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统计师 >> 行业知识 >> 行业要闻 >> 文章内容

改革开放四十年贵州人口发展综述

来源:贵州省统计局  [2018年11月22日]  【

改革开放兴黔路人口变迁助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贵州人口发展综述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贵州坚定不移地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道路,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使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四十年来,在人口数量、质量及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口集聚效应显著提升、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社会化治理水平逐步提高,全省人口发展态势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形成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贵州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9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增速基本保持一致,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传统的高出生、高自然增长;第二阶段,1991年-2000年,总人口增速放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全省人口流动开始加速,外出人口特别是外出省外人口数量巨大;第三阶段,2001年-2010年,这一阶段贵州省人口再生产类型完成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即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三低”态势,常住人口呈负增长,人口迁移流动更加频繁活跃,影响巨大;第四阶段,2011年-至今,贵州省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及高质量发展需求,人口发展进入平稳时期,在这个阶段,社会治理、产业升级带动城市人口分布再优化。

  一、人口总量稳步增长,出生率保持较高水平的八十年代。

  1、常住人口总量稳步增长,人口区域分布特点显现

  1978年至1990年,全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之此时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人口流动性较低,外出和外来人员较少,使得这一阶段的人口总量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基本保持一致。1978年常住人口为2686.40万人,1990年为3267.53万人,十二年间共增加人口581.15万人,年平均增加48.43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65%,人口密度也从152人/平方公里增加到185人/平方公里。期间人口总量增加最多的为毕节118.69万人,人口年均增速最高的为六盘水2.06%,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分别为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和毕节,其中贵阳为人口密度增加最多的地区,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初步显现出人口区域发展的态势。同时,这一阶段,早期的城镇化发展也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有了明显提升,从1978年至1990年,全省城镇人口从323.97万人增加到1083.67万人,年均增加63.31万人。

  表11978、1990年全省分地区年末常住人口及人口密度

  单位:万人、人/平方公里


年末总人口

人口密度

地区

1978

1990

1978

1990

全省

2686.40

3267.53

152

185

贵阳

234.17

285.15

291

355

六盘水

194.09

247.82

196

248

遵义

528.88

623.57

172

203

安顺

290.36

346.56

195

233

铜仁

276.99

329.32

153

181

黔西南

203.11

255.73

120

149

毕节

485.38

604.07

181

225

黔东南

304.68

368.03

100

121

黔南

277.80

331.08

106

126

  2、人口出生率回旋性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增加

  自从1975年贵州省委做出《关于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以后,贵州以行政手段开始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省人口发展从盲目生育逐渐进入一个有计划时期,人口高速增长的势头受到遏制,人口出生率在1978年下降到30‰以下为28.62‰,1978年至1990年全省人口出生率呈现逐步下降稳定的趋势,1990年为23.09‰,但仍处于一个较高生育水平,十二年间出生率均值为23.35‰。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至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这八年间,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从1554.99万人,增加到2031.24万人,年均增加59.53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从54.46%提升至62.71%,上升8.25个百分点。这一阶段劳动适龄人口的增加为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同时较高的出生率也为下一阶段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人力储备。

  图1全省1978年-1990年“三率”变化情况

贵州改革开放四十年人口发展综述1863.png
单位:‰

  3、受教育人口增加,人口文化素质逐步提高

  在这段时间里,全省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积极加强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水平,使得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受教育程度人口有了明显的增加。1982年到1990年,6岁及以上受教育人口从1244.32万人增加到1839.08万人,增加了594.76万人,年均增加74.35万人。从受教育程度情况看,各个文化程度人口均有增加,其中绝对值增加最多的为小学388.10万人,增长幅度最大的为大学专科及以上增长125.97%。从普查数据看,1982年15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为853.68万人,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50.57%,1990年15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为800.86万人,占15岁及以上人口36.73%,八年文盲半文盲人口减少52.82万人,占比降低13.84个百分点。受教育人口总量的增加一方面反映出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同时也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劲的人才支持。

