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语文模拟题 >> 四川语文模拟题 >> 文章内容
  

2015届四川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题3_第4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5年4月30日 ]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

  李兴濓

  ①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②仰望,就是发现崇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精神昂扬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自由奔放、激情四射,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仰望,能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敏锐,由此获得感动,从而与崇高无限契合。

  ③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露出,突然体会到一种无以伦比的饱满和圆润,一种难以言表的壮丽和博大,他感动得哭了起来……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地注视,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

  ④哲学大师康德最喜欢凝神仰望星河。“每当我静静地伫立仰望那浩渺深邃的蔚蓝色的天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庄严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响自己的额头,一股神秘而伟大的力量如波涛般汹涌而来……”

  ⑤仰望,就是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感悟到崇高,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⑥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山涧、鸟鸣、夜露,淹不住心中渴望的激动。黎明的曙光犹如万支金箭,点燃了朝霞。苏醒的泰山发出铮铮的声响,从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示出它坚实的轮廓。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出,圣光充溢饱满,喷涌,流动,一个熠熠发光的世界点亮了我的眼睛!我透过那浓密的树梢,遥望远方的木船己挂起了洁白的帆——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

  ⑦又一次,我仰望诺日朗大瀑布。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林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水雾。然而走近它,抬头仰望大瀑布,才真正领略到那惊心动魄的气势。云雾迷蒙的天上,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中奔泻而下,浩浩荡荡,一落千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回声。站在大瀑布面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洒的水雾中的一滴水珠。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我确信天地人之外,一定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

  ⑧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一朵小花……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一丝涟漪。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一个崇高的形象,或者一些伟大的词句就会从你内心涌起!

  (选自《围成杂文》,文章有改动)

  7、文中多次写到“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作者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联系全文回答。(4分)

  8、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1)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

  (2)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9、阅读文章③④段,分别指出俄罗斯老画家和哲学大师康德仰望天空时的感受是什么。请摘录文中词语回答。(2分)

  10、文中第⑦段说:“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3分)

  11、文中第⑧段说,当我们仰望“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一朵小花……”这些事物时,内心会涌起“波澜”和“涟漪”。请从中选择一个(除示例之物外),描写该事物并表达你的感悟。(5分)

  【示例】

  事物:一朵小花

  描写:那是春天最后开放的花朵,坚持守望在峭壁上,任凭风吹雨打,忍受月夜的孤独,不肯离去。

  感悟:这为春天最后守望的花朵,是用艳丽展示坚持拼搏的崇高。

  7、仰望能使人发现崇高,追寻崇高。(4分,答“发现崇高”“追寻崇高”各给2分。答“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给1分;答“仰望,能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敏锐,由此获得由此获得感动,从而与崇高无限契合”给1分;答“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给1分;答“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一个崇高的形象,或者一些伟大的词句就会从你内心涌起”给1分,其他表述意思符合也可酌情给分)

  8、(1)沉迷于对眼前利益的追逐。(2)富于意义和价值的生命世界。(4分,每小题2分,(1)小题答“安于现状,缺乏对崇高的追求”也给2分,(2)小题答“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给1分,意思符合即可)

  9、饱满和圆润、壮丽和博大 肃穆、崇高庄严(2分,每点1分)

  10、在伟大的自然面前,人们才能体会到个人的荣辱得失异常渺小,无足轻重。(3分,体现与自然对比之意给1分,体现个人渺小之意给2分,意思符合即可)

  11、略(5分,举出事物给1分,描写合理给2分,写出相应感悟给2分)

  浙江省湖州

  不能吃的蛋糕

  许多父母感到很难向他们的孩子解释为什么有些电影和杂志不适合他们看。有一位父亲想出了一个解释的办法。

  这位父亲仔细倾听孩子们想看某部限制级电影的种种理由:影片中有他们喜爱的演员;别人都在观看;它被列为限制级仅仅是因为它隐含内容,但这些内容从未直接在影片中出现过;它的语言相当优美。几位少年并不否认,影片中有一个建筑和一群人被炸飞的镜头,但他们认为这样的暴力元素很正常,无可厚非。再说影片的特技效果非常精彩,故事情节也十分紧张刺激。

  听完了这些理由,父亲还是说:“不行!”

