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统计师 >> 行业知识 >> 行业要闻 >> 文章内容

新中国成立70年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一

来源:山西省统计局  [2019年9月9日]  【

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 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年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一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始于1949年,共和国已然走过70年。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山西文化发展的崭新一页。70年来,山西坚持守正创新,抢抓发展机遇,奋力砥砺前行,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把文化事业与产业作为推动文化建设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以文化事业带动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文化产业支撑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兴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显著提升,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全省文化建设谱写了令人瞩目的壮丽华章。

  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

  70年来,山西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注重文化体制改革发展顶层设计,从局部到整体,从机制到体制,不断探索推进,不断实践深化,进一步激发了发展活力。山西被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的光荣称号,标志着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在组织领导上,党的十六大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2006年,为深化山西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成立了山西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领导组。2009年,山西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领导组更名为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长兼任,统一指导、协调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全省市、县成立了相应机构,在全省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在政策保障上,我省从战略高度上为文化建设谋篇布局,把中央要求和山西实际有机结合,制定系列政策文件,组合配套,统筹推进。连续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山西省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企业改革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等多个纲领或指导性文件,细化了改革任务和要求,明确了发展方向,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

  在投入机制上,制定印发《山西省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建立了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和旅游文化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在转企改制上,一是组建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先后组建成立了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影视集团、山西演艺集团、山西广电信息网络集团、山西广电传媒集团、山西日报传媒集团等6大省属重点国有文化企业,涵盖了网络、演艺、传媒、报业、影视、出版等文化产业的多个领域,共同组成“文化山西”的旗舰编队,基本形成以6大省属文化企业集团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标志着全省文化产业进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截至2018年末,6大省属重点国有文化企业资产总额87.87亿元,所有者权益总计46.03亿元,营业收入54.59亿元,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49亿元。二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出版发行单位、电影公司电影院及电视剧制作中心、国有文艺院团全部完成改革任务;2019年,山西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企业活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着力为山西文化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省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正式组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在执法监管上,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省、市、县(区)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切实明确了执法职责职能,提升了执法的综合性、协调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对于维护文化市场秩序、推动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法治保障。

  在创新平台上,通过举办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和山西艺术节,充分彰显了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就、文化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文博会每两年举办一届,2013年、2015年、2017年先后以文化三晋、美丽山西”和“文化三晋·开放山西”为主题举办了三届。2017年举办的首届山西艺术节,创造了参评参展艺术作品最多、艺术种类最全、艺术水准最高、活动规模最大、群众参与最广等多个“山西文艺活动之最”,成为一场空前的“文化盛宴”。文博会和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展示了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形象、新成就,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合作创造了新契机、打造了新平台,为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条件。

  二、文化事业点面开花,百姓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70年来,我省文化领域始终立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致力建设文化强省,重点行业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统一”,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实施创新驱动,广播影视业成绩斐然。70年来,我省广播影视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革、取得辉煌成就,听广播、看电视、观电影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给三晋百姓带来的最显著、最愉悦的实惠之一。

  1、广播电视实力不断增强。1949年太原解放,山西广播电台能用的只有一部100瓦发射机。历经70年的发展,截止到2018年,全省现有广播电视台119家,开通广播频率125套,电视频道148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分别为247100小时、112401小时。特别是整合后的山西广播电视台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拥有卫星频道、经济资讯频道、影视频道、公共频道、科教频道、少儿频道、黄河频道等7个电视频道,2018年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59057小时,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57670小时。其中,山西卫视覆盖全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成为在省内最具实力、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广电“巨头”。

  2、影视剧产业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时,山西全省仅有4个电影院、3个流动放映队,影视产业发展几近于零。经过70年的不断发展,我省依托深厚的文化资源,通过深化影视体制改革,采取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等手段,影视剧产量质量取得长足发展,播出量、收视率及获国内外大奖的奖项均走在全国前列,扩大了山西文化影响力。

