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西医执业医师 >> 复习指导 >> 文章内容

2017中西医执业医师_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章节复习:第十六单元中医相关病证_第5页

   2016-11-22 15:29:18   【

  第九节  便秘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诊断要点】

  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天以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天以上。

  大便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头眩心悸等症。

  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等病史。

  【类证鉴别】

  便秘与肠结:两者皆为大便秘结不通。但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艰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

  【辨证论治】

  (一)实秘 热秘

  主症: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病机概要:肠腑燥热,津伤便结。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剂:麻子仁丸加减。常用药物: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药等。

  气秘

  主症: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病机概要: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治法:顺气导滞。

  代表方剂:六磨汤加减。常用药物: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等。

  冷秘

  主症: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机概要:阴寒内盛,凝滞胃肠。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代表方剂: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

  常用药物:附子、大黄、党参、干姜、甘草、当归、苁蓉、乌药等。

  (二)虛秘 气虚秘

  主症: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病机概要:脾肺气虚,传送无力。

  治法:益气润肠。

  代表方剂:黄芪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芪、麻仁、白蜜、陈皮等。

  血虚秘

  主症: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病机概要:血液亏虚,肠道失荣。

  治法:养血润燥。

  代表方剂:润肠丸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等。

  阴虚秘

  主症:大便干结,如羊尿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概要:阴津不足,肠失濡润。

  治法:滋阴通便。

  代表方剂:增液汤加减。常用药物:玄参、麦冬、生地、油当归、石斛、沙参等。

  阳虚秘

  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病机概要:阳气虚衰,阴寒凝结。

  治法:温阳通便。

  代表方剂:济川煎加减。常用药物:肉苁蓉、牛膝、附子、火麻仁、当归、升麻、泽泻、枳壳等。

  第十节  胁痛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诊断要点】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类证鉴别】

  胁痛与悬饮: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辨证论治】

  肝郁气滞证

  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病机概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等。

  肝胆温热证

  主症: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病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物:龙胆草、山栀、黄芩、川楝子、枳壳、延胡索、泽泻、车前子等。

  瘀血阻络证

  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病机概要:瘀血停滞,肝络瘀阻。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制香附、川楝子、广郁金、五灵脂、延胡索、三七粉等。

  肝络失养证

  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病机概要: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治法:养阴柔肝。

  代表方剂: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物: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等。

  黄疸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诊断要点】

  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积等病史。

  【类证鉴别】

  黄疸与萎黄 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阳黄与阴黄 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辨证论治】

  阳黄

  热重于湿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忄农),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病机概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代表方剂: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物:茵陈蒿、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茯苓、滑石、车前草等。

  湿重于热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病机概要: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剂: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常用药物:藿香、白蔻仁、陈皮、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苡仁、黄芩、连翘等。

  胆腑郁热证

  主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苔黄舌红,脉弦滑数。

  病机概要: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

  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代表方剂:大柴胡汤加减。

  常用药物:柴胡、黄芩、半夏、大黄、枳实、郁金、佛手、茵陈、山栀、白芍、甘草等。

  疫毒炽盛证(急黄)

  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病机概要: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代表方剂:《千金》犀角散加味。

  常用药物:犀角(用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茵陈、土茯苓等。

  阴黄

  寒湿阻遏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病机概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剂:茵陈术附汤加减。

  常用药物:附子、白术、干姜、茵陈、茯苓、泽泻、猪苓等。

  脾虚湿滞证

  主症: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病机概要:黄疸日久,脾虚血亏,湿滞残留。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代表方剂: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芪、桂枝、生姜、白术、当归、白芍、甘草、大枣、茵陈、茯苓等。

  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湿热留恋证

  主症:脘痞腹胀,胁肋隐痛,饮食减少,口中干苦,小便黄赤,苔腻,脉濡数。

  病机概要:湿热留恋,余邪未清。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剂:茵陈四苓散加减。

  常用药物:茵陈、黄芩、黄柏、茯苓、泽泻、车前草、苍术、苏梗、陈皮等。

  肝脾不调证

  主症:脘腹痞闷,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饮食欠香,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脉来细弦。

  病机概要:肝脾不调,疏运失职。

  治法: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白芍、柴胡、枳壳、香附、郁金、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山楂、麦芽等。

  气滞血瘀证

  主症:胁下结块,隐痛、刺痛不适,胸胁胀闷,面颈部见有赤丝红纹,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

  病机概要:气滞血瘀,积块留着。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代表方剂: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常用药物:柴胡、枳壳、香附、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莪术等。并服鳖甲煎丸。

12345
纠错评论责编:hanb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班次报名
    ¥20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精品套餐报名
    ¥6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辅导班报名
    ¥20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