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统计师 >> 行业知识 >> 行业要闻 >> 文章内容

天津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

来源:天津市统计局  [2018年12月13日]  【

卫生事业成就显著

——天津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天津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性不断提高,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升,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百姓切实享受到卫生事业的发展成果,全市健康水平达到世界发达国家中等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指出要使全体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并且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天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启动健康天津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市卫生事业发展开启新篇章。

  一、卫生资源不断优化

  (一)卫生计生机构总数超过五千家,政府独办医疗服务的格局逐渐改变

  改革开放初期,天津市卫生资源紧张,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1978年,全市各类医疗机构3065家,病床1.90万张,每千人拥有病床2.40张,群众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从八十年代初期天津市以家庭病床为标志,探索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1982年大力推广家庭病床模式,当年开设家庭病床9466张次,对缓解住院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5年,为方便群众就医,出台了《个体开业医务人员及联合诊所管理暂行办法》,允许私人开业或组建联合诊所,以联合办医、社会办医为标志,打破了卫生部门独揽医疗服务格局,极大地缓解了群众就医“三难”问题。

  2003年在全国率先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提出了天津卫生发展阶段性纲领和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在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下,天津市不断进行卫生资源调整,构建了以三个医学中心、五个区域性医疗中心和一批重点专科医院为龙头的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相继新建、改扩建人民医院、眼科医院、医大总医院、泰达心血管病医院等数十所大型医疗卫生机构和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病床标准配置和群众就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后,天津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新建第二儿童医院、医大空港医院,改扩建天津医院、环湖医院、胸科医院、中医一附院,推进天津双湖康复专科医院和天津权健肿瘤医院建设,中医二附院迁入新址等等。与此同时,继续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一是积极推动卫生与健康工作,出台《关于推进健康天津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天津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启动“三区两院”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二是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率先在四个直辖市破除了实行60多年的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旧机制,严格落实采购“两票制”,取消耗材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三是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四是强化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实施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增加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试点推进涉农区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工作;五是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定《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实施方案》及《天津智能医疗与健康专项行动计划》。全面推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功能规范建设和智慧医疗建设;六是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实施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加强药品采购全过程综合监管。七是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医,研究制定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实施意见,并从规划与准入管理、执业运营环境营造、执业行为监督与管理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截至2017年底,全市各类卫生机构5538家,其中社会办医2246家,占40.6%;全市拥有病床6.82万张,其中,社会办医病床数为0.89万张,占13.0%;全市每千人拥有病床4.37张(分母为两年常住人口的平均数)。

  (二)卫生技术人员总数超过十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为提高医疗水平,天津市着力加强各学科专业技术人员培养。1978年,全市卫生技术人员仅有4.07万人,其中医生为1.58万人,护理人员为1.26万人;2017年全市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0.09万人,其中,执业及助理医生4.11万人,注册护士3.82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加6.02、2.53和2.56万人。

  此外,通过全面实施131人才工程,天津市加大了人才的选拔、培养、考核和资助力度,建立起以院士后备人才、学科带头人等为主体的多层次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和后备力量储备,聘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医学专家,引进一些具有国内外领先技术水平的高级人才和享誉国内外卫生界的知名专家,引领全市医学科技向更高水平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后,天津市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形成了血液病、临床肿瘤、器官移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骨科、眼科、口腔、肾病等优势学科。制定《天津市“十三五”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三三五人才工程”的贯彻落实。基本建立起卫生计生高层人才梯队建设体系,制定了《天津名医遴选计划实施意见》和《天津市卫生计生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实施意见》,将卫生计生行业人才选拔培养工程纳入市级重点人才支持项目。建立健全覆盖全行业的专家人才联系制度,全面推行高层次人才年薪制管理。大力支持基层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发展,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高中级岗位结构比例,全面拓宽基层卫生计生人才发展空间。深入开展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将培训范围覆盖至全行业。

  二、医疗服务运营能力显著提升

  (一)总诊疗人次大幅增加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卫生资源紧张,医疗服务运营能力不能很好地满足百姓就医需求。1980年,按照当时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口径,全市县及县以上医院诊疗人数为1773万人次;其中门诊诊疗1594万人次,平均每日门诊诊疗4.36万人次。

  到2017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2170.8万人次,其中,医院诊疗7123.7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2199万人次,卫生院诊疗671.4万人次;全市平均每月门诊诊疗人数达1014.2万人次,折合每日平均诊疗33.81万人次,是1980年的7.8倍。

  从2017年的就诊结构来看,市民到医院就诊的比例高达58.5%,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占18.1%,到卫生院就诊仅占5.5%。

  (二)承接病人入院治疗能力大幅增强,病床周转率明显提高

  1980年,按照当时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口径,全市县及县以上医院入院人数为25.1万人次,出院人数为25.0万人次,当年病床周转16.6次,病床使用率为88.5%。

  2017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数为158.11万人,其中,医院是148.47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1.30万人,卫生院是7.43万人;出院人数是158.02万人;全年病床周转25.5次,病床使用率为72.9%,床位紧张情况较改革开放初期大为缓解。

  从2017年入院就医结构来看,市民住入医院的比例高达93.9%,住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病人不足1%,住入卫生院比例为4.7%。

  三、公共卫生建设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日臻完善

  (一)疾病防控能力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进一步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与社区疾病综合防治工作的合作机制。以艾滋病、结核病和乙肝为防治重点,逐步建立了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科学有序的疾病控制体系。全市建立了艾滋病防治机制和监测网络,开展每年对50万重点人群艾滋病监测检测,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提高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率;推动结核病督导化疗进社区,对困难人群结核病病人进行免费治疗;全市2-13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99.94%。全市免疫规划疫苗达到10种,可预防11种传染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全面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3%,每年为超过130万的老年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社区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达到150万人。举办“健康大讲堂”,组织健康巡讲,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加强传染病防控和疫情报告管理,制定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十三五”规划,完成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2017年,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1.68岁,全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60元,高于国家标准10元。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中,天津排名全国第一。

