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

当前位置:考试网 >> 社会工作者 >> 复习指导 >>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 >> 2020社会工作师综合能力考点第五章 个案工作方法
2018

12/04

考试网

来源

  • 课程
  • 点赞
  • 收藏

2020社会工作师综合能力考点第五章 个案工作方法_第2页

  第二节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是指导社工开展个案服务的理论依据,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受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较深,分为传统的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理论模式和建立在批判传统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模式。其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行为治疗模式被称为个案工作三大传统治疗模式。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一)历史渊源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是最早产生的治疗模式之一。最早由玛丽·里士满在《社会诊断》一书中提出,但当时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架构,1928年,玛丽杰瑞特在心理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精神病理社会工作”的文章,她对《社会诊断》一书中所涉及的个案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其中至少有50%以上的个案显示案主具有精神症状方面的问题,因此,她预言个案工作将朝心理学方向发展。

  1930年,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汉金斯首次提出了“心理社会”的概念。

  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戈登·汉密尔顿在“社会工作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这个学派的观点。标志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正式成立。

  60年代,霍丽斯的《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治疗法》是该学派的代表作。

  (二)理论来源

  1、首先受到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创立。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系统构成。

  (1)人的心理结构

  意识处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所有的知觉,包括日常所说的感受和感情,一开始都是意识的。采集者退散

  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层次的一个领域,是人的本能欲望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意向的储存器。无意识系统中的本能冲动是人类精神中最原始的因素,遵循“快乐原则”。包括被压抑的、无从觉知的原始本能冲动和性欲。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心理深层的基础,精神分析的核心。

  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的关系可用三层楼房进行比喻:三层楼房,三楼住着理智有教养的意识;二层住着安分懂礼的潜意识,一楼住着粗野任性的无意识,二楼的居民可以随时到楼上去拜访,同时,他又有责任守住楼梯口,不让楼下的粗人冲到三楼去打扰意识的正常生活。如果冲破了阻碍,则会导致行为上的问题。

  (2)人格理论

  相对应于人的心理结构的无意识、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个体的人格可以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领域。

  本我,相对于无意识层面,是人格的基础部分。唯一目的在于追求本能需要的满足,如性欲、食欲、求生欲等,它只是原始的非理性的冲动,没有理智可言。

  自我相对于经验的、理性的意识系统。自我的活动包括记忆、知觉、情绪、思考等,作用是为本我提供外界消息,帮助本我从外部世界获得本能需要的满足,同时避免由于盲从而遭致危险。自我遵从现实原则。代表理性。但自我受本我的支配。弗洛伊德将自我和本我比喻为骑手与马的关系。(自我是马,本我是骑手)

  超我包括良心、道德、理想、社会感情这些任性中的高级本性,是社会力量的代表。超我是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在个体人格中的反应,是理想中的我。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只有保持自我、本我和超我相互作用的平衡,才能使人格健康成长。其中,自我受本我的支配,同时也被严厉的超我所监视,受到外界的挫折,因此,人们会经常感叹生活的不易。自我如果不能抵抗前三者的压力,则会产生焦虑。焦虑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所导致的。

  2、“人在情境中”的理论(person-in-situation)

  认为个案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人不是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到他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即他的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应该注重研究案主的环境和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人受到环境压力和人们彼此冲突的影响和困扰,因此要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情境中人们的行动。

  此理论认为案主的困扰来源三方面:

  儿童时期没能满足的欲望与需求一直带到了成年期,从而导致了在环境中的不合理要求,如家庭暴力下长大的小孩,长大后会寻求关爱。

  来自环境的压力。贫困的母亲由于生活压力打骂孩子。

  自我和超我受到损害。过渡被母亲溺爱的孩子长大后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包括沟通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

  (三)基本假设和原则

  1、基本假设

  (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个人的成长受生理的、心理的及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三个因素彼此相互影响,案主所面对的困难,是案主本人同时受内在的生理、心理因素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的压力有关,个人早年的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或情绪需要或冲突,仍藏在个人的无意识中。当社会压力过大,个体应付外界环境的理性处理能力和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欠佳时,早年的问题会引起偏激的反应。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中,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媒介物,了解按住沟通的能力和技术有助于理解案主的问题以及做出正确的诊断。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有待发展和潜力的个体。人类的行为不仅可以被了解,而且可以用预测的方法来加以影响和改变。

  (四)实施程序(即特点要点)

  包括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阶段。

  1、心理社会研究

  第一步:开始接触(包括初次会谈、建立关系和签订服务协议)

  第二步:收集资料,以人在情境中唯一局全面收集与案主相关的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料,包括案主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是否尝试处理过这些问题,追溯案主的童年及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价值观念和如何看待自己。

