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语文模拟题 >> 湖北语文模拟题 >> 文章内容
  

2015年湖北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4_第7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5年2月16日 ]

  1.【答案】B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对常用汉字的正确认读和书写情况。

  【思路点拨】A中的“猝”应为“cú”,C中的“稽”应为“qǐ”,D中的“娆”应为“ráo”。

  【方法归类】要注意比较形近字的读音,注意声旁脱离字音的字,注意多音字。

  2.【答案】C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对常用汉字的正确书写情况。

  【思路点拨】A中的“一拍既合”应为“一拍即合”;B中的“烦燥”应为“烦躁”,“锐不可挡”应为“锐不可当”;D中的“慰籍”应为“慰藉”,“一泄千里”应为“一泻千里”。

  3.【答案】D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

  【思路点拨】在理解各备选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句子环境中的“多躁”“多畏”“多欲”“多言”。

  【方法归类】搞清词语的意思、适用范围、搭配习惯和色彩,搞清句子环境。两者匹配就正确,否则就错。

  4.【答案】C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辨识病句的能力。

  【思路点拨】A缺少主语,应去掉“由于”;B语序不当,应把“有一种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与“看对这种传统技艺有没有兴趣”互换;D搭配不当,应把“负责”改为“承担”或“担负”,另外还应去掉“约70多万人”中的“约”或“多”。

  【方法归类】平时要加强朗读,增强语感。还可以对常见病句进行归类整理,熟记一些例句,考试时可以做比对用。

  5.【答案】(1)蒋门神(蒋忠) (2)闰土喊了“我”一声“老爷”(3)虎妞(虎姑娘) (4)韩麦尔先生 (5)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抵债(任选四题;如果五题都做,按顺序改前四题;人名中有错别字该小题不给分;情节表述正确,意思符合即可;每小题1分)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和名著阅读情况。

  【思路点拨】第(1)(3)题涉及的是课后名著,第(2)(4)(5)题涉及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要求熟悉课文内容。

  6.【答案】(l)思而不学则殆 (2)朔气传金柝 (3)举杯邀明月 (4)星河欲转千帆舞(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每句1分,如出现漏字、添字或错别字,该句不给分)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对规定背诵默写内容的掌握情况。

  【思路点拨】第(1)题中的“殆”,第(2)题中的“柝”,第(5)题中的“历…‘汉”“萋”“洲”,容易写错;第(5)题为理解性默写,要结合句子环境优先考虑相应诗文中的名句。

  7.【答案】(1)①酥饼②面条③油条(任选两则,如果三则都做,按顺序改前两则;每小题1分) (2)示例:①一小碗糖水煮杨梅果,那颗粒硕大的果实汁液溢出,连汤液都漫上一层红色,白糖酽在杨梅果的汤液里,酸酸甜甜,回味无穷。②首先用豆浆机磨出生豆浆,接着用纱布过滤,然后将豆浆用小锅隔水加热煮沸,慢慢地,豆浆表面就会结出一层皮,用手一揭,一张豆腐皮就做成了。(内容贴切1分,语言表达得体1分) (3)示例一:长寿面——细细长长,软而可口,祝福人们幸福绵长,健康长寿。 示例二:年糕——“糕”谐音“高”,祝福人们生活步步高。 示例三:粽子——翠绿的粽叶,软糯的滋味,蕴含着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由衷的敬意。(内容贴切1分,语言表达得体1分)

  【考点直击】本题属综合性学习,综合考查学生的实践探究、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思路点拨】第(l)题要抓住“家乡常见食品”这一范围思考;第(2)题要关注表达方式:描写或是说明;第(3)题要围绕“家乡美食”,调动生活积累来回答。

  【方法归类】平时要多关注社会,关注家乡,多积累,针对题目要求思考和表达。

  8.【答案】①网络推手编造谣言,在网络上发布;②网民随手转发、评论子虚乌有的信息;③网站对网络谣言的审查和查处力度不够;④法律宣传不够深入,有关部门监管滞后。(每点1分,任意三点即可)

  【考点直击】本题从整体感知的角度来设题,要求梳理清相关情节。

  【思路点拨】解答时可以先找到并仔细阅读与题目密切相关的“看网络推手如何‘忽悠”’这一板块,然后顺着制谣、传谣、监管等角度切入去寻找,最后用准确简洁的文字来表达。

  9.【答案】网民(秦火火)在网络空间中制造谣言,传播谣言(1分),必将引火烧身,受到法律的制裁(1分)。(意思符合即可)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读图的能力。

  【思路点拨】观察图画时要仔细,善于发现细节,看到造谣者在点燃了网络之火后也引火烧身,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方法归类】仔细观察,关注细节,联系文本,全面思考,是解答这类题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10.【答案】B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信息查找和比对的能力。