  (二)妇幼健康服务保障能力逐步提高

  妇女儿童的营养保健状况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率先形成妇幼保健三级预防网络并实现了九项疾病筛查、四种疾病救助的控制传染病母婴传播和出生缺陷的工作格局,建立了“早期筛查-及时诊断-适时干预-结局追访”的工作模式。实行免费孕前筛查,筛查率达到90%以上。实施产前专项缺陷性疾病筛查,筛查率达到70%,为全国最好水平。通过实行儿童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性心脏病及先天性耳聋等疾病的救治,有效减少了儿童智障和听力残疾。实施三级预防措施,减少传染病危害、控制出生缺陷取得显著成果,2017年,天津市孕产妇死亡率为5.95/10万,比1978年下降16.05个万分点;婴儿死亡率为3.57‰,比1978年下降9.44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4.25‰,已低于发达国家6‰的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三)卫生应急能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相关预案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监测制度。组建卫生应急处置师资队伍,开展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相继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海河医院、120急救中心、妇儿保健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等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后,天津进一步强化卫生应急队伍专业化建设,启用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立卫生应急处置案例分析评估机制,加强卫生应急信息化建设,夏季达沃斯论坛和第十三届全运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的圆满完成,大幅提升了天津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进一步确保了全市的公共卫生安全。

  四、卫生总费用不断增长

  (一)公费医疗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实行公费医疗制度。公费医疗有优势,也有弊端,其中,最主要的弊病就是低效和浪费。改革开放初期,天津市卫生改革借鉴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做法,以搞活医疗卫生工作、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方便群众就医,提高防病治病质量,增进人民健康为主要目标,从提高服务效率,满足社会需求入手,逐步推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推广家庭病床联合办医、后勤服务等,打破了“大锅饭、不核算、一刀切、独家办”的局面。

  进入九十年代后,天津市对初期探索中群众满意的改革加以发扬;对群众不满意的弊端予以纠正,对卫生改革的难点不回避,不绕过,不断改革,不断探索。

  1993年,制发卫生改革意见,要求医疗单位必须明确改革的基本目标,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增强医疗单位经营机制,开发新的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社会医疗卫生需求。1994年,公费医疗、自费项目收费标准并轨,为医疗市场发展创造了环境。

  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 44号),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所有用人单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全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此后,天津公费医疗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二)卫生总费用不断增长,结构不断调整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医疗卫生改革有自费项目以后,卫生总费用构成即分为三部分,即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现金卫生支出。1996年,全市卫生总费用为39.7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5%,全市人均卫生费用支出为418.85元;卫生总费用构成:政府卫生支出占18.5%,社会卫生支出占54.1%,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27.4%。

  正式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以后的第一年,即1999年,全市卫生总费用为53.27亿元,人均卫生费用支出为555.21元。卫生总费用构成中,政府、社会和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分别为17.2%、42.8%和40.0%。2002年,卫生总费用构成中,个人现金卫生支出达到峰值,占47.0%,2003年以后,卫生总费用结构逐步调整,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例不断提高,个人支出占比逐年回落。2016年,全市卫生总费用达到827.02亿元,是1996年的20.8倍,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为4.6%,全市人均卫生费用支出达到5294.21元,是1996年的12.6倍;政府、社会和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分别为25.6%、43.7%和30.7%。

  五、卫生事业发展开启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卫生事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新的篇章,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赋予了卫生事业许多新的内涵,使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三地卫生战略合作有效推进,一是签署并落实《京津冀卫生计生事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在区域医疗、公共卫生、综合监督、妇幼保健、基层卫生等11个方面加强合作;二是签订《京津冀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7年)》,启动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并加强采购全过程综合监管,京津冀134家机构对27项临床检验项目、17项医学影像检查项目实施互认和共享,启动京津冀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和京津冀医师区域注册试点工作;三是加强卫生管理人才与专科人才的培养,服务深化医改和“一带一路”战略;四是发挥武清、宝坻、静海、宁河及滨海新区等重点承接区和承接平台作用,积极疏解北京医疗卫生功能;五是成功主办2015年京津冀卫生应急综合演练。此外,天津还积极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分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项目和团泊国际糖尿病医院项目建设,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不断深入。

  (二)中医药事业得到传承与弘扬

  中医药是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是文明的杰出代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放在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度,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天津市中医药事业迎来发展的春天。2017年,全市拥有中医医院51家,中西医结合医院3家;病床总数9296张。改革开放初期的1983年,天津县及县以上的中医医院仅有5家,病床总数只有525张。卫生技术人员,1978年全市中医医生只有2600人;2017年全市执业及助理医师达到5075人,增长了95.2%。

  中医药健康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制定《天津市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天津市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有序推进中医药科技支撑平台和项目建设,以及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积极申报科技部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着力培育新兴业态,申报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建设;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依托我市国家中医药和中医护理培训基地优势,举办全国专业人才培训班,提高了我市中医药影响力;加强国医大师工作室建设,建设全国和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

  中医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同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完善差别化中医医院改革政策。出台《天津市中医药综合治疗服务管理指南(试行)》,制定印发《天津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开展创建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出台《2017年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工作方案》,持续提升“国医堂”服务能力,中医“国医堂”建设基本覆盖全市基层医疗机构,100%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迫切需求。

责编:zp032348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