  第三步:了解案主各种意识和无意识状态下的满足和不满足感受。其关心的重点应该放在意识层面而不是无意识层面。

  第四步:协助案主自我发现。让其了解自身的问题和原因所在。

  第五步:综合资料,确定下一步方案

  2、诊断

  是指除了对案主进行社会因素的分析外,进一步以精神分析理论来诊断案主的人格或心理问题,并针对案主的受助意愿,接受服务的能力进行预估。

  诊断的类型包括动态诊断、缘由诊断和分类诊断:

  动态诊断—对案主的人格的各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评估

  缘由诊断—对案主困扰产生、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

  分类诊断—对案主问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判断。

  3、治疗

  目标:

  减低案主的焦虑和不安

  减低“人在情境中”系统的功能失调。

  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和人在情境中系统地功能。

  开发案主的潜在能力。

  改善案主的环境和人际交往关系,促进案主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五)治疗技巧

  霍利斯将治疗技巧分为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两种。

  直接治疗是指工作者与案主二者之间的沟通、研究和治疗的过程。

  间接治疗是指工作者针对案主所处的环境所展开的治疗。包括案主有关的人和机构。

  直接治疗的技巧

  1、非反映沟通技巧:支持(首先减轻案主的不安和焦虑、其次保证,肯定案主的行为,另可以通过实物资助的方式表示你的支持)

  直接影响:工作者运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以推动或劝阻案主的某些行为。尊重案主的自决。方法包括:

  (1)用点头或表示重视的姿态去鼓励案主实践一些他本来已有的想法或已经作过准备的行动。

  例:

  案主:我对我的工作不满意,想换个工作,但是怕换了后会更不好,就是拿不定主意。

  工作者:这个想法不错呀,可以试一试。

  (2)提供可能的解决途径,让案主自己选择。

  例:

  案主:虽然很努力,可是我的英语成绩一直不好。

  工作者:你能考进这个学校,说明你的学习能力是很不错的,你有没有试着改变一下你的学习方法或者向别人学一点更好的经验呢?

  (3)忠告,表明自己确切的立场或态度。

  例:

  案主:我儿子迷上了打游戏,总是逃学去玩。

  工作者:放任孩子不管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我认为你可以抽点时间和老师沟通一下,看看有什么好的办法。

  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如坚持、实际干预等。

  探索—描述—宣泄:探索、描述是指工作者用点头、微笑、沉默、了解的神情或语言来表达对案主描述的倾听,同时鼓励案主表达内心的感受。宣泄是指工作者协助案主毫无阻碍地表达他的负面情绪,包括:愤怒和憎恨;悲伤;内疚感;焦虑。

  反映性沟通技巧:运用评语、提问和解释等技巧探讨案主的处境和心态的过程。鼓励案主运用自己的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与其它治疗方法的主要差异点。

  人在情境中的反映性沟通协助案主了解其现状,了解案主自己的反应。

  心理模式动力反应:协助案主进一步去发掘他的感受、态度与行为的内在心理根源,重点在于使案主觉察他的那些不适当的心理形态及倾向,以减少他们对案主的影响力。

  工作者针对一个经常与别人吵架的案主说:“你想是什么原因使你经常误会那些你认为是你好朋友的人?”

  人格发展反应:协助案主发现他的某些性格特征或行为来自于早年

  经验的影响,促使案主对这些影响加以适当的控制。以解决案主的困难,提高案主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者可以先协助案主回忆早期的经历,提供案主情绪发泄的机会,继而将早年经验与现在的感受和行动联系起来。

  工作者对一味抱怨孩子成绩差的母亲:“你以前读书时的成绩怎么样?”

  间接治疗法—环境改善术

  改变案主的环境,从而减少案主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压力。在案主的关系系统中,包括并行者和重要他人,其中并行者是指与案主以工作关系为主的人,重要他人是指与案主以感情联系为主的人,包括家人、亲戚、朋友等。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假设(多选)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包括直接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直接技巧又分为非反思性技巧和反思性技巧,可单选也可多选)

  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多选)

  二、任务中心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1.任务中心模式的内容

  任务中心模式的理论基本假设:高效的服务介入必须符合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介入时间有限、介入目标清晰、介入服务简要、服务效果明显、介入过程精密。在任务中心模式看来,作务就是服对对象为解决自己的问题而需要做的工作。它是服务介入工作核心,解决问题是目标,任务是实现解决问题的手段。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服务对象的自主性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服务对象具有处理自己问题的权利和义务、服务对象具有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潜在能力。

  任务中心模式的治疗技巧: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有效的沟通行动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和达到五种功能。这两个要素是:有系统、有反应。沟通行为需要达到的五种功能包括:探究、组织、意识水平的提升、鼓励、方向引导。

  2.任务中心模式的特点

  第一,清晰界定问题。

  第二,明确界定服务对象包括两个方面:服务对象必须是愿意承担自己的任务,并且做出承诺愿意尝试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服务对象处于正常的生活状态,具有自主的能力。

