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助理医师 >> 复习指导 >> 2018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学考点串讲:第二十七单元

2018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学考点串讲:第二十七单元

来源:考试网   2018-04-29   【

  第二十七单元 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细目一 头痛

  要点一 头痛的辨证要点

  头痛常与外感风邪以及情志、饮食、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各种外邪或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头部脉络不通或脑窍失养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根据疼痛部位进行经络辨证:枕部痛或下连于项者为太阳头痛;额痛或兼眉棱、鼻根部痛者为阳明头痛;两侧头部疼痛者为少阳头痛;巅顶痛或连于目系者为厥阴头痛。

  本病又可以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1.外感头痛

  主症 头痛较急,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

  若头痛连及项背,兼恶风畏寒,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头痛;头痛而胀,兼发热,苔黄,脉浮数者为风热头痛;头痛如裹,兼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者为风湿头痛。

  2.内伤头痛

  主症 头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常伴头晕,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重。

  若头胀痛、跳痛、掣痛或两侧、巅顶作痛,兼心烦易怒、口苦、脉弦者为肝阳上亢头痛;头痛昏蒙,兼胸闷脘胀,苔白腻,脉滑者为痰浊头痛;头痛迁延日久,或头部有外伤史,痛处固定不移,舌紫暗,脉细涩者为瘀血头痛;头空痛、昏痛,兼神疲无力,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血虚头痛。

  要点二 头痛的治法

  调和气血,通络止痛。根据头痛部位循经取穴和取阿是穴为主。

  要点三 头痛的处方

  主穴 百会 太阳 风池 阿是穴 合谷

  配穴 太阳头痛配天柱、后溪、昆仑;阳明头痛配印堂、内庭;少阳头痛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厥阴头痛配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配风门、列缺;风热头痛配曲池、大椎;风湿头痛配头维、阴陵泉;肝阳上亢头痛配太溪、太冲;痰浊头痛配中脘、丰隆;瘀血头痛配血海、膈俞;血虚头痛配脾俞、足三里。

  要点四 头痛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虚补实泻法。寒证加灸;瘀血头痛可在阿是穴点刺出血。头痛剧烈者,阿是穴可采用强刺激和久留针。

  细目二 中风

  要点一 中风的辨证要点

  1.中经络

  主症 意识清楚,半身不遂,口角?斜,语言不利。

  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口苦,舌红或绛,苔黄,脉弦有力者为肝阳暴亢;兼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腻,脉弦滑者为风痰阻络;兼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者为痰热腑实;兼肢体软弱,偏身麻木,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舌暗,苔白腻,脉细涩者为气虚血瘀;兼肢体麻木,手足拘挛,眩晕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阴虚风动。

  2.中脏腑

  主症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嗜睡,兼见半身不遂,口角?斜。

  若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者为闭证;昏聩无知,日合口开,四肢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脉微细欲绝者为脱证。

  要点二 中风的治法

  1.中经络 疏通经络,醒脑调神。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中脏腑 闭证:平肝息风,醒脑开窍。取督脉、手厥阴和十二井穴为主。脱证:回阳固脱。以任脉经穴为主。

  要点三 中风的处方

  1.中经络

  主穴 水沟 内关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配穴 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配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配环跳、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病侧肢体屈曲拘挛者,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足外翻配太溪、中封;足下垂配解溪。口角?斜配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哑门;吞咽困难配廉泉、金津、玉液。

  2.中脏腑

  (1)闭证 水沟 十二井 太冲 丰隆 劳官

  (2)脱证 关元 神阙

  要点四 中风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水沟向上方斜刺,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内关用泻法;三阴交用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感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丰隆、劳宫用泻法;神阙用隔盐灸,关元用大艾炷灸,至四肢转温为止。

  细目三 眩晕

  要点一 眩晕的辨证要点

  主症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如坐车船,飘摇不定,闭目少顷即可复常;重者两眼昏花缭乱,视物不明,旋摇不止,难以站立,昏昏欲倒,甚则跌仆。

  兼见面红目赤,目胀耳鸣,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肝阳上亢;兼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者为痰湿中阻;兼目眩,面白或萎黄,神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弱者为气血两虚;眩晕久作不已,兼少寐健忘,耳鸣,腰酸膝软,舌红,脉弦细者为肾精不足。

  要点二 眩晕的治法

  1.实证 平肝潜阳,化痰定眩。取足少阳、足厥阴经穴及督脉穴为主。

  2.虚证 益气养血,填精定眩。以督脉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

  要点三 眩晕的处方

  1.实证

  主穴 百会 风池 太冲 内关

  配穴 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配头维、中脘、丰隆。

  2.虚证

  主穴 百会 风池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两虚配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不足配太溪、悬钟、三阴交。

  要点四 眩晕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实证毫针用泻法,虚证百会、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余穴用补法,可灸。