  ——电视剧硕果累累。一是在题材选择上多种多样。我省影视剧创作以突出主旋律,反映山西丰厚的革命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和乡村文化、人间真情为主,以《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为代表的艰苦奋斗系列,以《八路军》、《吕梁英雄传》为代表的红色经典系列,以《乔家大院》、《晋商》等为代表的晋商文化系列,以《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福贵》为代表的农村文化系列,以《暖春》、《暖情》、《暖秋》为代表的爱心文化系列,打响了山西电视剧的“金”字品牌。二是电视剧创作硕果累累。2018年,我省创作电视剧5部145集,广播剧制作时长达11198小时。三是电视剧目屡获大奖。电视剧《乔家大院》荣获第23届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第26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近两年来,山西连续创作出收视率与口碑齐飞的影视剧目,再次奏出山西影视制作“强音”。2017年,由山西影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央视开年大戏《于成龙》全国网单集最高收视率达到1.81%,市场份额6.1%。2018年,由山西广电影视艺术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登录央视,再次掀起一股奋斗山西的热潮。

  ——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建国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作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部署,推动我省电影进入繁荣发展的“黄金期”。特别是近两年,我省出台了《山西省优秀电影扶持奖励办法》,从2018年起开展了“山西优秀电影奖”评审,电影创作生产一派繁荣发展的景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省电影创作数量稳步增长。全省电影制作单位发展到目前的上百家,逐步形成了以故事片为主,动画片、戏曲片、纪录片和科教片为辅,类型齐全的格局。2018年全省电影已备案42部,拍摄完成22部;二是电影精品不断涌现。近年来,我省拍摄的电影有10部获得包括华表奖、金鸡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在内的15个国内国际大奖。电影《暖春》荣获第9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第2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0届“日本爱知国际女性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电影《夜袭》被列为十七大献礼影片。2019年,由中影股份、山西景辰影视出品的反映山西本土精准扶贫工作的喜剧电影《耿二驴那些事儿》,引起强烈反响。目前,国内首部军事反恐题材院线电影《反击》正在拍摄中。三是电影院线观影人数和票房持续攀升,2018年,全省电影票房创历史新高,达到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比全国票房增速高出7.9个百分点。

  (二)推动优化升级,新闻出版业不断壮大。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新闻出版事业在发展中奋力前进,在发展中走向繁荣。70年来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成就,对百姓而言一个最鲜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图书、报纸、杂志、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种类空前丰富、品质不断跃升。

  1、新闻事业红红火火。肇始于清末的山西新闻事业一直在跌跌撞撞中缓慢发展。1902年,程育创办的《晋报》(旬刊)是山西新闻报纸的开端,山西的第一张日报——《并州日报》于1910年创刊发行,1922年,太原通讯社创立。但直到抗战前夕的1936年,山西只有8家通讯社、7种日报和2种晚报。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期刊报纸齐头并进,山西新闻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2018年,全省各类期刊杂志201种计2259万册,是1952年194万册的11.6倍,报纸60种计198105万份,是1951年1705万份的116.2倍。在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评选中,《山西日报》《语文报》被评为“百强报纸”,《编辑之友》被评为“百强社科期刊”,《燃料化学学报》被评为“百强科技期刊”。一批像《山西日报》、《语文报》、《经济问题》、《煤炭转化》等知名报刊荣获全省“十强报刊”称号,作为文化品牌引领全省报刊行业发展。与此同时,广播、电视、手机、微博、微信、移动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成为获取新闻资讯的新渠道,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日报、山西新闻网、新浪山西微博公众号、山西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等主体成为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窗口。

  2、出版事业如火如荼。解放前的山西没有一家出版机构,直到1951年,山西人民出版社的成立标志着山西有了自己的独立出版机构。70年后的今天,全省出版社增加到8家,令人骄傲的是以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将原有出版社等单位整体打包转企改制,山西省出版业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截止2018年,山西共出版图书3304种计10174万册,是1951年471万册的21.6倍。山西出版业逐渐成为我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排头兵”,展现山西文化自信的“领头雁”。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2018年,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稳步推动精品锻造工程和项目带动工程,晋版出版物影响力持续提升。一是重大评奖榜上有名。全年共150余种出版物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一诺的家风》《老土豆》入选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落日与朝霞》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刀尖上的舞者》荣获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二是重点项目质高量增。集团全年共有40余个项目入选省部级规划或获得资助。《中国分类文学史》《郭汉城文集》增补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等5个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三是版权输出再创佳绩。2018年,集团新成立版权管理中心,强化对版权工作的统筹管理和顶层设计。全年共有《李可古中医杂病治疗大法》《闲雅集》等29种出版物版权输出至俄罗斯、乌克兰和我国台湾地区。

  (三)精品力作频现,文化艺术业繁荣兴盛。70年来,我省艺术创作持续繁荣,文艺氛围日益浓厚,文艺队伍意气风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呈现出百花竞放、异彩纷呈的新气象。