  第三,合理界定任务。任务中心模强调,只有马以下三个因素融合到任务中,这样的任务才是合理可行的。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是:服务对象的问题、服务对象的问题,服务对象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服务对象的意愿。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任务中心模式的假设(多选)

  2、任务中心模式的治疗技巧(多选)

  3、任务中心模式的特点(多选)

  三、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一)历史起源

  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于1955年创立。又称ABC性格理论。理性情绪治疗法的基本假设在于:人的情绪问题是有人的非理性信念所导致的。

  艾利斯在运用传统心理治疗模式的过程中发现,一个人早期的经验,不能真正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也不能使当事人在行为上有所改变,再者,这种传统的治疗方法也不能防止案主日后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在临床经验中,他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完美主义者,易于作出自我责备和受他人评价的影响,他们常常将他们的渴望如爱、被别人赞赏、成功等视为自己的真实需要,这些都是人的非理性体现,容易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而传统的治疗方法很难改变人的非理性信念。

  60年代后期,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才被心理治疗学界所接受。从而慢慢影响个案工作的服务过程。

  (二)理论基础

  ABC性格理论

  人的情绪困扰(C)并非被某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的刺激(A)所决定,而是决定于一个人的信念(B)体系.如果能够去除这些理性信念,情绪问题则能解决。

  据此,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困扰,是由个人的信念系统而非某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所产生。

  非理性信念对情绪的影响 引发事件(A) 信念(B) 结果(C)

  案例1 高考失败 我真没有用,我的前途完了 情绪低落,焦虑自卑

  案例2 失业下岗

  “我怎么这么倒霉” “我不应该下岗的,比我差 人还有呢”

  失望,忧郁,无奈,无助,怨天尤人

  艾利斯将人的非理性信念概括为11种。

  (1)一个人绝对需要周围其他人,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2)一个人应该在各方面,最低限度在某一方面有成就,有在能,能胜任.这才是有价值的人

  (3)世上有些人是卑劣的,对他们的恶行应给予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4)当事情不如自己所设想的那样发展,那就是最糟糕不过的事了

  (5)人的不快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人没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悲伤和情绪困扰

  (6)对于危险和灾难性的事件,应给予不断的关注,随时注意它发生的可能性,即凡事多从坏处着想

  (7)要面对人生的困难和责任实在不容易,不如逃避来得省事

  (8)人总是需要依赖别人,而且要找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来依赖

  (9)过去的经历对人目前行为的影响是不可改变的

  (10)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应该为他人的问题悲伤难过

  (11)人生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完美的解决方法,如果无法找到这个完美的方法,则会很痛苦

  治疗技巧

  理性治疗方式

  指出非理性的信念

  即对案主情绪、行为困扰背后的非理性信念的原因进行探寻和识别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一反映感受;二是角色扮演;三是冒险;四是识别。

  与案主辩论非理性信念。

  即对产生服务对象情绪、行为困扰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质疑和辨析的具体方法,让案主了解他不应该再坚持“应该”和“一定”的看法。辩论技巧主要包括:一辩论;二是理性功课;三是放弃自我评价;四是自我表露;五是示范;六是替代化选择;七是去灾难化;八是想象。

  特点

  明确辅导要求。让服务对象认识到,真正导致自己情绪、行为困扰的原因是自身拥有的非理性信念,而不是引发事件;

  检查非理性信念。孤立服务对象寻找这些情绪、行为困扰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并且协助服务对象理解这些非理性信念与具体的情绪、行为困扰之间的联系;

  与非理性信念进行挑战辩论学会理性生活方式

  巩固辅导效果。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理论依据(多选)

  2、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基本技巧(单选、多选)

  3、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特点(多选)

  四、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一)历史发展

  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南非的沃尔普从实验中发现了相互抑制原则,既当一个人松弛的时候,他是无法同时感到紧张、焦虑或者恐惧的。反之亦然。同时期的英国人艾森克提出:应采用客观和标准化的测试最为行为治疗的临床评估,实行为治疗又前进了一步。

  1950年至1960年初期。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所花时间过长,效果不很明显,于是从实验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20世纪60年代,阿尔伯特·班杜拉的学习理论,1971年出版《社会学习理论》一书标志着社会学习理论的正式形成。他认为个人不仅可以从奖罚中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模仿的过程学习。他对暴力性电视节目与观众的社会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表明存在模仿性暴力行为。同时认为人不仅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控制社会环境的主人,认为人类行为是由行为、认知与环境三者不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0世纪90年代,美国行为治疗方法促进会成立,会员大约为4000名。流派很多,共同的特征在于以治疗为导向、强调行为,重视学习作用,以及强调严格的诊断和评估。

