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语文模拟题 >> 广西语文模拟题 >> 文章内容
  

2015年广西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题8_第5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5年4月9日 ]

  上海市一位政协委员近日陪同外籍专家去外滩和新天地游览时发现,那里的餐厅、酒吧普遍只提供英文菜谱和酒水单。当他建议商家增加中文菜谱和酒水单时,商家却强调,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外国人。同行的外籍专家对此事也感到不可思议: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允许冷落母语,中国现在经济强大了,为什么母语的地位这么可怜?

  近年来,来华工作、经商、旅游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但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是中国服务业平等的服务对象,中国土地上的餐饮服务场所不提供中文菜谱是不尊重母语、片曰理解国际化的错误行为。

  母语是一个国家本土文化的集中载体。令人忧心的是,我们身边冷落母语、轻视本土文化的现象远不止这些服务场所。不少地方的科研人员为了晋升职务、职称,80%以上的精力都用在了“拼外语”上,出成果无从谈起;国内不少企业以突出外文标识为高档的标志,有些产品干脆假冒洋货只标外文;国外“中文热”方兴未艾,来华学汉语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国内许多学生甚至在汉语比赛中屡屡败给来华留学生。

  2005年6月,复旦大学举办的汉语文字大赛中,第一名得主是一支留学生队伍。更可悲的事发生在上海最近举行的一次高级口译人才招聘考试中,有的考生竞把“人之初,性本善”译成“人之初,性都是很关的”;有的人把“八年抗战”译成“八年反战行动”。

  当今中国,上大学、读研、读博、求职、评职称,外语都是必考科目,汉语水平反而不是大学必修课,更不是考研、评职称的考查项目。“为考试而学外语”的指挥棒,不但使“外语热”中的急功近利色彩日趋浓厚,而且导致了母语被边缘化的危险。

  “外语热”是中国社会融入国际大家庭的必要步骤,但国际化必须建立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之上。

  15.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2分)

  16.(1)在文中作者列举了哪些冷落母语、轻视本土文化的现象?(2分)

  答:

  (2)你如何理解“国际化必须建立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之上’’这句话的含义?(2分)

  答:

  15.(2分)国际化首先要尊重母语。如答“国际化必须建立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之上”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允许冷落母语”得1分。

  16.(4分)(1)服务业只提供英文菜谱;晋升职务、评职称必考外语;产品只用外文标识;许多学生不重视汉语学习,汉语比赛比不上留学生。(答对三点以上得2分,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1点不得分。)

  (2)本土文化、母语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丢失本土文化、母语也就谈不上国际化。(意思对即可)(2分)

  扬州市副卷

  说说感恩

  李 俭

  ①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而感恩则是和谐的润滑剂,是矛盾的融化剂。

  ②在研究未成年人教育中,许多学校发现相当一些孩子拿到“我为……而感动”这样的作文题目觉得无从下手。为什么?中国伦理学会认为,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里的孩子从没有被感动过的道德实践。父母、学校、社会对他无论多好,他都不会感动,更不会感恩、感谢,因为他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追求,因为一切他都满足了。

  ③有份调查报告中写道:在许多单位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领导给大家办好事不领情,办实事不配合,办难事不体谅,办成事不赞“成”。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流传于中国社会多年的怪异现象。

  ④上述这些材料很是发人深思。思考中,一个“感恩”的词汇涌进我的脑海中。想想看,如果充满感恩的氛围,企业 “快乐指数”还会低迷吗?如果心怀感恩的认知,孩子还能写作文无从下手吗?如果有着感恩的情感,还能“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吗?

  ⑤看来,学会“感恩”,是人的一种道德修炼;引导人们学会感恩,则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⑥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人世间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独立的事物。以我们本身来说,人的 乃至于生命,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神农架所发现的“野人”也不例外。因此,人之为人在于有感情、有思维,要“感恩一切!”感恩是一种修养,感恩是一种感情,感恩是一种良知,感恩是一种觉悟,感恩是一种境界……

  ⑦比如,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要做到:感恩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生命;感恩于师长,是师长给了我许多知识;感恩于领导,是领导给了我施展才能的舞台;感恩于朋友,是朋友给了我诸多帮助;感恩于生活,是生活给了我多彩的人生;感恩于自然,是自然给了我生命的源泉…… 而从更高层面说,感恩于党、感恩于政府、感恩于社会主义,会使我们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⑩我们中华民族是崇尚感恩的民族。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有着丰厚的“感恩”理念。“和为贵”、“人心向善,天人合一”、“积德行善”、“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时地利人和”、“自由、平等、博爱”、“理解万岁”等等经典语言,“将心比心”、“投桃报李”一类流传故事,都充满着“感恩”的思想。至于从孔老夫子那儿传下来的仁、义、礼、智、信,更与“感恩”分不开。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晚”中的“千手观音”表演,之所以受到各民族、各群体、各人员乃至海外侨胞的一致好评,除聋哑人主演、艺术创新和配合十分协调的因素之外,极其重要的是充满着“仁爱”,用主持人的话说,就是:爱是我们的共同语言。

  (选自2006年第10期《人民论坛》,有改动)

  22.第⑥中划横线处原有“生活”、“生计”、“生路”、“生存”4个词,请将这些词重新排序后填入下面的横线上。(3分)

  以我们本身来说,人的 乃至于生命,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3.请你为第⑩中“我们中华民族是崇尚感恩的民族”这个观点再找一个论据,并加以简要解释。(4分)

  24.从全文看,作者呼吁人们要学会感恩,其理由是什么?(4分)

  25.结合文章,阅读下列三则链接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感恩”的认识。(不少于80字)(6分)

  材料一: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全身瘫痪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演讲词)

  材料二: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仰视,便是属于后者。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敢轻视、不能忘记的。(2004年第13期《读者》杂志)

  材料三:那声在雪地深处响起的微弱而真切的轻声呼唤,那双在我快要绝望地放

  弃时伸来的援助之手,那盏在我只想躺在地上,不愿起来行走时的耀眼的明灯。……

  这样简单而真实的关爱,这样微弱而深刻的光芒,曾像这首先来到春天的鲜花一样,

  激励着我再一次奋然前进。 (谢云《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22.生存、生计、生路、生活

  评分标准:3分,错一个得1分,错两个以上不得分。

  23.答题示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解释:“滴水”与“涌泉”构成极大反差,反差中体现了 “感恩”的思想。

  评分标准:4分,举例和解释各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4.答题要点:学会感恩可以促进和谐,解决矛盾;人与外界密不可分,学会“感恩”,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爱周围的一切。

  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25.评分标准: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要求联系材料,结合自身经历。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