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药师 >> 执业中药师 >> 模拟试题 >>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 2017执业药师考试题库—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十一)

2017执业药师考试题库—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十一)

来源:考试网  [ 2017年06月23日 ]  【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

  1.中医学中“证”的含义是

  A.对疾病所表现症状的综合认识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C.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E.阴阳失调的表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辨证论治中“证”的概念的理解。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反映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2.同病异治的实质是

  A.证同治异

  B.证异治异

  C.病同治异

  D.证异治同

  E.病同治同

  答案:B

  解析:“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因此,“同病异治”实质上即是“证异治异”,亦是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答案:D

  解析: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表现为正气不足的虚证,故治疗时采取“补其不足”,即“虚者补之”的原则。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的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物直折其热,而宜滋阴制阳,用王冰所说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为“阳病治阴”;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的虚寒证,一般不能用辛温发散药以祛阴寒,治疗当扶阳抑阴,用王冰所说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4.泻南补北法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乘

  C.五行相侮

  D.五行相克

  E.五行母子相关

  答案:D

  解析:“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表现为腰膝酸痛,心烦失眠,遗精等。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本法为泻南补北,这是水不制火时的治法,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

  5.脾统血的主要作用机制是

  A.控制血液的流速

  B.控制血液的流量

  C.控制血液向外周运行

  D.控制血液向内脏运行

  E.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

  答案:E

  解析: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出于脉外,实际上是脾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6.津液的功能不包括

  A.滋润作用

  B.濡养作用

  C.促进生长发育

  D.化生血液

  E.运输代谢废料

  答案:C

  解析:津液的功能主要包括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和排泄废物等。

  7.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

  A.冲脉

  B.带脉

  C.任脉

  D.督脉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解析: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8.湿邪致病,病程长,缠绵难愈,是由于

  A.湿阻气机

  B.湿邪伤阳

  C.湿性黏滞

  D.湿性重浊

  E.湿性趋下

  答案:C

  解析:湿为阴邪,黏腻停滞,临床表现多黏滞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滞涩而不畅;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

  9.“吐舌”提示

  A.中风或中风之先兆

  B.阴液亏损,筋脉失养

  C.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D.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

  E.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答案:E

  解析:“吐舌”提示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中风或中风之先兆多见歪舌。阴液亏损,筋脉失养多见痿软舌。胃阴枯竭,胃气大伤多见镜面舌。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多见颤动舌。

  10.太阳经头痛的特点是

  A.前额疼痛连及眉棱骨

  B.后头痛连项背

  C.两侧太阳穴附近痛

  D.巅顶头痛

  E.头痛连齿

  答案:B

  解析:头痛: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枕项痛属太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

  11.口中泛酸,多为

  A.肝胃蕴热

  B.食积内停

  C.脾虚不运

  D.脾胃湿热

  E.肝胆实热

  答案:A

  解析:口中泛酸,多为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口淡乏味,多为脾虚不运;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口苦,多见于热证,特别是常见于肝胆实热的病变。

  12.带下色赤,淋滴不断,微有臭味,多属

  A.肝经郁热

  B.气血亏虚

  C.脾虚湿注

  D.肝肾阴虚

  E.湿热下注

  答案:A

  解析:带下色赤,淋滴不断,微有臭味,多属肝经郁热;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涕,多属脾虚湿注;带下色黄,黏稠臭秽,或伴有外阴瘙痒疼痛,多属湿热下注;带下晦暗,质稀薄而多,腰腹酸冷,多属肾虚。

  13.口渴而不多饮者属

  A.胃阴不足

  B.脾胃湿热

  C.胃火亢盛

  D.湿邪困脾

  E.热入营血

  答案:E

  解析: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大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多为痰饮内停,水津不能上承之证;口渴而不多饮,常见于急性热病,多属热入营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瘀血;大渴引饮,小便量多,是为消渴。

  14.下列不属阳虚证临床表现的是

  A.畏寒肢冷

  B.面白无华

  C.尿清便溏

  D.头晕目眩

  E.口淡不渴

  答案:D

  解析:阳虚证可见畏寒肢冷,面白无华,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胖嫩,苔白,脉沉弱或细迟。头晕目眩是血虚证的临床表现。

  15.最宜辨证为心火亢盛证的表现是

  A.高热

  B.口渴

  C.心烦

  D.失眠

  E.舌赤烂痛

  答案:E

  解析: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为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舌红,脉数,甚则发生吐血、齟血。口舌糜烂疼痛是其典型症状。

  16.面目皮肤发黄,鲜明如橘色,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口苦,舌苔黄腻,脉濡数,可诊为

  A.寒湿困脾

  B.脾虚下陷

  C.脾胃湿热

  D.脾阳虚

  E.脾气虚

  答案:C

  解析: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为面目皮肤发黄、鲜明如橘色、不思饮食、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发热、口苦、脘腹胀满、身重、尿少而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17.某女,常自觉胸胁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晨起口苦欲呕,月经延期伴紫黯血块,经行腹痛,苔白,脉弦,应诊为

  A.心脉痹阻证

  B.瘀血阻络证

  C.肝阴虚证

  D.肝气郁结证

  E.肝血虚证

  答案:D

  解析:肝气郁结证的临床表现为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在妇女则有月经不调。脉弦,舌苔白滑。

  18.血寒证的辨证要点是

  A.出血

  B.闭经

  C.畏寒

  D.全身虚弱

  E.局部冷痛

  答案:E

  解析:血寒证的临床表现为疼痛喜暖,得暖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而暗,脉沉迟涩。妇女常见少腹冷痛,畏寒肢冷,月经衍期,色暗淡有血块等。辨证要点是手足局部冷痛,肤色紫黯。

  19.适用于出血证的治则是

  A.急则治标

  B.缓则治本

  C.标本同治

  D.扶正兼祛邪

  E.祛邪兼扶正

  答案:A

  解析:急则治其标:大出血病人,无论属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后,病情缓和,再治本病。又如水臌病人,当腹水大量增加,腹部胀满,呼吸喘促,大小便不利的时候,应先治疗标病的腹水。大小便不利,可用利水、逐水法,待腹水减轻,病情稳定后,再调理肝脾,治其本病。再如某些慢性病患者,原有宿疾又复感外邪,当新病较急之时,亦应先治外感以治其标,待新病愈后,再治宿疾以治其本。

  20.不属于反治法的是

  A.以热治热

  B.以补开塞

  C.以寒治寒

  D.以热治寒

  E.以通治通

  答案:D

  解析: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主要有热因热用(以热治热)、寒因寒用(以寒治寒)、塞因塞用(以补开塞)、通因通用(以通治通)。

责编:duoduo

报名通关必备

  • 姓名
  • 电话
  • 邮箱
在线题库
  • 医药考试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