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语文模拟题 >> 甘肃语文模拟题 >> 文章内容
  

2017年甘肃中考语文考点跟踪突破:议论文结构与语言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7年3月5日 ]

  (一)(2016·宜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茶道之精神

  佚 名

  ①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圆、红枣等配料来泡喝;另一类是“清饮”,________________。“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①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②A”;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③D”;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④B。

  ②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③茶道追求“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中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④“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是指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合。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虚怀若谷、心中常乐。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⑤“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这种怡悦性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⑥“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①C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②A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③B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请根据“混饮”的定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叫“清饮”。

  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答案表明“不添加任何别的东西,只用开水泡喝”即可。)

  点拨: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已有信息给特定事物下定义的能力。

  2.请将下列有关“清饮”的四个层次按适当的顺序填充到第①段的横线上。

  A.品茶   B.茶道   C.喝茶   D.茶艺

  点拨: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提示辨析近义词细微差异的能力。

  3.下边的句子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请问还原到哪两个自然段之间最合适?

  句子: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还原到①和②自然段之间最合适。

  点拨: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部分关键语段关键作用的掌握情况。

  4.作者认为“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那么,“和”在茶道精神中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或“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点拨:此题旨在考查学生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词句的能力。

  5.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请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入第⑥段的横线上。

  A.情    B.性    C.道

  点拨: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提炼中心词句的能力。

  6.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浣溪沙》中有关“酒困思茶”的两句诗。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点拨: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

  (二)(2016·包头)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留住一个民族的故事

  ①柏拉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我一直在想,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什么才是那个民族的故事?一个民族若有故事,可以解决这三个问号:因何而著名?因何而流传?因何而有用?

  ②我从第一个问号讲起。前几天我去了德国的莱比锡,莱比锡有博览会,还有保时捷的生产基地。但是到了那里没有人向我们提这些,他们首先提的是巴赫。巴赫在那里生活过二十多年,瓦格纳在那里出生,门德尔松在那里出任乐团指挥,并创建了莱比锡音乐学院……每个人都对这一切如数家珍。莱比锡的街道上有许多像金属做成的音符,那是地面的路标,指引你通往一个又一个故居。见到莱比锡市长的时候,他极其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座城市因巴赫而著名。我们问市长:“莱比锡将来要打造成德国东部的著名城市吧?”市长回答:“一个拥有巴赫的城市,怎么能只满足于成为德国东部的著名城市呢?我们要成为国际著名的城市。”他们的底气源于巴赫在那里生活过。

  ③第二个问号:因何而流传?我去浙江南浔古镇时,当地人领我们去了藏书楼,讲解员开始是这样介绍的:“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你们看,这家第三代就出了个读书人。”我一听特郁闷,以为第三代这个读书人要开始败家了。后来才知道是这个读书人爱书成痴,把前两代积累的巨大财富全买成了书,一共有十七万册孤本、善本,建成了这个藏书楼。现在,这座藏书楼是南浔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浙江图书馆的分馆。即将离开藏书楼时,我们说,幸好第三代是个“败家子”,把祖辈积攒的金钱都“败”成了书,让这个家族因此流芳百世。

  ④第三个问号:因何而有用?大家都知道《富春山居图》。几百年前,在富阳郊区的深山老林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开始画《富春山居图》。我相信那个朝代的“城里人”也在忙着做些“有用”的事,赚名赚利,歌舞升平。而这位老人,独自在山林中守着孤寂作画。几年之后,作品完成了,他自己大概也觉得“无用”,便将它送给一位名叫“无用”的僧人,该画因此得名“无用师卷”。几百年过去了,那些功名富贵都已烟消云散,一幅“无用”的画,却为这座古城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这就是“无用之有用”。

  ⑤我们这一两代中国人,是没有“故乡”和“故居”的,一直都在迁徙。也许有时能看到父亲领着儿子指着某个广场上的地砖说:“你爸当年就住这儿。”1994年,冯骥才老师为了保护天津要拆的街巷,组织一百多位摄影师去拍照,最后房子拆了,艺术家把它们留在了无声的作品里。

  ⑥在这个没有故乡也少了故居的时代里,如果再没有了故事,失去了记忆,未来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再不好好重视文化,我们将来拿什么回忆,拿什么找到家?也许将来都会像二十年前,北岛流浪时所说:“我对着镜子说中文。”隔了一会儿,北岛又说:“祖国是一种乡音。”

  (作者白岩松 节选自《白说》,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阐明,真正能够让莱比锡闻名于世的原因是什么?

  (1)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曾在莱比锡留下印迹。(2)从官员到普通民众,莱比锡对自己的城市文化非常珍视并引以为荣。

  点拨: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抓住题中提示的“让莱比锡闻名于世的原因”,阅读所示文段即第②段文字,找到关键语句理解作答。

  2.根据文章第④段内容,解释什么是“无用之有用”。

  文化(艺术)不一定能马上为人们换来物质收益,但经过时间的沉淀后,却可以为我们带来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

  点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阅读所示文段即第④段文字,找到作者有关“无用之用”论述的文字,理解作答。

  3.作者为什么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全文的三个问题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1)能激发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2)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点拨: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阅读全文,了解作者所提问题的内容,从读者阅读这个角度来理解提问的作用,从三个问题在表达作者观点的层次上来理解三问的关系。

  4.联系全文,应怎样理解“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这句话?

  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并且使之保留并传承下去,这个民族才能在世界立足,并从中收获长远的利益。

  点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阅读全文,把握作者主要观点,找到“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语句的位置,根据具体语境从“文化与民族发展”这个方面来理解作答。

  5.怎样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故事”?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如今经济腾飞,高速发展的年代,不免会有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所以我们更要努力保护艺术品、古籍、古建筑,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点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联系上题的解答,结合全文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理解“民族的故事”即指“民族的发展”这一含义,即可理解本题题意解答问题。

首页 1 2 3 4 5 6 尾页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