  1、艺术创作精彩纷呈。新中国成立前的山西仅有7个戏曲剧种,58个戏曲班社,阎锡山留给山西人民的是一个破烂不堪的艺术摊子。7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文化强省建设战略指引下,在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懈努力下,艺术团体由少到多,规模逐步增加,到2018年,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95个,比1949年增加758个;从业人员达到23758人。与此同时,一大批高质量的文化精品创作成果呈现在世人面前。晋剧《傅山进京》在第十三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参演中获“文华优秀剧目奖”;《失乐园沉默的滹沱河》获《中国作家》2010年度“郭沫若散文奖”,《五月:地狱时间中的煎熬与见证》和《游走的鼓班》荣获第四届“冰心文学奖”,李骏虎的中篇小说《前面是麦季》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赵瑜《寻找巴金的黛莉》获“徐迟报告文学奖”,葛水平《裸地》获“首届《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民歌舞蹈《黄河三部曲》,话剧剧目《苏三起解》、《油灯灯开花》、《孔繁森》,美术作品《晓色初动》、《山道弯弯》、《伎乐图》等在国内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山西成为自中宣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以来,荣获“四连冠”佳绩的省份。2017年,隆重推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他的县委书记们》、晋剧《日升昌票号》、上党梆子《太行娘亲》、蒲剧《老鹳窝》、话剧《热泉》等一批优秀剧目;音乐剧《火花》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大重点扶持剧目”。我省文艺精品创作演出在丰富文艺舞台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至2018年,全省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9.57万场次,观众4848万人次;演出收入达到39145万元,在山西这片文化沃土上,结出丰硕的艺术成果。

  2、文物考古事业风生水起。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文物考古工作实属空白,全省仅有一座山西民众教育馆,而且藏品稀少,陈列落后。1953年,山西省政府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全省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1992年,山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从文化厅分出,直属省人民政府领导至今。70年来,山西文物保护事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成就斐然。至2018年,全省拥有博物馆152座,比1952年增加151个,文物机构248家,藏品1799227件,其中一级品3914件,参观人数达到31965千人次。2018年,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特别是2018年3月,山西公安机关把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作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文物犯罪“亮剑”,取得重要成果,扫黑除恶扫回一座“青铜博物馆”。截至目前,已累计追缴涉案文物25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9件、二级文物266件、三级文物1008件,以晋公盘、兽型铜觥、彩绘青铜雁鱼灯等为代表的这些珍贵文物,正是“山西青铜博物馆”的陈展主体,每件都是文明绵延不绝、后世子孙文化自信的珍贵载体,都是民族文化根魂的组成部分,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山西文物宝库。

  (四)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文化惠民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1、政策保障力度加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围绕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关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若干意见》、《山西省文化和信息扶贫行动方案》、《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山西省“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实施意见》、《山西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三基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强化文化惠民扶持力度,为百姓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文化服务。太原市在推进文化惠民中走在全省前列,2016年,首次发行“太原文化消费”卡,作为我省文化惠民工程的一项新举措,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将文化惠民和培育文化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和推动文化市场发展繁荣搭建了新的桥梁。2018年,太原市通过政府引导、银企合作的方式推出文化消费信用卡“惠民阅享卡”,让大众享受到政府、书店、银行等机构的全方位服务,发挥了文化惠民与文化消费的双向拉动作用。

  2、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提高。我省各级政府切实履行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注文化民生,强弱项补短板,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完善。以山西大剧院、省图书馆新馆、山西体育中心、山西科技馆、太原美术馆等为代表的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相继建成使用的同时,积极指导支持省市县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山西晋剧艺术中心、大同市图书馆新馆、太原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为代表的“百县强基”工程推进有力,市级“五馆一院”、县级“三馆一院”建设卓有成效。2018年启动县级总分馆制建设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规划编制工作,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030万元用于2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38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县有文化(图书)馆和乡有文化站的基础上,普遍实现了村有文化室的目标。到2018年,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2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30个、博物馆152个,分别比1978年增加67个、6个、137个。“省市县三级公益文化设施建设达标率”达到82.38%,比2010年提高30.32个百分点。

  ——文化类馆站免费开放参观。目前,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全部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提供。同时为保障特殊人群文化权益,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站)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讲座、展示展览等活动,为盲人、残疾人、老年人、低收入群体上门服务、免费培训。2018年,全省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总流通人次分别达到18599千册、16204千人次,全省博物馆藏品、参观人数分别达到1382097件、25330千人次。标志着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日趋丰富。

