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统计师 >> 行业知识 >> 行业要闻 >> 文章内容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桦南县发展成就报告农业篇

来源:佳木斯市统计局  [2019年11月29日]  【

战天斗地七十年 农林牧渔齐发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桦南县发展成就报告农业篇

  1949年-2019年,桦南县饱经70年风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以累累硕果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全县各乡镇在历任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不断调整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了昔日农业低效落后的面貌,用勤劳和智慧谱写了农村经济改革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全县农村总体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农村发展改革成效显著,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全县人民发挥无穷才智,战天斗地、辛勤耕耘、奋力进取,共同奏响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社会发展气势磅礴的主旋律。

  一、生产能力逐步增强,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70年前,全县的农业生产延续传统小农经济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农民分散经营,自给自足,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相当脆弱。直到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形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到201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307倍,比1978年增长104倍,改革开放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3%,全县农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一)种植业全面发展,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在种植业中,粮食生产一直受到县领导的高度重视,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到农业科技的推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而保证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使全县的粮食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在保证粮食生产、顺应市场需求和遵循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全县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促使种植业生产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至2018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23.38亿斤,全县种植业产值比1949年增长181倍。

  (二)林业生产方式转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70年前,全县林业生产方式以采伐为主,追求采伐数量,1949年后采伐与造林并举,从1978年开始,为加快改善全县生态环境步伐,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全县造林面积逐年增加,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18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3.1%,比建国初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完全实现了由采伐为主向造林为主的方向性转变。2018年,全县林业产值比1978年增长176.9倍。

  (三)畜禽产品产量成倍增加,城乡居民“菜篮子”日益丰富

  70年前,桦南县畜牧业生产方式沿袭传统的家庭养殖为基本单位,产量低,商品率低,1946年建县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改革开放后,放开了畜产品价格,畜牧业成为最早进入市场调节的产业,畜牧业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猪、牛、羊、禽肉和牛奶的需求不断增加,肉、蛋、奶产量增幅较大。从1978年到2018年,畜牧业发展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生产单位数量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2018年畜牧业产值比1949年增长3442倍,比1978年增长247倍。畜禽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提高了全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四)渔业生产能力提高,居民膳食结构得到改善

  70年前,桦南县水产品的生产均以捕捞为主,且以天然水域自然产量为限,直到1970年向阳山水库竣工以后及县域内各小型水库投产,人工养殖数量才不断增加。70年来,渔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实现了从“连年有鱼”到“天天有鱼”的历史性转变。如今市场的水产品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品种繁多,质量提高,价格稳定,成为全县城乡居民“菜篮子”不可缺少的重要品种。2018年,全县渔业产值比1949年增长2053.4倍。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调整硕果累累

  经过70年的发展和逐步调整,全县农林牧渔业结构已经实现由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比重不断上升。

  (一)粮豆薯比重不断下降,高效经济作物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70年前,“以粮为纲”的主导思想造成种植业比重占农业比重较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农业内部适当调减了粮食面积,增加了经济作物面积,1978年以来,桦南县不断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发展白瓜、紫苏、菌类、瓜果、蔬菜、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2018年,种植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为54%,比1978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

  (二)林业比重上升,生产方式转变范围增加

  从1946年建县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虽然林业生产遭到大跃进和文革的影响用材林面积减幅较大,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林业生产意识完成了从采到种的转变,林业面积得到恢复和发展。2018年,林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6%,比1978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

  (三)畜牧业比重上升,畜产品结构更趋合理

  70年前,畜牧业生产方式由散养为主,“一五”计划后,从计划生产、计划供应发展到大力投入大力发展,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比重逐年上升。随着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畜产品结构也不断调整,以生猪生产的格局转变成根据市场需要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在传统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以各种小型经济动物饲养为代表的特色畜牧养殖业也得到快速发展。2018年,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比1978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

  (四)渔业快速发展,从“以捕为主”转向“以养为主”

