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临床助理医师 >> 模拟试题 >> 2020临床助理医师生理学考试试题:神经系统

2020临床助理医师生理学考试试题:神经系统

来源:考试网   2020-07-09   【

  A1 型 选 择 题

  1.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A .反应 B.反射 C.效应 D .传导 E.反馈

  2.神经纤维的主要机能是

  A .营养肌肉 B .感受刺激 C.传导兴奋 D.释放递质 E.分析、整合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是

  A .单向传导 B .双向传导 C.顺向传导 D.逆向传导 E.有延搁现象

  4.突触传递过程中,在递质释放前进人突触前膜的离子是

  A .Na+ B. Cl- C. K+ D . Ca2+ E. Mg2+

  5.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均属于

  A .静息电位 B.局部电位 C.阈电位 D .动作电位 E.后电位

  6.用普鲁卡因局麻镇痛,是影响了神经纤维的

  A .生理完整性 B .双向性传导 C.绝缘性 D.相对不疲劳性 E.营养作用

  7.兴奋性突触传递是指

  A .使突触前神经兴奋 B .使突触前神经元抑制 C.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D .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E.使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8.突触前神经的活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变化的过程,称为

  A .局部电流 B.动作电位 C.突触传递 D .神经冲动 E.兴奋扩散

  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述哪种离子通透性增加的结果

  A . Na+ B. K+ C.Ca2+ D . Mg2+ E. Cl-

  10.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述哪种离子通透性增加的结果

  A .Na+ B. K+ C.Ca2+ D .Mg2+ E. Cl-

  1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变化是呈现

  A .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E.复极化

  1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变化是呈现

  A .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E.复极化

  13.一个神经元的轴突通过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这种联系方式称为

  A .聚合式 B.辐散式 C.环路式 D .单线式 E.链锁式

  14.许多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共同与一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这种联系方式称为

  A .聚合式 B.辐散式 C.环路式 D .单线式 E.链锁式

  15.一般认为突触前抑制的突触类型是

  A .轴一体突触 B .轴一树突触 C.轴一轴突触 D.树一体突触 E.树一树突触

  16.当某一中枢兴奋时在功能上与它对抗的中枢发生抑制,这种现象称为

  A .回返性抑制 B .交互抑制 C.反馈抑制 D.扩散 E.聚合

  17.交互抑制的本质是

  A .突触前抑制 B .突触后抑制 C.回返性抑制 D.抑制的扩散 E.抑制的消退

  18.交互抑制的形式是由于

  A .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

  D .兴奋性中间神经元抑制B .兴奋性递质破坏过多

  E.去极化抑制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焚题库】2020执业医师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考前试题】

欢迎加入执业医师交流群:248943119,还能和考友一起学习交流

  19. 在反射活动中,刺激停止后,反射活动仍持续一段时间,称为

  A .兴奋的扩散 B.抑制的扩散 C.总和 D.后放 E.中枢延搁

  20. 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基础,是由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为

  A .单线式 B .聚合式 C.辐散式 D .环路式 E.链锁式

  21.反射时主要消耗在

  A .感受器发生兴奋

  D .中枢突触延搁B .传人纤维对冲动的传导

  E.效应器发生兴奋C.冲动沿传出纤维的传导

  22.连续数次阈下刺激或在不同感受区域分别给以几个阈下刺激可引起的反射,此现象称为

  A .中枢兴奋的总和 B.中枢延搁 C.后放 D .相对不疲劳 E.反馈

  23.在反射弧中最易疲劳的部位是

  A .感受器 B.传人神经 C.中枢 D .传出神经 E.效应器

  24.脊髓的感觉功能表现为

  A .主要起传导的作用 B .对感觉做精细的分析 C.是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D .对感觉做粗略的分析 E.是感觉的最高级中枢

  25.丘脑的感觉功能主要表现为

  A .主要起传导的作用 B .对感觉做精细的分析和综合C.是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并对感觉做粗略的分析综合

  D .是感觉的最高级中枢 E.损伤后动物处于昏睡状态

  26.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

  A .经丘脑换元的投射系统 B .上行感觉传导的侧支与脑干联系的系统C.弥散性投射到皮层妁传人系统 D.维持机体觉醒的传人系统 E.投射到皮层相应区域产生特异性感觉的系统

  27.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作用是

  A .只产生特异感觉 B .只能触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C.不能激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D .维持皮层兴奋性 E.产生特异感觉并激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28.非特异与特异投射系统不同的是

  A .有特定的传导道 B.产生特异感觉 C.外周感受区域与皮层感觉区呈点对点的关系 D .由丘脑发出特异性投射纤维 E.不产生特异感觉 ,但能使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