  ——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近年来,我省出台省级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把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列入省、市、县三级财政预算。仅2018年,全省280余个文艺院团送戏下基层,演出16272场,超额完成民生实事“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的目标,成为全省文化惠民的一道靓丽景观。

  ——广电新闻出版公共服务日益优化。一方面广播电视覆盖能力全面提高。到2018年,全省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6.97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数382.01万户;全省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8%,比1980年提高54.3个百分点,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57%,比1980年提高52.97个百分点,农村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公益电影放映扎实推进。为扶持市县影院发展,我省2015年起累计为全省400多家影院争取国家和省级补贴奖励1.57亿元。全省现有市级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11个,县级放映机构119个,放映队1400多个,从业人员2300多人,每年为28079个行政村放映公益电影33万多场,为群众送去丰富的文化大餐。

  与此同时,近年来,全省新闻出版领域突出公益性,在公共服务迈出坚实步伐,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积极推荐阅读优秀晋版图书,精心打造“书香三晋”、“十大读书人物”、“红色的魅力”、“书香矿区”、“乡村阅读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品牌,大力实施农家书屋等惠民文化工程,全省行政村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

  3、文化消费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发展,多元化多层次文化消费格局逐渐形成,文化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能力显著提高。1978年——2018年,全省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服务支出分别由20元、2元增加到2638元、1150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2.98%、17.22%,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增长明显快于城镇。

  三、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转型动力进一步增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快速发展,成为促进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一)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全省文化单位数量持续扩增,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由2004年的0.57万个增加到2017年的2.36万个,增加1.79万个。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有364家,双双创历史最高水平。

  在文化单位持续增长的同时,全省文化产业保持较强增长势头,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364.05亿元。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00.3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29.78亿元,突破300亿元大关,年均增速达到10.5%,比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出5.5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65%提高到2.12%,提高了0.47个百分点。在全省经济转型发展大局中,文化产业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二)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文化服务业构成文化产业的三大板块。2017年,全省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9.42亿元,占比75.6%;全省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分别是47.66亿元、32.70亿元,占比依次为14.5%、9.9%,全省文化产业形成以文化服务业为主体,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三)骨干文化企业举足轻重。山西省始终把培育重点骨干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为引导我省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利化方向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协调发展,一批像山西出版传媒、山西宇达等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脱颖而出、不断发展壮大,一批像十二栋文化等具有山西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应运而生。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以1.5%的单位数量占比吸纳了43098人就业,创造了210亿元的营业收入、508亿元的资产总额,在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中占比分别达到17%、58%、39%,彰显了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引领作用。

  (四)文化企业吸纳就业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产业范围广,产业链条长,关联效应好,吸纳就业能力强。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吸纳就业人员24.77万人,成为全省吸纳就业的“蓄水池”。

  (五)区域发展竞相赶超。太原市始终发挥着主导引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9.54亿元,占到全省的36.2%,占全市GDP比重3.53%,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排头兵”。晋中、运城、长治、晋城、临汾、大同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均在20亿元以上,占到全省的50.1%。从现价增速看,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现价增长13.0%,超出全省平均水平的有5个,分别是阳泉(27.0%)、运城(23.5%)、朔州(19.4%)、吕梁(18.0%)、忻州(13.1%),形成了文化大市引领、各地竞相发展的可喜局面。

  (六)文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我省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断增加,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66.1亿元,比2005年增加244.2亿元,增长11.15倍,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3%,比2005年提高3.2个百分点。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达71.92亿元,比2007年增加45.11亿元,增长1.68倍。在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的支持下,我省一系列大型文化项目建成投产完工,一批批文化项目惠及三晋百姓。山西大剧院、省图书馆新馆、山西体育中心、山西科技馆、太原美术馆等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已建成完工并投入使用,省图书馆完成山西历史地名、山西人物名录、山西文献书目等18个数据库的制作,资源总量达100G。2019年7月,作为省委省政府重点工程项目——山西青铜博物馆正式开馆,成为山西文化建设的新高地,展示山西形象的新窗口,树起山西文化大省的新招牌。

  (七)“文化+”深度融合。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深入实施“文化+”战略,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融合发展,构筑起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