  (二)理论来源

  来源于行为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桑代克等。其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通过狗与铃声的实验(每次给狗实物的同事都摇铃,狗见到食物会反射性的分泌唾液,当这种情况重复多次以后,即使不给事物,狗听到铃声也会自动流口水。),将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据此,巴甫洛夫创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与中性刺激建立条件的反射。该理论模式主要强调“刺激—反应”公式,既反应必须由刺激引发,反映的性质也由刺激的性质所决定。反应是后随于刺激出现的,为了使反映出现,刺激必须先出现。

  2、操作性为理论。1938年,斯金纳将人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其中“应答性行为”是巴甫洛夫所研究过的“条件反射”性行为。“操作性行为”的理论假设:行为的改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行为后面伴随着某种特殊的结果,反应或行为被称为操作的行为,因为其操作了环境,而行为才有其结果。行为是由反映出的结果所控制的。如:孩子每次哭泣,父亲就会给糖吃,那么孩子哭泣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在这个例子中,孩子哭泣是行为,父亲给糖吃是结果,因为每次哭都能得到糖吃,那么孩子哭泣的行为就会增加。

  3、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创立。班杜拉研究了人的行为是如何获得的问题,认为:人主要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进行学习、习得行为。强调了人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认为观察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通过对榜样或模式的模仿和认同来完成。其中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

  第一、注意过程。一个人看到其他人在做某种行为,他对此很关注;

  第二、保持过程。观察者在大脑中形成有关信息,这些信息是有关此行为如何被完成,也包括在实际或在头脑中演练此行为

  第三、运动再现过程。观察者总结出在何种情况下这个行为发生及其结果如何。

  第四、动机或诱因过程,指个体具有再现榜样行为的能力后,究竟是否把行为公开表现出来,要看诱因。

  班杜拉在阐述观察学习时运用了强化的概念,他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并重点强调了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个体看到他人的行为获得成功或赞扬,便会增强产生同类行为的倾向,这叫做替代强化。个体一旦社会化,就能自己设定标准并根据这种内在标准来评定和奖罚自己的行为,这叫自我强化。班杜拉的观点在于,人是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得替代强化,从而控制自我强化,形成自我行为的。

  (三)基本假设

  (1)以行为(尤其是与问题有关的当前行为)作为研究和治疗的中心;

  (2)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

  (3)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4)注重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

  (5)行为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有引发行为的前因与维持行为存在的效果反应,二者缺一不可。

  (四)基本方法和技巧

  包括操作性技巧、反应性技巧和综合性技巧考试大论坛

  1、操作性技术:主要处理与有条纹肌肉和骨骼系统有关的自发性行为。如走路、说话、工作、学习等。方法包括正增强法、负增强法、差别增强法、消除法、惩罚法和分解法等。

  2、反应性技术:处理与反射性反应和非自主性行为有关的。如反制约、系统减敏法、嫌恶疗法、泛暴疗法等。

  (1)放松训练

  放松疗法包括肌肉放松模式、深呼吸技巧和想像放松方式。

  肌肉放松练习是由亚克布森开创的,他通过调查发现,当人体肌肉随着亚里出现收缩时,焦虑与机体体验到的紧张有关,而通过放松肌肉,焦虑能被剧烈的减轻。肌肉放松的方法是指导人们先紧张后放松其身体的主要肌肉,并指导人们比较肌肉紧张和放松时不同的感觉。包括放松20种主要的肌肉群,在1个小时之内,每一种肌肉群的紧张和放松的方式不同,要坚持每日练习直到人们熟悉他的程序。详尽但耗时。可以用来缓解压力、紧张、普通的消除疲劳和焦虑,日常生活中也能用。

  这种放松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方法一起用,例如系统脱敏,果断训练等。

  (2)系统脱敏

  由沃尔普创立。人们在特殊刺激过分焦虑,如考试、社、老鼠、高空、打针、药物、一个人走路、被锁在物理、死亡、交通事故、恶梦等等,基于沃尔普的假设:人不可能同时感受到焦虑和放松。

  步骤包括三阶段:训练肌肉放松、构造焦虑等级和通过想像将刺激和放松对立起来。

  构造焦虑等级,例如怕蛇,我会将我的焦虑等级划分为:住房外面有蛇;住房里面有蛇;蛇在床底下;床爬到我身上。

  放松和脱敏:通过想象放松疗法将焦虑按照等级做好。评定主观焦虑度—通过简单的说明,让案主学会衡量自己的焦虑程度,给以一个相对恰当的评分。 评分通常以五分制为度量单位。O分是安宁平静,1分、2分、3分、4分、5分,焦虑依次递增,5分则表示极度焦虑不适。案主应学会熟练地估价自己的焦虑程度。

  按照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

  首先让案主想象最低等级的刺激物或刺激场面,当他确实感到有些焦虑紧张时,令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待案主平静后重复上述过程,反复次数不限直到案主如此想象不再感到紧张焦虑时为止,此为其一级脱敏。