  【思路点拨】A缺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来”这个限制语;C中的“随手就转发”与文中的“理性、客观”原则相背离;D中“没有理性、质疑的声音”与原文的相关表述不符。

  11.【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分)。网络谣言会损害他人,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必须受到惩处(l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上造谣诽谤可能会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1分)。打击网络谣言和保护言论自由并不矛盾。(语言表达通顺1分)

  【考点直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

  【思路点拨】首先要确立自己的观点,表达要明确,理由要充分,有说服力,并且必须是文本中的。

  12.【答案】交代了老牛头的生活背景(1分),为下文写老牛头对农村生活的眷恋作铺垫(1分)。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中重点句子作用的能力。

  【思路点拨】要抓住句中的两个“农村”和“青山”“黑土”“绿水”,从这些词与主人公、与下文的联系等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13.【答案】“一次又一次”强调了老牛头反复给大黑喂草的动作,体现了老牛头对大黑的不舍(1分)。一声“老伙计”说明了大黑在老牛头心目中是朋友、兄弟(能写出老牛头把大黑当成很亲近的人来对待即可,1分),体现了老牛头对大黑的深厚感情(l分)。

  【考点直击】本题仍然考查学生体会词语丰富表现力的能力。

  【思路点拨】可以先解释词义,再结合句子内容和作者情感来分析。分析日寸要紧密结合上下文。

  14.【答案 】形象地 写出了大黑对老牛头的陌生与疏离(1分),呼应了上文中大黑用犄角救老牛头的细节(1分),深刻地揭示了老牛头的角色的悲剧性(体现了老牛头生活发生了悲剧性的转变)(1分)。

  【考点直击】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思路点拨】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在搞清情节、把握 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来进行。

  15.【答案】示例:我在你身上倾注的心血都白费了吗?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了。(第一人称1分,内容得体1分)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思路点拨】一要使用第一人称;二要符合情节和人物内心,体现老牛头的失望、悲怆。

  16.【答案】此题按层级给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一”给1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二”给2分;余类推。第一层级:0分;答案完全没有结合文章内容,胡乱瞎写。 第二层级:1分。示例一:“挽歌”表达对逝去的东西的哀悼。第三层级:2分。示例二:“挽歌”是老牛头对远去的大 黑的一首悲歌。 第四层级:3分。示例三:“挽歌”表达了老牛头对失去农村家园的哀伤之情。 第五层级:4分。示例四:“挽歌”表达了作者对渐行渐远的农耕文明的眷念之情。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体味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思路点拨】标题是文章的关键,思考时可以由浅入深,要求有高度、有深度,不要停留在故事人事本身。

  17.【答案】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给分)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读懂古诗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可从诗歌的意象出发读懂诗句,然后对照“贫亦好”逐联比较选择。

  18.【答案】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1分),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1分)。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读懂古诗、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思路点拨】在读懂古诗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感,就不难找到“淡然”这个词了。

  【方法归类】古诗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先描写,再抒情议论,因此我们把握作者情感的时候,通常可以到后几句中去寻找。

  19.【答案】(1)向来(一向) (2)逃走 (3)一齐 (4)带领(率领)(各1分)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文言常用字词的积累。

  【思路点拨】“素”“亡”“将”是一词多义词,要结合句子意思灵活理解。

  20.【答案】A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虚词“以”的积累理解情况。

  【思路点拨】A中的“以”是连词,解释为“因为”;B、C、D

  和例句一样,都是作介词 。

  21.【答案】(1)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而死的本来就会达到十分之六七。(“藉第令”和“十六七”1分,句子表达1分) (2)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宁”1分,句子表达1分)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句子译述的能力。

  【思路点拨】第(1)句中的“藉第令”“戍”“固”“十六七”和第(2)句中的“宁”是关键词,一定要准确译述。

  22.【答案】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每断对一处得1分;超过两处则多断一处倒扣1分,扣完本小题分为止)

  【考点直击】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思路点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是基础,也可借助句子的结构特征来帮助断句。

  23.【答案】D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积累、理解文言字词的情况。

  【思路点拨】D中的“罪”作动词用,可解释为“降罪”“处罚”。

  【方法归类】课内学习时要加强积累,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

  24.【答案】①严谨,不轻信,重视调查;②公正,重证据,处罚

  严明。(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直击】本题要求在理解词句意思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选文内容,以加深理解。

  【思路点拨】首先翻译句子,理解句子意思,这样就不难理解了,还可以寻找王安礼的所作所为,根据他的举动来概括他的做事风格。

  25.【答案】略。

首页 1 2 3 4 5 6 7 尾页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