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语文模拟题 >> 吉林语文模拟题 >> 文章内容
  

吉林中考语文试题附答案第四套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8年1月23日 ]

  一、阅读(60分)

  (一) 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白露为霜。(《诗经》)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3.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5.在《观刈麦》一诗中,白居易通过农民“□□□□□,□□□□□”矛盾心理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形象地揭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7.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用“非淡泊无以明志”表明了自己高洁的志趣,并以此告诫教诲他的晚辈,在《出师表》中“□□□□□□□,□□□□□□□”两句也表达了他的这种心志。

  8.大自然与人类形影不离,它的美丽无处不在:山脚下,小河边,镜头里,你我的心中……我们拥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大自然,又怎能不吟咏歌唱?!请引用连续的两句描写自然山水的古诗词来表现大自然的美好,并写出作者或题目。

  诗句:

  作者或题目: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本文的作者 ,是明初 家,浦江(浙江义乌)人。(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

  ③或遇其叱咄 ( ) ④俟其欣悦 ( )

  11.从第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重点突出了两个词语“嗜学”“家贫”,结合这一段的具体语句说说文章是如何表现“家贫”的,作者又是怎样“嗜学”的。(2分)

  12.作者如果只写自己的经历也能表现年少时读书的生活是清苦的,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同舍生的装扮?谈谈你的理解。(2分)

  13.这位“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穷苦少年,最后成为了“位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的大学士,对此你有什么感受?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3分)

  (乙)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5分)

  游天都①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注释】①天都:黄山三十六峰之一,比主峰莲花峰略低,却远比莲花峰险峻。这足作者第二次游黄山所写的日记的一部分。②澄源:和尚名,云游四方的和尚。奴子:童仆。③历:越过。④堪:禁得住,受得了。

  14.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分)

  ①一庵翼然( ) ②每念上既如此( )

  15.作者在描绘黄山景色后发出了“焉知其奇若此”的感叹,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此”奇丽的景色。(2分)

  16.选文内容既描绘了黄山美景,又描述了自己“历险数次,遂达峰顶”的过程,在这一经历中,我们可以从作者身上发现哪些可贵的精神?(2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一叶花瓣上细数阳光

  田野

  一

  有一个人为了生活,想砍一棵够大的树换够多的钱。他来到森林里,终于发现理想的目标。他满心欢喜地用三天工夫砍倒了这棵树,最后却发现,自己根本就带不走它。

  树太大了。

  如果他砍一棵较小的树,也许早就扛走了,用卖树的钱买了粮食,正与家人围坐在饭桌前谈天,在欢笑里等待饭熟。

  这个人心很大,却忘了自己的力量很小。于是悲剧产生了。

  许多人都在瞪大眼睛寻找财富,他们贪婪地想把世界上每一样美好的东西都搂进自己的怀里,不料辛辛苦苦忙碌了好一阵子,到头来却两手空空。

  真正有智慧的人, 。

  可惜的是,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经常把自己的小聪明当成智慧。

  二

  我有一个朋友,总喜欢跟人诉说自己的不幸:高考落榜,爱情不如意,就业压力大……挫折屡屡不断,似乎活着对他已是一种负累。

  一天,他颇有感触地对我说:“哎,我什么时候能过上一种风平浪静的生活呢?”

  我笑着说,除非你死了。

  朋友一怔。于是我给他讲起古希腊的一个经典故事。有人问古希腊智者阿那哈斯:“你说,什么样的船最安全?”阿那哈斯说:“那些离开了大海的船最安全。”

  说得多好!

  人活在世上,就像船行于海中。遭遇风浪,饱尝奔波,乃是人生的常态,谁都无法拒绝。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正是一串串真实的脚印,最终汇成了我们每个人或长或短的一生。

  离开了大海的船最安全,然而,船一旦离开了大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一段路,那人一直用尽各种方法侮辱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假如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当然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禅师颔首道:“没错。

  对于这些天来您送给我的礼物,我一概拒绝接受。”

  说完这话,禅师微微一笑,转身走了。

  而那人却愣在原地,好半天也没回过神儿来。

  朝天上吐唾沫的人,最终弄脏的,往往是自己的脸。

  面对别人的误解和非议,面对生活的烦恼和忧伤,我们何不也把它当作一份礼物呢?只要轻轻说一声拒绝,你就会换来一份好心情,神清气爽,天地无碍。

  四

  一位教师,教的是一群患有先天性残疾的孩子。

  一次,她讲到“幸福”这个词的时候,忽然顿住了,因为,她不知道该怎样向这些不幸的孩子们诠释这个美好的字眼儿,从小到大,他们似乎根本就没有过关于幸福的体验。

  后来,这位聪明的教师将孩子们分成面对面的两组,一组是失明的孩子,一组是聋哑的孩子。在她的引导下,失明的孩子说,最期盼的事是见到阳光;聋哑的孩子打手语说,最渴望的事是听到声音。通过她的传递,两组孩子互换了答案,于是,孩子们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幸福”。

  我想,这位教师简直就是一位伟大的天使!而这群孩子也是幸运的,他们在天使的指引下,真切地体悟到了人生中最宝贵的真谛——幸福其实并不遥远,它既在你的对面,也在你的身边。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

  17.请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禅师( ) 颔首( ) 感触( ) 挫折( )

  18.请根据你对砍大树之人的故事的理解,将你获得的启示补全在文中空白处。(4分)

  真正有智慧的人, 。

  19.“那些离开大海的船最安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20.禅师的故事让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3分)

  21.为什么作者说“这位教师简直就是一位伟大的天使”呢?为什么说“这群孩子也是幸运的”呢?(4分)

  22.“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23.读完这四个故事,回看标题,你怎样理解“在一页花瓣上细数阳光”的含义呢?(4分)

  四、名著阅读(5分)

  不觉日暮,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写毕,令乐和单唱这首词,道是: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摔做粉碎。

  24.《水浒传》一书中有许多英雄人物的绰号是他们性格特点的高度概括。其中,宋江因平素为人仗义,排忧解难,扶危济困,好结交朋友而人送绰号为( )。 (1分)

  25.宋江于大醉之际,作《满江红》词一首。请仔细品读这首词,说说宋江想借此表达怎样的愿望?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同那些毅然走上反抗道路的英雄相比,宋江的思想局限性是什么?(2分)

  26. 面对宋江的愿望,众好汉的反应不尽相同,反应最强烈的是哪些人?请一一写出他们分别是谁?在原文中找出能体现他们反对“招安”的语句,并准确地抄录下来。(2分)

首页 1 2 3 尾页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