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执业医师 >> 考试辅导 >> 文章内容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第二单元病毒感染_第4页

   2016-11-07 10:30:35   【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病原学: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

  其基本病理改变为:

  1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可见脑膜与脑实质小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套式细胞浸润;

  2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筛状软化灶;

  3局部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

  【真题库】1.下列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改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B.血管套形成

  C.软化灶

  D.蛛网膜下腔有脓性渗出物

  E.胶质细胞增生

  答案:D

  【真题库】2.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具有的改变是

  A.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和血管套形成

  B.筛网状软化灶和脑水肿

  C.蛛网膜下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渗出

  D.胶质结节形成

  E.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出现噬神经细胞和卫星现象

  答案:C(早期此表现)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或动物(家畜如猪、牛、羊、马等,禽类如鸭、鹅等)受感染后出现病毒血症,是本病的传染源。猪是主要传染源,其他家畜、家禽也可传播.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不是主要传染源。

  例题: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主要传染源是

  A.猪

  B.乙脑病毒携带者

  C.乙脑患者

  D. 蚊虫

  E.野鼠

  答案:A

  2.传播途径病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3.人群易感: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故患病者多为10岁以下儿童,尤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4.流行特征:地区性、季节性流行(7、8、9三个月)、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14日,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三期:

  1.初期 病急,体温在l~2日内高达3940~C(发热),全身症状,可有颈部强直及抽搐,本期持续l一3日。

  2极期 病程4一10日,初期症状加重,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表现为:

  (1)高热:

  (2)意识障碍:

  (3)惊厥或抽搐:(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

  (4)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

  (5)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在病程l0日内出现,常有浅反射消失或减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反射可呈阳性,并常出现脑膜刺激征及自主神经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另外,乙脑因病变损害部位不同,其表现的神经症状亦不同。

  3.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症状好转,般于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重者例外)

  (四)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 10-20 X 109 早期中性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 呈病毒性脑炎改变 ,病初1-3天脑脊液可正常

  3.血清学检查

  ①.特异性IGM抗体,病后3-4天出现,可早期诊断

  ②.血凝抑制试验

  ③.补体结合抗体

  ④.中和抗体

  4.病毒分离(第l周内死亡者的脑组织可分离到病毒)

  【真题库】2.可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是

  A.补体结合试验

  B.血凝抑制试验

  C.中和试验

  D.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E.病毒分离

  答案:D

  (五)鉴别诊断

  与其他脑膜炎鉴别。

  (六)治疗

  1.一般治疗

  包括隔离,室温控制,昏迷病人的护理,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及热量供给。

  2.对症治疗

  (1)高热:

  (2)惊厥或抽搐:

  (3)呼吸衰竭:

  (七)预防

  1.抑制传染源

  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搞好幼猪饲养场的卫生,人畜居地分开,流行季节前给幼猪进行疫苗接种。

  2.防蚊灭蚊。

  3.预防接种

  五、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RNA)引起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5岁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一)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各型患者及病毒携带者。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鼻咽分泌物在病初数天可以带病毒,因而也可以通过飞沫传播,但为时短暂。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人体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

  (二)病理

  病理变化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尤以颈段和腰段损害多见。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 一般为514天。临床表现因轻重程度不等而分为无症状型,占90%以上;顿挫型占4%~8%。瘫痪型为本病之典型表现,可分为以下各期。

  2.前驱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纳差、乏力、多汗、咽痛、咳嗽及流涕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尚可见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持续14天,多数患者体温下降,症状消失,称顿挫型。

  3,瘫痪前期 可从前驱期直接发展至本期,也可在前驱期热退后1~6天再次发热至本期(双峰热)开始〔典型热型〕,也可无前驱期而从本期开始。

  本期特点是:出现高热、头痛、颈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及体征,同时伴有颈、背、四肢肌肉疼痛及感觉过敏。

  【真题库】3.脊髓灰质炎典型热型是

  A.双峰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

  D.稽留热

  E.低热

  答案:A

  解析:脊髓灰质炎典型热型是前驱期热退后1~6天再次发热至瘫痪前期 (双峰热)开始。故选A。

  4.瘫痪期

  瘫痪大都于瘫痪前期的第34天出现,无法截然将这两期分开,特别是不出现双峰热时,前驱期直接进入瘫痪期。瘫痪随发热而加重,热退后瘫痪不再进展,无感觉障碍。可分为以下几型:

  (1)脊髓型:最常见。瘫痪的特点是两侧不对称的弛缓性瘫痪。

  (2)延髓型:可见颅神经麻痹及呼吸、循环受损的表现。

  (3)脑型:较少见。

  (4)混合型:兼有以上几型的表现,常见脊髓型合并延髓型。

  5.恢复期

  6.后遗症期 如果神经细胞损伤严重

  【真题库】4.脊髓灰质炎的瘫痪特点是

  A对称性迟缓性瘫痪,有感觉障碍

  B对称性迟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C不对称性迟缓性瘫痪,有感觉障碍

  D不对称性迟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E双下肢痉挛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答案:D

  解析:脊髓灰质炎的特点:发病早期多有发热;瘫痪肢体是不对称弛缓性瘫痪,且近端重于远端;有感觉过敏;无感觉障碍;早期脑脊液变呈细胞蛋白分离;多有遗留后遗症。

  (四)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 瘫痪前期始出现异常,其变化与病毒性脑炎相似,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蛋白增加不明显,这种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2.病毒分离 起病后1周内,从患儿鼻咽部、血、脑脊液及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

  3.血清学检查

  (五)诊断

  脊髓灰质炎出现典型瘫痪症状时,诊断并不困难。瘫痪出现前多不易确立诊断。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离阳性可确诊。

  【真题库】2岁女孩,突起发热,伴咽痛,稀便3~4次/天,3天后热退。间隔2天又发热(双峰热)伴头痛、多汗,全身肌肉疼痛,持续3天热退,继之出现右下肢无力、肌张力减退、膝反射消失。应诊断为

  A风湿性关节炎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脊髓灰质炎

  D化脓性关节炎

  E结核性关节炎

  答案:C

  (六)治疗

  目前尚无药物可控制瘫痪的发生和发展,只是对症处理。

  (七)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对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及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 病人衣物用具应煮沸或日光下曝晒2小时消毒。因隐性感染者极多,应广泛搞好饮水卫生、个人卫生和粪便管理。

  3.保护易感者 主动免疫是预防本病的主要而有效的措施。

  (1)主动免疫:目前普遍采用脊髓灰质炎混合多价糖丸。

  (2)被动免疫:未服过疫苗而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5岁以内小儿或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应及早注射丙种球蛋白,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其他病毒:HTLV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与白血病相关

  VZ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潜伏感染)

  HPV人乳头瘤病毒

  (3~4题共用备选答案)

  A.EBV

  B.HTLV

  C.HBV

  D.VZV

  E.HPV

  【真题库】3.与白血病有关的病毒是

  答案:B

  【真题库】4.可引起潜伏感染的病毒是

  答案:D

1234
纠错评论责编:hanb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班次报名
    ¥20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精品套餐报名
    ¥6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辅导班报名
    ¥20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