”字生动有趣地写出了早春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4.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的初平之水、早莺、新燕、浅草等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他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二十一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解析】并非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而是写阴寒惨烈的战地气氛。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2.全诗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

  3.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十二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

  2.试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理解。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对《赤壁》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一、二句以古战场的遗物想到周瑜在赤壁一战的胜利。

  B.后两句是假设的一种情况,第三句前省略了一个“如果”。

  C.后两句写周瑜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的,其中末句暗示周瑜取胜后的得意。

  D.全诗隐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二十三 泊秦淮

  [唐]杜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诗中用一个“笼”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近酒家”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D.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解析】作者真正批判的是封建统治者,并非歌女。

  3.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4.诗的最后两句表面上写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另有弦外之音。那么,本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析。

  讽刺那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因为当时的唐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们不以国事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

  二十四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是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3.本诗共28个字,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就占据了8个字。后人对重复使用“巴山夜雨”评价极高,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第一个表现的是眼前对现实的愁苦感受,第二个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作用是突出思亲念归。

  4.诗人想象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二十五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2.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看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3.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十六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词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西楼,时间是夜晚,季节是秋季。

  2.这首词写景简练而有序,“月如钩”一句是写仰视之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是写俯视之景。

  3.“剪不断,理还乱”是以麻丝比喻愁思。这样写有什么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1)妙处:词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愁绪比喻为具体的丝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词人愁肠百结难以排遣的心情。

  (2)新意:内心的烦乱(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无言”与“月如钩”表现了词人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表现了词人因目睹残月而想起故国时产生的惆怅寂寞之情。

  二十七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景物。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二十八 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运用的写法是对比。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从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的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

  二十九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三十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词描绘冬猎盛况,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B.写作此词时,作者刚刚四十岁,而词中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

  C.词中运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示: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D.季羡林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苏轼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词的创作上,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

  2.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简要分析。

  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壮观的出猎场景,词人装备齐全,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并表现出了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少年狂气。

  3.词的下片运用的两个典故“遣冯唐”、“射天狼”,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遣冯唐”表达了词人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情怀。“射天狼”表达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4.请你自选角度,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做点赏析。

  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三十一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解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诗的意思。

  但愿人人岁岁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这首词中“无眠”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人生。

  三十二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南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2.“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比拟(拟人)。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

  3.词中的“谩”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谩”,空空、徒然;词人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蓄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

  三十三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情景: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意义: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__引用的原因:_①面对困境时。_因为这两句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_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2.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三十四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2.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特别是标榜了孙权的英雄形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3.词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言外之意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三十五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上、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上片追忆了词人当年的军旅生活,下片描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词人的爱国之情和雄心壮志,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抑郁、愤慨之情。

  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请分析这“壮”表现在哪些方面。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有军营生活、战斗场面的激越雄壮;从情感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又有壮丽豪放的特点。所以是“赋壮词”。

  3.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是辛弃疾写给好友陈同甫的一首词,全词以“壮”语贯穿始终。

  B.上阕有对沙场点兵军容的描绘,并用“秋”字给整个场面增添肃杀之气。

  C.下阕写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D.全词采用写实的手法,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善战的将军形象。

  三十六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解析】并非自问自答,而是反问强调;情感上也没有充满悲愤无奈而是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解析】没有拟人的修辞。

  3.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4.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十七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C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示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衬托了游子的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深秋晚景图

  三十八 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曲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险要,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2.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意思对即可)

  三十九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前两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环境描写烘托“离愁”(或将离愁寄托于景)。(意思对即可)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奉献精神。

  四十 满江红

  [清]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下阕由慷慨激昂的自白到知音难觅的悲叹再到寂寞自伤的痛苦,层层推进,将一个“梦醒后无路可走”的女词人形象活画出来。

  2.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豪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3.请简要赏析:“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_表现中秋景色的清秀明丽,用典含情,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表现喜悦之情的内容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_的表现冷落之感的句子,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既有冲破羁绊的喜悦,也有佳节独寓客栈、青春蹉跎无可奈何的失落感、怨幽之情。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