  让案主想象高一等级的刺激物或湘激场面(即焦虑层次表中列为2分的刺激),然后又全身放松,反复多次,直到想象这一刺激不再焦虑紧张时为止。

  如此逐级而上,直至案主对最高等级的刺激脱敏。最后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不断练习、巩固。

  治疗程序:

  松弛训练

  设计焦虑等级量表

  系统脱敏

  (3)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案主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果反复如此实施,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

  以后取消了附加刺激,当案主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就会产生厌恶体验,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案主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25名曾经接受戒酒治疗的酗酒男子,在六节疗程中每隔一天就要品尝已被含锂的酒,大部分人在15分钟内便会有呕吐的情形出现,47%曾经呕吐的人在6个月后仍然能够保持成功地戒酒记录。

  用途:各种变态行为(如洁僻,露阴僻,窥阴僻,恋物僻等);酗酒、依赖行为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适应不良行为

  常见方法:

  电击法

  药物刺激如:吐酒石、土根碱等可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

  想象刺激

  其他刺激

  3、综合性技术:常用的有自我管理与引导、示范法、果敢训练、松弛训练法、多模式治疗法等。主要讲述果敢训练

  果敢训练,又称果断训练

  在人际交往中,很多案主很难适当地或正确地表现果敢的行为,如无法或不敢表现生气或愤怒,很难拒绝别人,不敢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觉得没有权力表达信念和想法等。他们往往表现为过分礼貌客气,害羞、事事小心,对别人的行为敢怒不敢言,生怕得罪人等。由于担心和害怕表露自己真实地、即时的感受,很多案主会怨恨和焦虑集聚起来,可能造成不舒服、没有自尊感、紧张性头痛、疲劳,同时还可能导致发脾气、愤怒和侵犯性行为。

  与人交往有三种基本的方式,既不果断、进攻和果断。

  不果断:特征是犹豫,说话柔声细气,眼光游离,回避问题,不顾及自己感受的赞成和附和别人,不表露自己的观点,妄自菲薄,宁愿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别人。

  进攻方式:特征是抢在别人之前回答问题,说话大声武断,用挖苦、抱怨和贬低别人的方式与人交谈,用激烈的方式为自己辩护,高估自己,宁愿伤害别人而不愿亏待自己。

  果断方式:特征是回答问题公开、开放,对事不对人,能开放地表露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平等待人,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

  目标有两个:

  一是提高案主在某一情景中采取果敢行为的能力;

  二是引导案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他人的感觉或权力,并适当地做出反应。不是攻击别人,而是适当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提高自信心和自我形象。

  两个测验:

  如果你是一个公司职员,你和你的助手开车到一个城市开会,助手在车里点燃了一支烟,你发现烟把你薰得不舒服,烟味让你觉得窒息。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选择一:在三个小时的行程里不评价香烟,反而试图和助手愉快的聊天——不果断的反应。

  选择二:你越来越觉得不舒服,终于爆发:“要么你把香烟扔掉,要么我替你扔掉——这味道太难闻了。”——进攻的反应

  选择三:用商量平静坚定的口吻跟助手说:“对不起,能不能请你暂时把烟息了,我有点不舒服,可能没有睡好吧,谢谢你呀。”——果断反应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行为治疗模式的理论依据(多选)

  2、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技巧(反应性技巧,单选)

  3、行为治疗模式的特点(多选)

  五、人本治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一)发展历史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又称案主中心治疗模式,其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人本治疗模式的提出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0—1950)在《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中开始阐述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基本概念,建立在对以往注重指导性分析取向的治疗模式的批判基础上,强调工作者应避免表露个人的看法和意愿,要尽量减少自己对案主的影响,以免影响案主的自然成长。所以,当时的治疗法提倡辅导员接受当事人,与他建立一个融洽、宽容和不带批评判的气氛,相信当事人能以他的内在资源来协助自己。所注重的技巧是澄清、同感;情感反映等,避免采用指引性的技巧,如批评、心理测验和诊断等方法。

  第二阶段(1950—1957)

  罗杰斯于1950年在《案主中心治疗模式》一书中使人本治疗法更上一层楼。此时的他再不如早期般重视技巧,而是渐渐超向强调辅导员的本质。他指出当事人的情绪状况应是辅导员重视主要环节,所以此时的治疗法被称为当事人中心治疗法。辅导员要敏锐地反映当事人的感受,了解当事人主观的体验,使当事人更洞悉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当事人解决真我和理想我之间的矛盾,重新组成自我概念。

  第三阶段(1957—1970)

  罗杰斯在1957年出版了《促进个性改变的必要条件》一书。这是人本治疗法的第三个里程碑。他提出治疗重点不再纯粹是反映当事人的感受,而是要提供一些可以协助当事人性格成长的基要条件,如表里一致、无条件的关怀和同感等。辅导员要尽量投入整个辅导过程中,利用他个人本质来引导当事人探讨问题。