  29.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特点是

  A .多突触上行联系 B.不易受药物影响 C.单突触上行联系 D .产生特异感觉

  E.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30.非特异投射系统上行冲动减少时

  A .皮层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 B.皮层由抑制状态转为兴奋状态

  C.机体兴奋状态表现不变 D.机体表现时而兴奋,时而抑制 E.皮层处于觉醒

  31.巴比妥类催眠药是阻断了

  A .特异投射系统 B.上行激活系统 C.锥体系统 D.锥体外系统 E.大脑边缘系统

  32.感觉分析的最高级中枢是

  A .脊髓 B.延髓 C.中脑 D.下丘脑 E.大脑皮层

  33.全身体表感觉主要投射到

  A .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D .枕叶 E.颞叶

  34.体表第二感觉区位于

  A .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D .枕叶 E.颞叶

  35.视觉投射区位于

  A .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枕叶 D .颞叶 E.梨状区前部

  36.听觉代表区位于

  A .中央前回 B .中央后回 C.枕叶距状裂上、下缘D .颞叶上回、横回 E.梨状区前部

  37.右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受损,产生体表感觉障碍的部位是

  A .右半身 B.左半身 C.全身 D.左面部 E.右面部

  38.皮肤痛觉的快痛是指

  A .尖锐而定位不清的“刺痛” B.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

  C.是定位不清的烧灼痛 D.由细的 C 类传人纤维传导的疼痛

  E.伴有强烈情绪反应的痛觉

  39.皮肤痛觉的慢痛是指

  A .由粗的 Aδ 传人纤维传导的疼痛 B .是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

  C.是尖锐而定位不清的“刺痛” D .定位清楚的烧灼痛 E.定位不清的烧灼痛

  40.内脏痛的特征是

  A .对切割、烧灼不敏感 B .对缺血不敏感 C.定位清楚 D,疼痛局限 E.疼痛性质清楚

  41.牵涉痛的意义是

  A .判断病因 B.判断预后 C.了解内脏病的严重程度

  D .协助内脏病的早期诊断 E.以上均对

  42.内脏痛与体表痛的不同点在于

  A .对机械牵拉不敏感 B.对烧灼敏感 C.疼痛定位清楚

  D .尖锐的刺痛 E.痛觉较模糊弥散

  43.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位于

  A .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枕叶皮层 D.颞叶皮层 E.大脑皮层内侧面

  44.大脑皮层运动辅助区位于

  A .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枕叶皮层 D.颞叶皮层 E.大脑皮层内侧面

  45.锥体系的主要功能是

  A .调节肌紧张 B .发动肌肉运动 C.维持姿势平衡 D.协调随意运动 E.维持平衡

  46. 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是

  A .发动随意运动 B .调节肌紧张、维持肌群的协调性运动

  C.调节肌梭的敏感性D .协调随意运动 E.完成牵张反射

  47. 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在

  A .延髓 B.脊髓 C.脑桥 D .中脑 E.丘脑

  48.产生脊休克的原因是

  A .血压过低 B.传人神经受损 C.传出神经受损

  D .高位中枢受损 E.脊髓突然断离失去了高位中枢的易化作用

  49.当 α运动神经元兴奋时引起

  A .梭内肌收缩 B.梭外肌收缩 C.梭内肌和梭外肌同时收缩

  D .肌梭传人冲动增多 E.Y 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多

  50. 当 γ运动神经元兴奋时引起

  A .梭内肌收缩 B .梭外肌收缩 C.梭内肌和梭外肌同时收缩

  D .肌梭传人冲动减少 E. α 运动神经元传人冲动减少

  51. γ 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是

  A .控制 α 运动神经元的冲动 B.提高肌梭的敏感性

  C.降低梭内肌的兴奋性D .引起牵张反射 E.协调随意运动

  52. 腱反射属于

  A .单突触反射 B .多突触反射 C.双突触反射 D.本体感受性反射 E.压力感受性反射

  53. 肌紧张属于

  A .单突触反射 B .多突触反射 C.双突触反射

  D.本体感受性反射 E.压力感受性反射

  54.人体姿势的维持是靠

  A .骨骼肌的舒张 B .骨骼肌收缩 C.膊反射 D .牵张反射 E.肌紧张

  55.膝跳反射的传人神经和传出神经是

  A .胫神经 B.腓神经 C,股神经 D.尺神经 E.桡神经

  56.新小脑的主要功能是

  A. 维持身体平衡 B .调节肌紧张 C.协调随意运动

  D .发动随意运动 E.调节肌梭敏感性

  57.用动物做去大脑僵直实验,手术部位是

  A .丘脑上、下之间切断 B .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 C.脑桥与中脑之间切断D .脊髓与延髓之间切断 E.延髓与脑桥之间切断

  58. 自主神经的功能特点是

  A .一般受交感、副交感神经双侧支配 B.作用的对立统一 C.具有紧张性作用D .与效应器本身的功能状态有关 E.以上都是

  59. 交感神经兴奋时的表现是

  A .瞳孔变大 B.心跳加强加快 C.支气管扩张D .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增加 E.以上都是

  60.副交感神经兴奋时的表现是

  A .瞳孔缩小 B.支气管收缩 C.心跳抑制 D.胃肠运动和分泌增加 E.以上都是

  61.肾上腺素能纤维是指

  A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 .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交感神经节后纤维D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E.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62. 胆碱能纤维是指

  A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D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E.以上都是

  63. 肾上腺素受体是指能与

  A .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 B, 阿托品结合的受体 C.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D .多巴胺结合的受体 E.肽类结合的受体