  ——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的魂魄,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我省组建了省文化和旅游厅,从组织架构上统筹推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组建了以文化旅游为主业的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主体动力。目前,全省已有200多家资源型企业投资文化旅游,总投资额超过40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达1700亿元;积极推进“文艺进景区”,打造出《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等经典旅游剧目。山西灵石县王家大院民居艺术馆、皇城相府等景区荣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文化+科技。让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让科技注入文化的内涵,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太原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于201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聚集文化科技类企业326家。其中,文化创意企业243家;山西文化云平台全面上线,促进文化服务水平提质增效,成为我省文化科技融合的示范项目。2017年,山西提出推进文化大数据建设,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移动通讯网、广播电视网等通道,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和数字文化社区等平台,数字共享体验、线上线下互动等形式,加快数字文化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群众零距离、无障碍享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金融。2014年,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鼓励文化和金融“联姻”。支持金融机构设立“文化金融特色支行”和文化金融专业服务团队,实施“文化金融扶持计划”,加强文化产业融资对接服务,在金融服务平台建立为文化产业服务的常态化融资服务板块。举办全省文化金融资本对接交流会,成立山西省文化金融投资发展联盟,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2017年全省667家文化企业享受税收优惠6.15亿元。

  四、文化对外交流成绩斐然,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依靠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搭建平台、拓宽渠道、整合资源等举措,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山西文化“走出去”,讲好山西文化故事,山西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一)“一带一路”成为对外交流的主阵地。山西是参与“一带一路”重要省份之一,借助国家平台、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山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奏响山西文化最强音。俄罗斯国立历史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联合举办“山西古代艺术展”,展示独具地域特色的三晋文化;以“山西品牌丝路行”为载体,先后组团赴匈牙利、捷克、波兰和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白俄罗斯等开展文化交流合作;舞剧《一把酸枣》《粉墨春秋》,遍演8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在“一带一路”起点和终点留下三晋优秀文化的铿锵足音;积极推进万里茶道的申遗工作,山西有8处遗迹入围万里茶道申遗首批提名点;山西非遗展演团队参加了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办的第二届“欢乐春节大庙会”,能工巧匠们为中外游客展示了山西手工艺文化的“十八般技艺”;山西华晋舞剧团已在20余个国家和8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

  (二)文化品牌成为走向世界的通行证。近年来,山西鼓乐、歌舞和戏剧等90多个团组先后出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对外交流100多批次,翎子功、水袖功、帽翅功等能原汁原味体现山西特色的晋剧绝活最受外国观众喜爱;组团赴加拿大、葡萄牙、瑞士、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风韵”、“欢乐春节”等活动,深受当地观众和华人、华侨好评;山西广播电视台制作的栏目《人说山西好风光》得到英国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的关注和深入报道;2017年,组团赴比利时、瑞士、德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交流演出,11种图书输出到法国等国家。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山西华晋舞剧团作为文化使者,数十次出色完成国家委派的对外文化交流演出出访任务,是第一支在法国戛纳电影宫演出的中国舞蹈团体。我省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死神永生》荣膺国际科幻小说大奖“雨果奖”,成为科幻小说亚洲第一人,2019年春节期间,其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北美同步上映;在出版领域,山西教育出版社的《青春诗经·出自国风的别样花事》《味道东坡·美食人生的快乐密码》《山水太白·追踪诗仙的盛唐足迹》等输出俄罗斯。

  (三)文博会成为文化产业腾飞的新平台。深圳文博会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山西组团参加了全部十五届深圳文博会,借助深圳文博会这个平台,山西赢得了与世界各国企业学习交流、让世界了解山西文化的机会,而且畅通了山西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两年一度的山西文博会已成功举办三届,山西文化深受外商青睐,展会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助推山西文化产品“走出去”。

  (四)平遥国际电影展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新“窗口”。平遥国际电影节是继上海电影节、长春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和丝绸之路电影节之后,第五个获得国家批准的国际电影展。2017年,成功举办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18万人次参与,共展映52部来自全球各地的本年度优秀电影;2018年,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硕果累累,共展映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55部影片,其中43.4%为全球首映,75%为亚洲首映,98%的影片为中国首映,影响力举世瞩目,特别是新增了“山西制作”单元,助力山西电影走向全国和世界,成为展现山西文化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展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相信,山西文化事业将持续焕发出创新活力与时代风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将日益提升;山西文化产业将呈现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局面,成为助推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成为促进山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责编:zp032348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