  第四个阶段(1970年至今)

  强调辅导员在辅导过程中更积极的参与和投入。除了以上所提的技巧,辅导员应运用影响性的技巧,如自我披露、回馈、问题、立即性等。注重辅导员的特质、信念和态度,赋予辅导员更大的自由去建立与当事人的关系,尽量使当事人感到被接纳。

  罗杰斯于1974年将当事人中心治疗法改称为人本治疗法。改名后,更能反映他将人放在首要地位的信念,和需要辅导并非是病态的表现,而是成长中一个正常需要的信念。

  (二)理论依据

  1、自我概念

  (1)自我概念的定义

  自我概念是人本治疗法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罗杰斯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自我概念”而定。它与“自我”(self)不同,“自我”是指当事人真正、本身的自己。而“自我概念”是指当事人如何看自己,是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如一个只有80斤重的二十岁女孩子,她的“自我”可谓是相当瘦,但她的“自我概念”可以认为是一个大肥妹,她不满意自己身体仍是那么“重”,常嚷着要减肥。

  自我概念包括当事人对自己身分的界定(我是谁?)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我可以做什么?),及对自己的理想或要求(我应该是怎样?)。引用罗杰斯的话,“自我概念”乃是“一套有组织,有连贯性对自己的观感”。在内容方面,自我概念可包括以下九个方面:身体、社交、性、感情、喜好、理智、职业、价值观和对人生的哲学。我们每天的行为,与人的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都是无时无刻地受着我们的自我概念所影响。

  (2)自我概念的形成

  在我们成长的初期,自我概念是由很多现实经验,即对自己的体验所形成。透过周围的重要他人如父母等对我们的态度和反应,我们不断地积极着很多的现实经验。

  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的对应关系:

  (1)一致。如运动员,他肯定自己能够在奥运会中拿金牌,并且现实中他确实做到了。

  (2)矛盾和冲突。有两种情况,一是个人对自己能力、身份的认识低于现实的经验,即自我概念偏低,英语考试,自认为英语不行,但是在考试中考了第一名。二是个人对自己能力、身份的认识高于现实。自恋者。

  (3)脱节。即自我概念本身应和现实经验的内容相对应,但个人没有意识到。如女孩去公司面试失败,她认为是自己不够漂亮,而事实上她失败的原因在于工作经验不够。

  (3)自我概念对行为的影响

  A、 经验的演绎

  罗杰斯认为人的自我概念决定了接受和处理经验的方式和态度。

  首先,我们看看一个理想的情况:若我们的现实经验与自我概念是互相符合的话,我们对经验的反应就是正面的。例如:一位自觉钢琴造诣很深的女孩子会相信自己在公开赛中有良好的表现。若她在公开赛中得奖,她会很高兴地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而得奖的“现实经验”会加强她认为自己是很有弹琴天份的“自我概念”。我们称这种情况为“自我概念与经验达成一致”,这种情况是一个很完美的境界。

  第二种情况是当我们的现实经验与自我概念不相符或有冲突时,我们便会歪曲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以求心理平衡。例如当一个成绩素来不好的同学写了一篇文章受到老师赞赏时,他可能会认为:那位老师根本没有仔细地阅读过他的文章,或者那位老师的水准真是低。当他作出这样的解释时,会继续保持一个低落的自我概念。

  第三种情况是一些符合自我概念的经验可能完全被当事人用片面的方法去解释或否定它的存在。例如:一个在自我概念中非常认同异性恋的女孩,她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同性恋,当有一天,她对一个同性产生好感时,为了减低自己的精神压力,她可能会解释这是自己的错觉;或者她会索性否定,认为它从不没有发生过,使自己心安理得。

  以上提到的和第二和第三种情况反映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可产生于好与坏的经验中。很多接受辅导的当事人都有较低的自我概念,惯于否定或拒绝接受别人给他们的赞许和欣赏,惯常地压抑自己内心良好的感受。

  B、自我保证和焦虑的产生

  罗杰斯感到我们大部分行为都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相符.一方面我们会根据自己惯常的意念去决定行动的准则。比方说,若当事人认为自己是一个道德标准很高的人,她与异性接触会很谨慎,几乎一定会反对婚前发生性关系。而另一方面,则只容许自己认同与自我概念相符的经历。一旦遇到与自我概念有所抵触的经历时,当事人便会因惯常持有的自我概念被破坏而焦虑。在这样的处境中,当事人会采取某些防御机制来保证原来的自我概念。这些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或用片面的方法去解释所发生的事情,以避免因要改变自我概念而引起的精神痛苦。