  那天晚上,父亲问孩子们,是否愿意品尝他烘烤的果仁巧克力蛋糕。他解释说,他选用了全家人最喜欢的配方,而且添加了一些“新花样”。孩子们问他是什么花样,父亲平静地回答说:“在蛋糕里加了狗粪。”

  但是父亲又马上向孩子们保证只加了一点点,其他所有成分都堪称食中精品,而且他花了很多心血来烘烤果仁巧克力蛋糕,温度和时间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他相信这些蛋糕口味绝对一流。

  虽然父亲暗示果仁巧克力蛋糕的品质几近完美,但是这几个少年表示坚决不品尝。

  父亲故作惊讶。他向孩子们保证,他们尝不到狗粪的味道。但孩子们仍然无动于衷。

  于是父亲告诉孩子们,他们想看的电影就如同这个果仁巧克力蛋糕。我们的思想往往会诱使我们相信一点点邪恶无关紧要。事实上,哪怕是一点点狗粪都能将美味佳肴变成令人作呕、全然不能接受的东西。父亲继续解释道,虽然电影行业让我们相信今天大多数电影老少皆宜,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现在每当孩子们想要做他们不该做的事情时,父亲就会问他们是否想要吃他特制的果仁巧克力蛋糕,他们也就不再提起了。

  (选自《环球时报》2006年4月)

  12.文中孩子们列举了想看某部限制级电影的种种理由,请说出其中的四点。(4分)

  13.文中的父亲烘烤了一个加了一些“新花样”的蛋糕,其用意是什么?(3分)

  14.面对着品质完美、口味一流的蛋糕,孩子们是怎样的反应?(2分)

  15.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16.你从这则短文中受到了什么教益?(3分)

  12 有他们喜爱的演员; 别人都在看; 隐含的内容从未在影片中直接出现; 语言优美;特技效果精彩; 故事情节紧张刺激(答4点即可)

  13 说明人民的思想往往会诱使人们相信一点点邪恶无关紧要;解释有些电影和杂志不适合孩子们看的原因

  14坚决不品尝  无动于衷

  15是一个善于耐心、仔细的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具有一定的教育智慧的形象。

  浙江舟山

  (三)(12分)不该遗忘的“自省”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学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的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5.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3分)

  16.作者认为哪两种表现是“不正确的自省”?(2分)

  17.如果把文中的“我们”改为“你们”,表达效果会怎样?(3分)

  18.“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请你结合下面任何一则链接材料,从“人”或“民族”的角度,具体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链接材料:

  ⑴巴金先生晚年写了《随想录》,对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行为进行反省,并将自己认为可耻的地方公之于众。这是对自己灵魂的无情拷问,是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有学者评论,此举凸显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树立了不朽的精神路标。

  ⑵1971年,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时,为了忏悔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犯下的罪行,在被德国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下跪。他那跪感动了世界,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跪。当时波兰的舆论称:“作为反纳粹斗士的勃兰特这一跪,使德国真正站起来了。”

  15.我们需要自省。(或“我们不能遗忘自省”等)

  16.自怨自艾,求全责备(严苛的自责)。

  17.用“你们”有一种距离感,有一种说教的味道,读者难以接受。(或“不能表现作者的自省意识”。)

  18.示例一:一个人如果能经常自省,他就会不断地改正错误,不断地完善自己。像巴金先生那样,不仅能够自我反省,而且能将自己认为可耻的地方公之于众,这样的人是一个勇敢的人,无所畏惧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也必然会成为令后世永远铭记的人。

  示例二:一个民族如果经常反省,就能改正错误,不断进步,变得越来越强盛。像德国即使犯了这样严重的历史错误,只要能够反省,也能被全世界谅解、接纳,最后走向新生,走向强大。

首页 1 2 3 4 尾页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