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公卫助理医师 >> 考试辅导 >> 2019公卫执业助理医师流行病毒:第十一节

2019公卫执业助理医师流行病毒:第十一节

考试网   2019-03-13   【

  2019公卫执业助理医师流行病毒:第十一节

  第十一节 公共卫生监测

  一、概 念

  (一)公共卫生监测的定义

  公共卫生监测就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反馈及利用公共卫生信息的过程,用以指导制定、完善和评价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与策略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并评价决策效果。

  1.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

  被动监测是指下级单位常规地向上级机构报告监测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地接受。如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

  主动监测是指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专门组织调查收集资料。如免疫接种率监测。

  2.哨点监测

  根据被监测疾病的流行特点,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和)人群,按统一的监测方案连续地开展监测。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某些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分布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等。

  (二)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1.描述与健康相关事件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通过连续、系统的公共卫生监测,可以全面了解一定地区或一定人群中健康相关事件的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从而有助于解决以下问题:

  (1)定量评估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性,确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2)发现健康相关事件分布中的异常情况,及时调查原因并采取干预措施,有效遏制不良健康事件的发展和蔓延。

  (3)预测健康相关事件的发展趋势,正确估计卫生服务需求。

  (4)研究疾病的影响因素,确定高危人群。

  2.评价公共卫生干预策略和措施的效果

  由于公共卫生监测是连续、系统地进行观察,因此,疾病或相关事件的变化趋势可以为干预策略和措施的效果评价提供最直接和最可靠的依据。

  (三)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

  目前,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主要包括疾病监测与死因监测、症状监测、行为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以及环境、食品与营养、药物不良反应等其他公共卫生监测。

  二、公共卫生监测的方法与步骤

  (一)监测方式

  1.人群为基础的监测

  是指以特定人群为现场开展工作,监测特定疾病的动态变化。可以是覆盖整个目标人群的常规报告监测,也可以是哨点监测。

  2.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

  是指以医院为现场展开工作,主要针对医院内感染、病原体耐药以及出生缺陷等进行监测。

  3.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

  是指利用试验方法对病原体或其他致病因子或致病因素开展监测。例如我国流感监测系统,常规流感病毒分离与分型的鉴定工作。

  (二)监测方法与技术

  除了在公共卫生监测基本概念中所提及的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外,还常应用:

  1.无关联匿名监测

  监测目的仅是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流行状况,而不是要发现具体病例。如收集医院检验科血样,进行HIV抗体监测,以了解该人群中的感染率。

  2.记录连接

  把两个不同来源的资料连接起来,组成新数据库,进行相关统计分析,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监测信息。如婴儿出生资料中缺乏死亡信息,而死亡信息中缺少出生体重记录,连接后可获得不同出生体重婴儿死亡的信息。

  3.保密制度

  监测机构不能泄漏涉及隐私的疾病监测结果。

  (三)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步骤

  1.系统收集资料

  监测资料主要包括:①人口学资料;②人群疾病发病或死亡的资料;③实验室检测的病原学和血清学资料;④危险因素调查资料;⑤干预措施记录资料;⑥专题调查报告;⑦其他有关资料。

  2.管理和分析资料

  资料管理是指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认真核对、整理,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资料分析是指利用统计学技术把各种数据转变为有关的指标并加以解释,进而揭示出所监测公共卫生问题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趋势、影响因素等。

  3.信息的交流与反馈

  监测信息可以定期发放。如中国CDC发行的《疾病监测》,比较及时地反映全国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及疫情动态,并交流各地疾病监测工作的经验。

  信息反馈是把监测系统监测结果进行反馈,使所有应该了解信息的单位和个人都能及时获得,以便迅速对公共卫生问题作出反应。

  4.信息的利用

  通过监测获得的信息可以用来描述公共卫生问题的分布特征、确定流行的存在、预测流行的趋势、评价干预的效果,为开展公共卫生活动提供决策的依据。充分利用监测信息,及时制定公共卫生策略,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是公共卫生监测的最终目的。

  三、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

  对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质量评价、效益的评价、还有阳性预测值、可接受性等指标。

  1.完整性 包括报告哨点与监测形式的完整性、病例报告的完整性以及监测数据的完整性。

  2.敏感性 是指监测系统发现和确认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包括一是指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占实际病例的比例;二是指监测系统判断疾病或其他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或流行的能力。

  3.特异性 是指监测系统排除非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即监测系统能够正确识别疾病群体现象的随机性波动,从而避免发生预警误报的能力。

  4.及时性 是指从某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到监测系统发现并反馈给有关部门的时间间隔,它反映了监测系统的信息上报和反馈速度。

  5.代表性 是指监测系统发现的公共卫生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目标人群的实际发生情况。

  6.简单性 是指监测系统的资料收集、监测方法和系统运作简便易行,具有较高工作效率,省时且节约卫生资源。

  7.灵活性 是指监测系统能针对新的公共卫生问题、操作程序或技术要求进行及时的调整或改变的能力,以适应新的需要。

  8.阳性预测值 是指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中,真正的病例所占的比例。

  9.可接受性 是指监测系统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对监测工作的参与意愿程度,它由工作人员能否持续、及时地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来反映。

  对监测系统除了进行上述质量或特性的评价外,还可对其职能进行评价。

  一是核心职能。包括病例检测、病例登记、病例确认、病例报告过程、资料分析和解释、流行预警以及信息反馈等职能;二是支持职能,是指那些能促进核心职能顺利完成的条件,包括监测系统的执行标准和指南、对相关人员和组织的培训、监管、必需的通讯设备、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对监测系统的监督、评估和协调等。

  【例题】疾病监测的目的不包括

  A.描述疾病分布

  B.预测疾病流行

  C.验证病因假设

  D.制定预防措施

  E.评价预防效果

  【答案】C

  【例题】关于疾病监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疾病监测是长期、连续、系统的过程

  B.疾病监测观察疾病动态变化

  C.疾病监测不仅涉及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还收集其他相关资料

  D.疾病监测可用于评价干预效果

  E.疾病监测资料只要求上报,但反馈不属于疾病监测范畴

  【答案】E

  【例题】疾病监测采用的方法属于

  A.描述性研究

  B.分析性研究

  C.实验性研究

  D.理论性研究

  E.包括以上四种

  【答案】A

  【例题】

  A.主动监测

  B.被动监测

  C.哨点监测

  D.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E.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1.我国有关出生缺陷的信息,来源于

  【答案】E

  2.我国卫生防疫单位开展的传染病漏报调查属于

  【答案】A

纠错评论责编:balabala123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