  C、精神崩溃与人格解体

  适应能力低的人常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因为他们常要采取很多防御机制去避免接触到不快或与自我概念违背的事情。若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或当事人突然遇到一件对他很重要,但却与他的自我概念有严重冲突的事情时,这时防御机制便会失去效力。当事人再不能片面解释或否定他的遭遇,而是要面对面地承受他一直不能接受的事实。这是很残酷的打击,当事人会大受刺激,自我概念可能随之而崩溃,严重的会成为精神病患者。

  例如:小明是一位充满自信且认为自己是年青有为,对事业前景抱有极大期望的职员;但在其上司眼中,却只是资质平平,并不看重他。小明认为,这是因为自己没有像其他同事对上司阿谀奉承。一天,他因严重失职受上司斥责后被辞退,他再不能以惯常的藉口去掩饰自己的无用,必须去面对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没有才干的人。这次痛苦的经历使他的自我概念大受打击,身受刺激,产生幻觉,经常感觉别人在评论他、批评他、甚至伤害他,结果患上精神分裂。

  (三)介入技巧

  罗杰斯认为协助当事人达成理想的性格转变,必须有以下六种要素存在:

  1.双方有心理上的接触

  辅导员和当事人能认识对方,建立信任关系,彼此聆听,投入地关注对方。

  2.当事人陷于焦虑及感到不安

  在当事人有强烈需要去找辅导员的时候,他的自我概念通常与他的经历有所抵触,直觉上他的经历很可能令他有不快之感,冲击他一向所持有的自我概念,以致失去信心,或担心自己不如想像中那么完美,因而在意识上当事人会歪曲他的经历来保存自己一贯所持有的自我形象。这样却令他精神紧张,生活与现实的经历脱节,内心感到沮丧,处于易受捐害的状态。

  3.辅导员能表里一致

  表里一致是罗杰斯认为辅导员应具备之三大基本特质之一,他须表现出“此时此地”的内心情绪与行为和态度一致,并须很开放地披露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感情。他要避免刻意做作,不扮演任何角色,而是在辅导员过程中表露最真实的自我。这可能需要他表达当事人的正面与负面之感受,如嬲努、关怀、烦闷、被吸引等,但当然他亦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不可任意发湿个人情绪,而是本着自我表露或真挚的目的,与当事人维系一个有意义、诚恳和有人情味的关系,使双方能有效地沟通。并且,辅导员真诚的表现亦可作为当事人的模范,使他有所参照,学习真挚,忠于自己的感受,成为一个表里一致的人。罗杰斯认为当辅导员能真挚时,辅导已开始有进展了。

  例子:

  当事人:“我来的目的是想得到帮助,其实我已把全部的资料都告诉你了,但你还是不能给我任何的帮助或建义。”

  辅导员:“我知道你的期望及不满,我也为事情没有进展而感到相当困扰,也许我们应该先就这点来讨论一下。”

  4.无条件的关怀

  辅导员对当事人要有深切和真挚的关心。无条件的关怀是协助当事人成长的要素。无论当事人的问题或行为是怎样,辅导员都要尊重当事人,也深信自己拥有足够的资源去协助当事人的成长。辅导员充分接受当事人的人性——包括他的弱点、优点和各样情绪。在此情况下,当事人无需畏惟辅导员对他的印象,而能将他的行为/感受/意见毫无隐藏地表露出来。他明暸自己是有权自由地拥有和表达各类情绪/思想,而无论他的表现是怎么样,他都会被接受。他作为一个人的基本价值和尊严始终符被推崇,此种尊重、开心和接受是无条件的,不带占有性。辅导员不会因当事人不能履行他的期望,或有不同看法,而减低对当事人的开心和尊重。

  辅导员对当事人无条件的关怀并不等于他须同意当事人所有的行为。在当事人表露他对别人或自己损害的行为时,辅导员可以很坦白地表达他不赞许这行为,并为此而难过。但辅导员仍是对当事人及其情绪深切地接受,继续给予他真挚的关怀,务使当事人能够释放内在资源,来协助自己成长。罗杰斯亦深明这种无条件关怀不容易达成,辅导员未必对每一位当事人都能表露出同样程度的接受和尊重。

  例子:

  当事人:(一位被控虐儿的妈妈,被警署辅介到辅导员):“你说你想帮我,你们这些人都是那样虚伪。不要以为我来这里是因为我想你帮我。我在此纯粹是因为那个警察要我来,不然便说要拉我坐牢!”

