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统计师 >> 行业知识 >> 行业要闻 >> 文章内容

改革开放40年—单位快速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来源:普查中心  [2018年12月26日]  【

改革开放40年—单位快速增长 结构持续优化

  法人单位是构成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单元,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信息的主要源头和载体。为摸清国民经济家底,查实法人单位数量,全国先后组织了1996年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2001年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2013年第三次经济普查,通过对上述五次大型普查取得的翔实统计数据,结合江苏2017年单位名录库年报数据进行纵向对比,从各类法人单位数量增减变化的角度可折射改革开放40年来在经济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法人单位作为经济社会的主体,其增长稳步有力地带动了宏观经济快速发展,增速总体平稳,质量稳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一、法人单位总量快速增长

  (一)改革开放以来法人单位总量快速增长

  历次普查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法人单位呈现出高质量高速度的发展态势,各类法人单位的不断增加,有力地支撑了宏观经济的稳健增长。截止2017年时点值,江苏省共有法人单位235.6万个,与2016年相比,增加44.8万个,增长23.5%;与1996年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时期相比,增加205.0万个,法人单位数是1996年的7.7倍。

  其中,2017年共有企业法人单位214.8万个,比2016年增加43.1万个,增长25.1%;比1996年增加195.0万个,企业数是1996年的10.8倍,是全省各类法人单位中最具活力的中流砥柱。社团法人单位数量增长较快,从1996年的3000多个增长到2017年的3.1万个。其他法人从4.1万个增加到12.7万个。事业、机关保持持续小幅下降态势,与1996年相比分别减少了0.8万个和0.5万个,这是由于机构改革、政府部门、基层机构改制精减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造成的。

  (二)法人单位产业结构日趋完善

  三次产业比重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质量状况。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根据2003年、2012年国家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目前全省法人单位的产业构成中,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在数量上持续超过第二产业,经过“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的稳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类型。

  2017年江苏共有第一产业法人单位5.0万个,比上年增加1.1万个,增长27.9%;第二产业法人单位70.2万个,增加11.3万个,增长19.2%,是1996年的5.5倍;第三产业法人单位160.4万个,增加32.4万个,增长25.3%,是1996年的9.1倍。法人单位总量的三次产业构成也相应变化:一产比重从2016年2.0%提高到2017年2.1%;二产比重从30.9%降低到29.8%;三产比重从67.1%提高到68.1%。

  三产单位数量逐渐提高,在优化产业结构、大力促进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江苏经济发展重心向第三产业平稳转移,法人单位产业分布趋向合理。

  (三)形成二三产业双轮驱动的行业分布格局

  1、制造业单位数持续增加、占比从2005年开始走低

  制造业作为江苏支柱产业,对全省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在江苏全部法人单位中,制造业作为传统产业代表领跑行业GDP,一直保持着单位数量优势且持续增长:从1996年的11.6万个到2001年的16.4万个,2007年25.9万个、2010年32.3万个、2014年40. 6万个、2016年48.2万个,2017年突破50万大关,达到55.4万个。

  从制造业在全部法人单位数中所占比重来看,1996年占37.9%,此后占比持续上升,到2004年达到最高值:45.8%;从2005年开始,制造业单位数占比逐年走低,2010年为37.4%、2014年30.2%、2016年25.3%、2017年23.5%。

  2、批发和零售业单位数快速增长,从2015年起居首位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商务部的领导下,江苏商贸流通总量规模稳步扩大,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流通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批发和零售业作为流通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期间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江苏仅次于制造业的国民经济第二大产业部门。

  批发和零售业单位2004年7.3万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17.0%;2007年11.7万个占20.0%;2010年22.5万个占26.1%;2014年39.3万个占29.2%;2015开始单位数达到47.7万个首次超过制造业单位数,占比达到30.2%,居各行业首位;2016年58.8万个占30.8%;2017年72.3万个占30.7%。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的单位变化情况,可以将江苏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的总体特点概括为:发展稳定、优势突出、数量众多、双轮驱动。

  (四)国资固本强基,民资突飞猛进

  从法人单位的经济类型看,近年来全省积极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大胆进行战略性重组,使国有经济逐步撤离一般性竞争行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江苏国有法人单位数量从1996年的7.4万个、2001年的7.2万个,下降到2004年的5.6万个以后,一直徘徊在5万至6万个之间;2017年为6.0万个,多年来仅有小幅微调。集体法人单位从1996年的16. 9万个、2001年的10.4万个、2004年至2007年均为4万多个;从2008年的2.5万个至今,一直徘徊在2万至3万个之间,2017年为2.8万个,十年来数据保持稳定。国有集体法人单位数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江苏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深层次阶段攻坚战的战略目标。

  与此同时,全省私营经济呈现出几何级数的高速增长态势:私营法人单位从1996年的不足1万个,到2001年井喷式增长到15.7万个,2004年至2005年为20多万个、2006年至2014年从30多万个增长到98万个,2015年117.7万个、2016年145.9万个、2017年192.6万个。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人们对私营经济发展认识上的转变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江苏私营法人单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目前已形成相当的规模,成为推动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企业单位布局与时俱进

  (一)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数量成倍增长

  企业作为法人单位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市场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各种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激流勇进,从1996年的19.8万个增长到2001年29.6万个、2007年49.4万个、2010年75.6万个、2012年99.0万个、2014年118.4万个、2015年141.4万个、2016年171.7万个、2017年214.8万个。