  64、胆碱受体是指能与

  A .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 B .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 C. ATP 结合的受体

  D .毒蕈碱结合的受体 E.肽类结合的受体

  65.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是

  A .α 受体 B .β 1 受体 C.β 2 受体 D. M 受体 E. N 受体

  66.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汗腺的受体是

  A .M 受体 B. N1 受体 C. α受体 D . β1 受体 E. β 2 受体

  67.分布在骨骼细胞膜上的受体是

  A .M 受体 B. N1 受体 C. N2 受体 D .α 受体 E. β 受体

  68.分布在自主神经节细胞膜上的受体是

  A . M 受体 B. N1 受体 C. N 它受体 D .α 受体 E. β 受体

  69.分布在心肌细胞膜上妁受体是

  A . α 和 N1 受体 B. β 1 和 N2 受体 C. β1 和 M 受体

  D . β 2 和 N2 受体 E. α 和 N2 受体

  70.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的受体是

  A . M 受体 B. N1 受体 C. N2 受体 D . β1 受体 E. β 2 受体

  71.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的受体是

  A . M 受体 B. N1 受体 C. N2 受体 D .α 受体 E. β 受体

  72,酚妥拉明阻断的受体是

  A . M 受体 B. N1 受体 C. N2 受体 D . α受体 E. β 受体

  73.阿托品阻断的受体是

  A . α 受体 B. β1 受体 C. β 2 受体 D. M 受体 E. N 受体

  74,心得安阻断的受体是

  A . M 受体和 N1 受体 B .M 受体和 N2 受体 C.β 1 和β 2 受体 D. α 和β 受体E. N1 和 N2 受体

  75. 肾上腺素作用的受体是

  A .M 和 N1 受体 B. M 和 N2 受体 C.α 和β 受体 D. β 1 受体和 β 2 受体E. NA 和 N2 受体

  76. 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

  A .促进胰岛素分泌 B.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 C.促进糖原分解D .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 E.促进甲状旁腺素分泌

  77. 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的器官是

  A .肾上腺髓质 B .支气管平滑肌 C.汗腺 D.皮肤及胃肠血管 E.竖毛肌

  78.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起协同作用的器官组织是

  A .心 B .支气管 C.胃肠管 D.唾液腺 E.膀胱

  79.参与应急反应的系统是

  A .上行激活系统 B .特异性投射系统 C.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 D.迷走一胰岛系统E.锥体系统

  80.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位于

  A .延髓 B.中脑 C.脑桥 D .下丘脑 E.丘脑

  8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A .脊髓 B.延髓 C.中脑 D .下丘脑 E.丘脑

  82.摄食、摄水中枢位于

  A .脊髓 B.延髓 C.中脑 D .脑桥 E.下丘脑

  83.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位于

  A .丘脑 B.下丘脑 C.脑桥 D.中脑 E.大脑皮层

  84.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A .大脑皮层必须健全 B.要有非条件刺激强化 C,要有适当的无关刺激

  D .非条件刺激出现于无关刺激之前 E.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结合

  85.有关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后天学习、训练获得的 B 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C.数量无限,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D .条件反射不断建立,不断消退,有极大的易变性E.以上都是

  86. 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

  A .具有非条件反射 B 具有条件反射 C.具有第一信号系统D .具有第二信号系统 E.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87. 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损伤将导致

  A .运动性失语 B .感觉性失语 C.失写 D.失读 E.全部语言功能障碍

  88.大脑皮层额中回损伤将导致

  A .运动性失语 B .感觉性失语 C.失写 D.失读 E.全部语言功能障碍

  89.大脑皮层颞上回后部损伤将导致

  A .运动性失语 B .感觉性失语 C.失写 D.失读 E.全部语言功能障碍

  90.大脑皮层角回损伤将导致

  A .运动性失语 B .感觉性失语 C.失写 D.失读 E.全部语言功能障碍

  91.人在清醒、安静、闭目时 ,在枕叶出现的脑电波型为

  A . α 波 B. β 波 C. θ波 D .§波 E. K 复合波

  92.脑电图中 β 波代表

  A .健康人的脑电波 B.健康人清醒、闭目时的脑电波 C.健康人睡眠时的脑电波

  D .健康人睁眼视物或思考活动时的脑电波 E.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时出现的脑电波

  93.慢波睡眠的特点是脑电图

  A .呈去同步化快渡 B.呈同步化慢波 C.眼球间断性快速转动

  D .多数人在做梦 E.往往出现肢体抽动、呼吸及血压变化

  94. 异相波睡眠的特点是

  A .脑电波呈去同步化快波 B.出现眼球间断性快速转动

  C.脑内蛋白质合成增加D .多数在做梦 E.以上都是

  95. 慢波睡眠的生理意义是

  A .有利于生长发育及体力恢复 B .有利于脑内蛋白质合成

  C.有利于建立新突触联系D .有利于眼肌运动 E.有利于记忆

  96. 快波睡眠的生理意义是

  A .有利于生长发育 B.有利于体力恢复 C.有利于消化、吸收

  D .有利于记忆和精力恢复 E.促进细胞增殖和成熟

12
纠错评论责编:wzj123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