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竞赛特长 >> 数学竞赛 >> 文章内容
  

《初中数学》竞赛辅导6_第2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4年11月17日 ]

  12.G是△ABC的重心,以AG为弦作圆切BG于G,延长CG交圆于D。求证:AG2=GC·GD。

  【分析】

  【评注】平移变换

  13.C是直径AB=2的⊙O上一点,P在△ABC内,若PA+PB+PC的最小值是 ,求此时△ABC的面积S。

  【分析】

  【评注】旋转变换

  费马点: 已知O是△ABC内一点,∠AOB=∠BOC=∠COA=120°;P是△ABC内任一点,求证:PA+PB+PC≥OA+OB+OC。(O为费马点)

  【分析】将C C‘,O O’, P P‘,连结OO’、PP‘。则△B OO’、△B PP‘都是正三角形。

  ∴OO’=OB,PP‘=PB。显然△BO’C‘≌△BOC,△BP’C‘≌△BPC。

  由于∠BO’C‘=∠BOC=120°=180°-∠BO’O,∴A、O、O‘、C’四点共线。

  ∴AP+PP‘+P’C‘≥AC’=AO+OO‘+O’C‘,即PA+PB+PC≥OA+OB+OC。

  14.(95全国竞赛) 菱形ABCD的内切圆O与各边分别交于E、F、G、H,在弧EF和弧GH上分别作⊙O的切线交AB、BC、CD、DA分别于M、N、P、Q。

  求证:MQ//NP。

  【分析】由AB∥CD 知:要证MQ∥NP,只需证∠AMQ=∠CPN,

  结合∠A=∠C知,只需证

  △AMQ∽△CPN

  ← ,AM·CN=AQ·CP。

  连结AC、BD,其交点为内切圆心O。设MN与⊙O切于K,连结OE、OM、OK、ON、OF。记∠ABO=φ,∠MOK=α,∠KON=β,则

  ∠EOM=α,∠FON=β,∠EOF=2α+2β=180°-2φ。

  ∴∠BON=90°-∠NOF-∠COF=90°-β-φ=α

  ∴∠CNO=∠NBO+∠NOB=φ+α=∠AOE+∠MOE=∠AOM

  又∠OCN=∠MAO,∴△OCN∽△MAO,于是 ,

  ∴AM·CN=AO·CO

  同理,AQ·CP=AO·CO。

  【评注】

  15.(96全国竞赛)⊙O1和⊙O2与ΔABC的三边所在直线都相切,E、F、G、H为切点,EG、FH的延长线交于P。 求证:PA⊥BC。

  【分析】

  【评注】

  16.(99全国竞赛)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平分∠BAD。在CD上取一点E,BE与AC相交于F,延长DF交BC于G。求证:∠GAC=∠EAC。

  证明:连结BD交AC于H。对△BCD用塞瓦定理,可得 因为AH是∠BAD的角平分线,由角平分线定理,

  可得 ,故 。

  过C作AB的平行线交AG的延长线于I,过C作AD的平行线交AE的延长线于J。

  则 ,

  所以 ,从而CI=CJ。

  又因为CI//AB,CJ//AD,故∠ACI=π-∠BAC=π-∠DAC=∠ACJ。

  因此,△ACI≌△ACJ,从而∠IAC=∠JAC,即∠GAC=∠EAC。

  已知AB=AD,BC=DC,AC与BD交于O,过O的任意两条直线EF和GH与四边形ABCD的四边交于E、F、G、H。连结GF、EH,分别交BD于M、N。求证:OM=ON。(5届CMO)

  证明:作△EOH △E’OH‘,则只需证E’、M、H‘共线,即E’H‘、BO、GF三线共点。

  记∠BOG=α,∠GOE’=β。连结E‘F交BO于K。只需证 =1(Ceva逆定理)。

  = = =1

  注:筝形:一条对角线垂直平分另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

  对应于99联赛2:∠E’OB=∠FOB,且E‘H’、GF、BO三线共点。求证:∠GOB=∠H‘OB。

  事实上,上述条件是充要条件,且M在OB延长线上时结论仍然成立。

  证明方法为:同一法。

  蝴蝶定理:P是⊙O的弦AB的中点,过P点引⊙O的两弦CD、EF,连结DE交AB于M,连结CF交AB于N。求证:MP=NP。

  【分析】设GH为过P的直径,F F’F,显然‘∈⊙O。又P∈GH,∴PF’=PF。∵PF PF‘,PA PB,∴∠FPN=∠F’PM,PF=PF‘。

  又FF’⊥GH,AN⊥GH,∴FF‘∥AB。∴∠F’PM+∠MDF‘=∠FPN+∠EDF’

  =∠EFF‘+∠EDF’=180°,∴P、M、D、F‘四点共圆。∴∠PF’M=∠PDE=∠PFN。

  ∴△PFN≌△PF‘M,PN=PM。

  【评注】一般结论为:已知半径为R的⊙O内一弦AB上的一点P,过P作两条相交弦CD、EF,连CF、ED交AB于M、N,已知OP=r,P到AB中点的距离为a,则 。(解析法证明:利用二次曲线系知识)

首页 1 2 尾页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