  从各类企业的产业构成来看,2007年全省第二产业企业28.6万个占57.9%,第三产业企业20.3万个占41.2%;2009年二产企业32.2万个占52.2%,三产企业28.6万个占46.4%;从2010年开始,三产企业37.7万个占比49.9%,单位数和占比开始全面超过二产企业;此后企业和个数稳步攀升,2012年53.3万个占53.8%、2014年70.2万个占59.3%、2016年111.0万个占64.6%、2017年142.1万个占66.1%。

  (二)制造业企业仍居主导地位

  江苏向来以实体经济见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江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制造业企业数量增势迅猛、规模日趋扩大。2017年制造业总产值超16万亿元,约占全国1/8,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省。2017年全省共有制造业企业55.3万个,是1996年的4.8倍。但制造业单位数占全省企业总数的比重则由1996年的58.5%、2001年的55.4%、2007年的52.5%,下降到2010年的42.6%、2012年的38.2%、2014年的34.3%,直至2016年的28.0%、2017年的25.7%。

  2017年资产总计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制造业企业9.7万个,2007年为3.3万个,单位数占该类企业总数的比重由2004年的60.5%下降到2007年的58.4%、再到2017年的43.5%,但仍为各行业首位,第二位批发和零售业占比仅为18.6%。

  全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制造业企业10.0万个,2007年为4.0万个,占比由2004年的55.9%提高到2007年的60.8%,2017年降至47.2%,但仍为各行业首位,第二位批发和零售业占比为30.4%。

  期末从业人数500人以上的企业中制造业企业0.4万个,2007年0.3万个,该类企业总量的比重由2004年的53.5%提高到2007年的54.2%,2017年为51.0%,第二位建筑业占比为30.6%。

  强大的制造业是江苏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对江苏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制造业中单位数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通用设备制造业8.6万个、金属制品业5.5万个、专用设备制造业5.3万个,三者合计19.4万个,占全部制造业企业数的35.0%。

  (三)私营企业数量突飞猛进,结构渐趋稳固

  2017年,江苏企业中单位数比重最大、增长最快的是私营企业,总量达191.9万个,占企业总数的比重从1996年的3.9%飞速提升到2001年52.4%、2004年72.6%、2007年77.1%、2012年83.7%、2016年84.6%, 2017年更是高达89.3%。私营企业的增长强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在各类私营企业中单位数最多的是私营有限责任公司,达161.6万个,是2001年的25.9倍;单位数第二位的是私营独资企业,达26.0万个,是2001的3.3倍,增幅也居第二位。以上两种经济形式单位数占全部私营企业单位数的97.8%,成为江苏各类私营经济中的主流。

  从私营企业行业分布情况看,2017年我国私营企业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与批发和零售业,但与2004年相比,行业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制造业比重下降,批发和零售业上升,服务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

  2017年末,全省私营企业中从事制造业的企业49.3万个,占私营企业总数的25.7%,比2004年下降35.7个百分点;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65.6万个,占34.2%,比2004年提高12.5个百分点。

  伴随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比重随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私营企业伴随着服务业的发展而壮大,在积极参与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的同时,逐步向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

  2004至2017年,全省私营企业中从事金融业的企业从111个增加到5402个;从事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企业从461个增加到6652个;从事建筑业的企业从7541个增加到13万个;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企业从3463个增加到5.6万个;从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企业从8514个增加到20.7万个;从事房地产业的企业从4451个增加到4.9万个。这些行业私营企业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它行业私营企业及全部企业的增长速度,私营企业在上述领域中所占份额日益增加。

  (四)外向型经济稳扎稳打、平稳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外贸出口、引进外资总额在全国名列前茅,大量外来资本、人才、技术的引进,使江苏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2017年全省共有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6万个,是1996年的3.6倍,其中与港澳台商合资经营企业和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合计1.5万个,占全部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96.1%。外商投资企业2.2万个,是1996年的5.5倍,其中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合计2.1万个,占全部外商投资企业的95.6%。

  (五)苏南继续做大做强,苏北增速明显加快

  从企业单位数看:由1996年的苏南、苏中、苏北次第分布,发展到目前的苏南、苏北、苏中分布。苏南地区以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仍然保持着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企业数量、私营企业数量一直都超过苏中、苏北之和;苏北单位增长很快,地区差距有缩小之势,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从企业总量占比看:苏南从1996年的60.3%小幅提高到2017年的60.6%,苏中从20.6%降低到15.4%,苏北从19.2%提高到24.0%。随着“十三五”以来我省提出并实施的“1+3”功能区战略,将重塑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版块,使苏南苏中进一步融合起来,形成更为强大的经济增长核,更好辐射、带动和支撑包括苏北腹地在内的其他区域发展。

  从规模企业占比看:苏南占绝对优势,2017年江苏资产总计1000万元以上企业共有22.3万个,苏南13.6万个占61.0%;全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企业共有21.3万个,苏南11.5万个占54.0%;期末从业人员500人以上企业共有0.79万个,苏南0.41万个占52.7%,充分反应苏南地区企业做大做强的良好发展趋势。

  从近年来的增长速度看:苏北增长速度加快,2017年,苏北企业数为51.6万个,比2016年增长30.9%,高于全省平均增长率5.8个百分点;苏南130.2万个,增长24.2%,低于全省平均0.9个百分点;苏中33.1万个,增长20.2%,增速低于全省平均4.9个百分点,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经济在上个世纪末整体由温饱到小康的过渡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目前已进入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加速迈进的新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互动取得了明显成效。纵观40年来我省各类法人单位数量规模的扩张和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变迁,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效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跃升。展望未来,我们坚信,随着放管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必将促进市场主体创新力和市场活力的迸发,为江苏经济行稳致远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责编:zp032348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