  2.其他治疗

  三棱针法 取印堂、太阳、头维、百会等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适用于眩晕实证者。

  细目四 面瘫

  要点一 面瘫的辨证要点

  主症 以口眼?斜为特点。通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若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外袭;发病初期,继发于风热感冒或其他头面部炎症性、病毒性疾病,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侵袭;恢复期或病程较长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为气血不足。

  要点二 面瘫的治法

  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取局部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要点三 面瘫的处方

  主穴 攒竹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太冲

  配穴 风寒外袭配风池、风府;风热侵袭配外关、关冲;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眼睑闭合不全配鱼腰、丝竹空、申脉;鼻唇沟变浅配迎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配承浆;乳突部疼痛配翳风;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

  要点四 面瘫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发病初期,面部腧穴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肢体远端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恢复期,足三里行补法,合谷、太冲行平补平泻法。

  2.其他治疗

  (1)电针法 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断续波,刺激10~20分钟,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适用于面瘫中、后期。

  (2)刺络拔罐法 取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用皮肤针叩刺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适用于恢复期。

  细目五 不寐

  要点一 不寐的辨证要点

  主症 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兼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者为心脾两虚;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颧红潮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心肾不交;夜寐多梦,易惊善恐,舌淡,苔薄,脉弦细者为心胆气虚;难以入睡,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肝火扰神;眠而不安,胸闷脘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脾胃不和。

  要点二 不寐的治法

  舒脑宁心,安神利眠。取督脉、手少阴穴为主。

  要点三 不寐的处方

  主穴 百会 安眠 神门 三阴交 照海 申脉

  配穴 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心肾不交配太溪、肾俞;心胆气虚配心俞、胆俞;肝火扰神配行间、侠溪;脾胃不和配足三里、内关。噩梦多配厉兑、隐白;头晕配风池、悬钟。

  要点四 不寐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平补平泻,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配穴则虚补实泻,心胆气虚者可配合灸法。

  2.其他治疗

  拔罐法 自项至腰部沿足太阳膀胱经来回走罐,以潮红为度。

  细目六 感冒

  要点一 感冒的辨证要点

  主症 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周身酸楚不适。

  若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喷嚏,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感冒;微恶风寒,发热重,浊涕,痰稠或黄,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感冒;夹湿则头重如裹,胸闷纳呆;夹暑则汗出不解,心烦口渴。

  要点二 感冒的治法

  祛风解表。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督脉穴为主。

  要点三 感冒的处方

  主穴 列缺 合谷 风池 大椎 太阳

  配穴 风寒感冒配风门、肺俞;风热感冒配曲池、尺泽;夹湿配阴陵泉;夹暑配委中。体虚感冒配足三里;咽喉疼痛配少商、商阳。

  要点四 感冒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主穴以毫针泻法,风寒感冒可加灸法,风热感冒大椎可行刺络拔罐法;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尺泽、委中、少商、商阳可点刺出血。

  2.其他治疗

  拔罐法 取大椎、风门、肺俞、身柱,拔罐后留罐15分钟,或用闪罐法。适用于风寒感冒。

  细目七 哮喘

  要点一 哮喘的辨证要点

  1.实证

  主症 病程短,或当发作期,哮喘声高气粗,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体质较强,脉象有力。

  若喉中哮鸣如水鸡声,痰多,色白,稀薄或多泡沫,伴风寒表证,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外袭;喉中痰鸣如吼,胸高气粗,痰色黄或白,黏着稠厚,伴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痰热阻肺。

  2.虚证

  主症 病程长,反复发作或当缓解期,哮喘声低气怯,气息短促,深吸为快,体质虚弱,脉弱无力。

  若喘促气短,动则加剧,喉中痰鸣,痰稀,神疲,汗出,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肺气虚;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者为肾气虚。

  要点二 哮喘的治法

  1.实证 祛邪肃肺,化痰平喘。取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2.虚证 补益肺肾,止哮平喘。取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要点三 哮喘的处方

  1.实证

  主穴 列缺 尺泽 肺俞 中府 定喘

  配穴 风寒外袭配风门、合谷;痰热阻肺配丰隆、曲池;喘甚者配天突。

  2.虚证

  主穴 肺俞 膏肓 肾俞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定喘

  配穴 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关元。

  要点四 哮喘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常规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风寒及肺肾气虚者可酌加灸或拔罐法。

  细目八 胃痛

  要点一 胃痛的辨证要点

  主症 实证病势较急,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食后痛增;虚证病势较缓,痛势较轻,痛处喜按,空腹痛甚。

  若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口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者为寒邪客胃;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或矢气后痛减,苔厚腻,脉滑者为饮食伤胃;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或加重,嗳气泛酸,喜太息,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胃痛如刺,痛有定处,或有呕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者为瘀血停胃;胃脘隐痛喜暖,泛吐清水,神疲肢倦,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者为脾胃虚寒;胃脘灼热隐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者为胃阴不足。

  要点二 胃痛的治法

  和胃止痛。取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要点三 胃痛的处方

  主穴 中脘 足三里 内关

  配穴 寒邪客胃配胃俞;饮食伤胃配梁门、下脘;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瘀血停胃配膈俞、三阴交;脾胃虚寒配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配胃俞、三阴交、内庭。

