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语文模拟题 >> 四川语文模拟题 >> 文章内容
  

2015届四川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题4_第4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5年4月30日 ]

  (三)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段,完成20-23题(8分)

  ①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②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③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④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⑤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⑥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⑦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⑧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既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逐渐充实,反复推敲。

  ⑨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⑩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0.选文第④~⑤段,论证了第③段提出的观点,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1分)

  21.选文第⑥段在结构上起 作用,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2分)

  22. 选文第⑧段中有三处(标点符号、文字、语序各一处)与原文不同,请指出并改正。(3分)

  标点符号: 应改为

  文 字: 应改为

  语 序: 应改为

  23.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2分)

  答:

  答案:20.事实(举例)论证(1分)

  21.过渡 设问(1分)

  22.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 改为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1分)既改为“即” (1分)

  逐渐充实,反复推敲 改为“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1分)

  23.围绕创造性思维三个必需要素来谈,给1分,结合实际给1分。

  十、浙江省2008(丽水市卷)

  科学可以代替一切吗?

  王 平

  ③作为一个正常人,工作、劳动的动机是指望回报,这种回报除了生存和养家糊口外,还有作为生物进化而贮存于神经机制中的精神满足感。英国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已经发现了这种获得回报的基因控制机理,原因在于人和猴子都有一个D2基因。如果切断猴子大脑中D2基因,会使猴子忘记对奖赏的需求,也就能让猴子没有抱怨、没有需求也不要奖励,一直以最快和最好的状态工作,并且既不怠工,也不表现出不满。同样,也可以对人进行这种基因改造。

  ④这样的观点甚至获得了一些伦理学家的支持。比如,牛津大学伦理学教授朱利安•瑟武列斯库就认为,人们有“道德上的义务”从基因上改进后代。进行这项研究的神经生物学家巴里•里士满也表示,找到改造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方法为期不远。也就是说,通过基因改造,不计回报永远工作的“超人”或“完美之人”可能会出现。

  ⑤看来,科学可以改造人性已呈现希望之光。

  ⑥问题的实质在于,原本用于治疗疾病的方式现在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可以用于正常人的基因改造,跨越这一界线会为人类带来什么?

  ⑦当基因改造从治疗疾病转向改造正常人时,人类的敬畏就不可避免地从过去的宗教、权力或政治转移到了科学,科学在逐渐取代“上帝”的角色。说得简单一些,科学家可能成为人人敬畏的“上帝”,因为他们有权决定对每个并不完美的人进行基因改造,而并不理会这些人的自由意志。

  ⑧其实,对今天并不完美的正常人进行基因改造并非是“上帝”的意旨。自然的造化把人造就成并不完美的状态并不是为了留给今天的科学家来改造或有意把“上帝”的权力移交给科学(家),而是大自然懂得不必这么做,把人造就得有缺陷和弱点反而更有利于人类。

  ⑨大自然的造化还在于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自由和选择,因为只有有选择和有自由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由于存在不同的差异,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自觉自愿的行为、认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设计自己的人生和生活道路,人生才充满希望和趣味。

  ⑩剩下的问题是,即使基因改造可行,也会遇到自然法则的抗衡。比如,努力工作和获得报酬与奖励是一个镍币的两面。如果去除了奖励和适当休息(休息也是回报之一种),人就完全会成为不知疲倦的机器,最终死于高强度的工作。

  ○11另一方面,自然造化把人塑造成今天这样的凡夫俗子,渴望报酬与奖励,有自私、虚荣、嫉妒等弱点,正是人性的自然和可爱之处。否则,即使工作获得巨大成绩也得不到奖励并从工作的成就中获得乐趣,这样的人不正是抑郁症和强迫症患者么?

  ○12说实话,对于忘却报酬只知干活之类的基因改造,也许只有老板最喜欢,而被改造者只会感到痛苦和恐惧。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得掂量掂量,科学和科学家是否应当继“上帝”之后以人不完美或有“原罪”的借口让人接受基因改造。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0.仿照第①节的举例方法,请你写出一个例子,用来证明“科学是不可能取代一切的”。

  11.第⑥节中“这一界线”指的是什么?(3分)

  12.从全文看,作者反对让正常人接受基因改造的理由是什么?(4分)

  13.文中“看来”“其实”“另一方面”“说实话”等词语在表达上起什么作用?(3分)

  14.科学具有最大的力量,但是科学又不可能取代一切。对于文中的论断,你有什么评论?

  答案:10.示例:只能机器人的发明是科学力量,但是一旦由机器人包揽所有家务活,人类就无法体验生活细节的乐趣。(3分,根据内容的科学性和表达水平酌情给分)

  11.基因改造从治疗疾病转向改造正常人。(3分)

  12.大自然把人造就得有缺陷和弱点反而更有利于人类;大自然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自由和选择,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即使基因改造可行,也会遇到自然法则的抗衡;基因改造会改变人性的自然和可爱。(4分,要求进行适当的概括,若抄录相关的句子也给分,写出两条以上即可)

  13.在段与段之间起语意的承接或转换作用。(3分)

  14.提示: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十一、济宁市二OO八

  (一)

  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马德

  人生烦恼无数。

  先贤说,把心沉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先贤甚至什么都没想,就沉静下来了,而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

  真是层出不穷。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

  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

  寻找幸福的人,有两类。一类像是在登山,他们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顶,于是,气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却发现,永远登不到顶,最终也看不到头。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另一类人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要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流岚,赏赏霓虹,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某种自足。

  尽管不得大愉悦,然而这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自我。

  13.第四段“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从全文看,作者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是怎样的?(4分)

  14.第十段“有的人本来幸福着,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这是什么原因呢?(4分)

  15.第十一、二段作者用“活得糊涂”和“活得清醒”来阐释对幸福和烦恼的认识,并说

  “人生的烦恼实是自找的”,这些话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16.文章的最后“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读了本文,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悟,请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3分)

  答案:12.答案:要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幸福相对于烦恼而言只是相对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当你感到幸福时,你的一切 都将充满了幸福,否则只能与烦恼打一辈子交道。

  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4.答案:只是因为他们把幸福看得太狭隘了。正如作者所说“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 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首先要把心态放平,欲望不要过高,要宽宏大量,不要斤斤计较,要淡泊名利,抛弃烦恼,享受幸福。

  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俗话说:想开常快,知足常乐。幸福就是享受生活,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把快乐带给别人,自己才幸福。

首页 1 2 3 4 尾页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