  辅导员:“要你来见我令你很愤怒,尤其当你觉得我是假装着帮你,我想如果我像你那样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我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5.同感

  6.当事人感到辅导员的同感和无条件的关怀

  这辅导要素反映出罗杰斯很着重当事人的感受。在辅导员过程中,辅导员可能认为自己对他很真挚,有高度之同感和无条件的关怀;但若当事人未能体验到它的存在,这辅导关系便不算理想,而辅导的功能亦会降低。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自我概念的定义(单选)

  2、人本治疗模式的特点(多选)

  (六)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1.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

  (1)危机的定义。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危机介入模式就是针对服务对象的危机状态而开展的调适和治疗的工作方法。危机通常可以分为两类:成长危机,即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任务而产生的危机;情境危机,即因生活情境的突然改变而引发的危机。

  (2)危机的发展阶段。危机发生、应对、危机解决、恢复期。危机产生之后,服务对象的身心处于极度的紧张状态,经过调适和治疗就会形成新和身心平衡状态。

  (3)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第一,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对服务对象及其周围基他人的害,抓住有利的可改变的时机。第三,限定目标。危机介入的首要目标是以危机的调适和治疗为中心,尽可能降低危机造成的危害。避免不良影响的扩大。第三,输入希望。调动服务对象改变的愿望。第四,提供支持。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服务对象自身拥有的击围他人的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五,恢复自尊。危机的发生通常导致服务对象身心的混乱,使服务对象的自尊感下降。第六,培养自主能力。整个危机介入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主能力面对和克服危机的过程。

  2.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

  第一,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服务对象最近的生活状况上,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帮助对服务对象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迅整作出危险性判。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服务对象采取破坏行为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进行评估,以便给予及时的介入和治疗。

  第三,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结绪,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的合作关系。

  第四,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协助服务对象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制度以解决当前问题为主要目标的介入计划。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危机的定义、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单选、多选)

  2、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多选)

  (七)家庭治疗模式的内容与特点

  (一)历史来源

  米纽秦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其主要著作:

  74年的《家庭与家庭治疗》、78年的《心理生理疾病家庭》和81年的《家庭治疗技巧》等。

  结构家庭治疗认为个人问题渊源于家庭的内部结构,只有改善家庭结构,个人问题才能解决。

  (二)基本理论假设

  1、家庭系统

  家庭是一个系统,其中每个成员相互影响,彼此依赖。家庭成员彼此分担其他每个人的命运。

  只有观察家庭成员的具体交往过程,才能了解家庭成员的关系与相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家庭结构。

  家庭系统内成员的影响是一种循环因果的关系。很难分辨出谁是因谁是果。结构家庭治疗通常不深究过往的原因,而关注当前的交往方式。

  2、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固定化的交往关系。它是在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也表现在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并制约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

  3、病态的家庭结构主要指:纠缠与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倒三角等。这些病态的家庭结构直接与家庭成员的病态相关。

  纠缠与疏离:指各次系统之间的边界模糊或混淆,该封闭的不封闭,该开放的不开放,从而导致家庭角色的混乱,造成家庭成员的问题。(婆媳关系,夫妻关系)

  联合对抗:纠缠与疏离往往使家庭中某些成员结成同盟,而与其他成员相对疏远乃至对立。当发生冲突时,同盟者会不分青红皂白一味维护本同盟的成员。这种壁垒分明的情形就是联合对抗。

  三角缠:是通过第三方来实现双方的互动,这样就把第三者带入两人关系中。它是一种非直接的互动。(夫妻之间吵架,要孩子来传话)

  倒三角:在核心家庭中权力一般操纵在父母手中,但一些家庭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子女支配父母或子女与家长争权的现象,这就是倒三角。(现代家庭,独生子女)

  4、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六个历程:

  ①形成期:结婚组建家庭。

  ②发展期:开始生育子女。

  ③扩展完成期:子女教育。

  ④收缩期:子女长大,开始离开家庭。

  ⑤完成收缩期:子女成家立业,老夫妇重新体验二人世界,或沦为家庭附属角色。

  ⑥家庭解体期:离婚、丧偶等原因,家庭解体。

  三、结构家庭治疗技巧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在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技巧,需要主动掌握的技巧包括:

  1、重演。将家庭成员实际表现相互交往冲突的过程,用角色扮演等方式呈现出来,以了解家庭的基本结构和交往方式。

  2、集中焦点。即让家庭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家庭交往方式与问题的关联上,避免工作者谈话的内容。

  3、感觉震撼。

  4、划清界限。即帮助家庭成员分清交往的边界线,使家庭成员之间的脚昂变得更有弹性。

  5、打破平衡,即协助家庭成员挑战家庭的病态结构,改变家庭的权力运作方式,打破原来病态家庭结构的平衡。

  6、互动方式,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

  7、协助建立合理的观察视角。

  8、显现似是而非的想法。

  9、强调优点。关注引导家庭成员关注家庭和个人的优点。

  (三)特点

  1、以家庭为工作的焦点

  2、关注家庭功能失调的评估

  3、强调家庭功能的恢复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家庭结构治疗模式的基本理论假设(单选,病态家庭结构—多选、单选)

  2、家庭结构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单选)

  3、家庭结构治疗模式的特点(多选)

1234

责编:chenzhu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