  要点四 胃痛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根据虚实证候进行相应毫针补泻,寒邪客胃、脾胃虚寒者宜加用灸法。疼痛发作时可适当加强刺激,持续运针1~3分钟,中脘等局部穴以捻转为主,中等刺激。

  细目九 呕吐

  要点一 呕吐的辨证要点

  主症 实证一般发病急,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虚证病程较长,发病较缓,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若呕吐清水或稀涎,食久乃吐,舌淡,苔薄白,脉迟者为寒邪客胃;呕吐酸苦热臭,食入即吐,舌红,苔薄黄,脉数者为热邪内蕴;因暴饮暴食而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苔厚腻,脉滑实者为饮食停滞;呕吐多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暖气吞酸,胸胁胀满,脉弦者为肝气犯胃;呕吐清水痰涎,脘痞纳呆,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者为痰饮内停;饮食稍有不慎即发呕吐,时作时止,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纳呆便溏,舌淡苔薄,脉弱者为脾胃虚寒。

  要点二 呕吐的治法

  和胃理气,降逆止呕。取胃的募穴及足阳明、手厥阴经穴为主。

  要点三 呕吐的处方

  主穴 中脘 足三里 内关

  配穴 寒邪客胃配上脘、胃俞;热邪内蕴配合谷、金津、玉液;饮食停滞配梁门、天枢;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痰饮内停配丰隆、公孙;脾胃虚寒配脾俞、胃俞。

  要点四 呕吐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主穴毫针平补平泻法。寒气客胃或脾胃虚寒者宜配合灸法,热邪内蕴者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细目十 便秘

  要点一 便秘的辨证要点

  主症 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涩难解。

  若见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苗黄燥,脉滑数者为热秘;欲便不得,或便而不爽,腹中胀痛,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者为气秘;大便艰涩,腹部拘急冷痛,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者为冷秘;虽确便意,但排出不畅,便质不干硬,临厕努挣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者为虚秘。

  要点二 便秘的治法

  理肠通便。取大肠的背俞穴、募穴及下合穴为主。

  要点三 便秘的处方

  主穴 天枢 大肠腧 上巨虚 支沟

  配穴 热秘配合谷、曲池;气秘配太冲、中脘;冷秘配神阙、关元;虚秘配足三里、脾俞、气海,兼阴伤津亏者加照海、太溪。

  要点四 便秘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实泻虚补。冷秘、虚秘宜托配合灸法。

  细目十一 腰痛

  要点一 腰痛的辨证要点

  腰痛的病位在腰部,腰为肾之府,肾经贯脊属肾,膀胱经夹脊络肾,督脉并于脊里,故本病与肾及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关系密切。感受外邪、趺仆损伤、年老体衰、劳欲太过等因素导致腰部经络气血阻滞,或经络失于温煦、濡养,均可致腰痛。本病有虚证、实证、虚实夹杂之证。

  根据疼痛部位进行经络辩证:疼痛在腰脊中部者为督脉病证,疼痛在腰脊两侧者为足太阳经证。

  腰冷痛重着,或拘挛不可俯仰,有明显腰部受寒史者为寒湿腰痛;腰部刺痛,痛有定处,腰部有明显损伤或陈伤史者为淤血腰痛;腰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反复发作者为肾虚腰痛。

  要点二 腰痛的治法

  通经止痛。取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要点三 腰痛的处方

  主穴 大肠俞 阿是穴 委中

  配穴 督脉病证配后溪;足太阳经证配申脉。寒湿腰痛配命门、腰阳关;瘀血腰痛配膈俞、次髎;肾虚腰痛配肾俞、太溪。腰椎病变配腰夹脊。

  要点四 腰痛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虚补实泻法。寒湿腰痛或肾虚腰痛加灸法;瘀血腰痛阿是穴用剌络拔罐;痛势较急者委中点刺放血。

  2.其他治疗

  刺络拔罐法 取阿是穴。用于瘀血腰痛或寒湿腰痛。

  细目十二 痹证

  要点一 痹证的辨证要点

  主症 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痛无定处,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者为行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剧,苔薄白,脉弦紧者为痛痹;疼痛重着,或肿胀麻术,苔白腻,脉濡缓者为着痹;红肿热痛,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者为热痹。

  要点二 痹证的治法

  通络止痛。以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取穴及辨证选穴。

  要点三 痹证的处方

  主穴 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 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配肾俞、关元;着痹配阴陵泉、足三里;热痹配大椎、曲池。另可根据疼痛的部位循经配穴。

  要点四 痹证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痛痹、着痹者加灸法。大椎、曲池可点刺放血,局部腧穴可加拔罐法。

  2.其他治疗

  拔罐法 取阿是穴,行闪罐法拔至皮肤潮红;或用留罐法,每次留罐10分钟,隔日治疗1次。

纠错评论责编:duoduo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