  1949年后,县渔业生产快速发展,从一个“可有可无”的副业迅速成长为繁荣农业经济的重要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渔业发展重心由“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转移,养殖成为县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2018年,渔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比1978年提高2.5个百分点。

  三、生产方式发生转变,产业规模从小到大

  (一)农业企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70年前,全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企业。1949年后,一批大中型农业企业如国营农场、林场开始建立起来。1978年改革后,长期以来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农业生产格局开始打破,农业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不断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不断涌现,对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居民生活都有了较大影响。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创新发展

  在桦南县农村,千百年来大多数时间都是实行的传统“小农”经济模式,虽然在“改革开放”前推行过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但由于与生产力水平不相符,反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最初的形式是“公司+农户”,后来逐渐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现在又进一步发展为“公司+合作组织+农户”、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

  (三)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

  70年前,桦南县农业的耕作方式基本延续几千年的牛拉人扛。1949年后,农业生产工具由刀、锄、牛、犁的普遍运用,逐步被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无人机等所取代。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改革开放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百废待兴。经过40年的发展,农村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全县农机总动力由1978年的3.8万千瓦,增加到2018年的71万千瓦。农作物机收、机播面积逐年增加,稻谷、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大幅提高,大田已经完全实现机械化作业。

  二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到2018年末,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253公顷。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蔬菜、经济作物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农作物作业中,沿袭几千年的牛马耕田已退出农业生产领域,农业机械不停的更新换代彰显农业现代化的无限魅力。

  四、消除贫困做出贡献,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旧中国农民绝大多数处在饥寒交迫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里,桦南县农民的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各项农业和农村改革措施的出台,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温饱问题,使绝大部分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为一部分人跳出农业,从事其他致富的行业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了持久的专项扶贫开发计划,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民增收,特别是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所有“三农”相关政策向精准扶贫倾斜,以农业产业化扶贫为着力点,使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2018年桦南县实现全县脱贫摘帽,已经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迈进。

  五、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物流改变传统

  农业现代化一直是全县奋斗目标,并为此做出相当艰苦的努力,时至2018年末,全县农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环节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开创了桦南农业的新篇章。特色产业稳步推进,建设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创建标准化种植示范村、特色经济作物专业村、坚持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改造提升现代农业成份,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已经全面打通,农产品与互联网契合度不断提高,种植业、畜牧业标准化水平越来越高,未来农业调整方向更加有利于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

  六、农业投入连年增加,硕果饱含科技成份

  一是种子革命。改革开放前,全县缺乏育种意识,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处于一种自留种形式繁育。粮食种籽凭感观选留,畜牧业方面由于急于扩大规模,甚至喊出了“见种就留,发情就配”的口号,没有挑选的余地,改革开放后,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加大,育种意识逐年加强,农业生产单位追求优质、纯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

  二是化肥革命。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一方面本地化肥厂为地方发展做出了贡献,一方面农民对于化肥与增产的关系认识较为明确,长期以农家肥为主的农户改用化肥后实现了全县粮食生产十三连增;

  三是水利革命。自1958年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始,桦南县每年利用农闲组织社员兴修水利,整田改土,全县建成大小水库十三座,水利工程覆盖全县,田间道路网、沟渠网、防护林网形成,极大地增强了农业灌排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保证了农业的稳产高产。这些当时很难组织完成的、投资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农业基础建设工程,即使到了今天,仍在农业生产方面持续获益。

  四是机械革命。农业机械的大量投入,为机械深耕、有效灌溉创造了条件。农机补贴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动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农机补贴助力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减少了大量农业劳动力。

  五是技术革命。由于农田水利系统的基本建成、良种的相继育成推广、农业机械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农业间作、套种、复种成为可能,提高了农业的产出率。农业丰收成为桦南县前期对农业和支农工业大量投入的必然结果。

  70年来,桦南县农林牧渔业齐发展的伟大成就得益于历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三农政策的指导,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化,得益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得益于人民群众的不断创造。历史发展到今天,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带来新的希望,未来,我们将为桦南县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而接续奋斗!

责编:zp032348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