  图2全省1982年、1990年6岁及以上人口文化程度情况

  单位:万人

贵州改革开放四十年人口发展综述2307.png

  二、人口迁移流动日益活跃,人口发展进入低生育水平的九十年代。

  1、人口迁移流动十分活跃,外出人口特别是外出省外人口数量巨大。

  人口迁移流动频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之一,也是市场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1990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贵州人口的迁移流动活动日益活跃,其中又以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外出谋生为主流。他们不仅在省内大量流动,外出省外务工经商的数量与日俱增,劳务输出成为许多农村地区迅速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贵州省逐渐成为人口净流出省份。从普查资料看,从1995年至2000年,全省全部常住人口中未发生迁移流动的仅占28.95%,发生迁移流动的占71.05%。省内省外迁入人口总量为2504万人,平均每年约有500万人发生不同地域的迁入活动。其中由省外流入并成为常住人口的共有423万人,平均每年85万人次;贵州流向省外的情况,以劳动部门掌握的劳务输出数据看,1995年-1999年全省有统计的劳务输出人数就达540万人。迁移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不仅对常住人口结构、生育资源数量、人口就业、家庭婚姻登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城镇化、交通住房、城市管理影响巨大。

  2、育龄妇女生育率显著下降,生育模式发生变化

  一般生育率是反映育龄妇女总生育水平的重要指标,2000年贵州育龄妇女一般生育率为71.31‰,比1990年的97.32‰下降了26.01个千分点,即20世纪90年代10年间,贵州每一千名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孩子数已减少了26个,下降幅度明显。2000年城市育龄妇女一般生育率为43.47‰,镇为59.37‰,农村为78.77‰,分别比1990年同类指标下降了36.49,9.70和24.0个千分点。反映出不论城镇与乡村,育龄妇女生育率都有明显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城市,其次是乡村。在城镇和乡村生育率普遍都下降的情况下,城乡生育率差距在扩大,城市的人口控制比乡村要好得多,城市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贵州育龄妇女生育模式已发生了明显变化,由自然生育模式逐步转化成控制型生育模式。世纪之交的贵州人口出现较低速增长的现象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方面育龄妇女生育率在下降,另一方面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也在下降,2000年比1990年减少4.20万人,其中处于20-24岁峰值生育年龄组的妇女大幅减少了45.89万人,于是出生人数自然减少,出生率必然下降,人口自然增长趋势也必然减弱。

  3、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但与全国的差距在逐步扩大。

  长期以来,贵州人口城镇化水平较低,20世纪90年代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根据近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全省城镇人口由1982年的540.21万人增加到1990年的623.17万人(老标准第二口径),城镇人口年增长率为1.8%,2000年城镇人口增加到841.30万人,20世纪90年代城镇人口增长率提高到3.0%,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是总人口的3.6倍。由于20世纪80年代贵州城镇化水平太低,虽然在90年代有快速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却越拉越大。贵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82年为18.92%,仅低于全国1.66个百分点,1990年贵州同类指标上升为19.24%(老口径第二标准),与全国的差距扩大为6.96个百分点,2000年上升为23.87%,但与全国的差距却进一步扩大到12.2个百分点。贵州人口城镇化水平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常住人口呈负增长,人口区域发展态势已经形成的新世纪。

  1、常住人口总量呈负增长,家庭户规模变小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贵州常住人口3474.86万人,其中男性1790.55万人,占51.53%,女性1684.31万人,占48.47%,性别比为106.31。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减少49.64万人,减少1.41%,年均递减0.14%。人口总量呈现负增长的变化特点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对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的空间配置作用。外出省外人口增加是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普查显示:贵州户籍人口中外出省外人口规模达718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20.70%,占普查登记户籍人口的17.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外出省外人口增加47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7.8万人,导致全省境内常住人口大幅减少。普查资料显示,虽然十年来全省常住人口总量呈减少态势,但家庭户总量仍然增加,已达1055万户,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24万户增加131万户,增长14.18%。遵义、毕节和贵阳家庭户总量居前三位,分别为194万户、185万户、137万户。十年来,全省家庭户平均规模日趋缩小,2010年为每户3.18人,比2000年减少了0.56人。

  2、人口净流出规模巨大,全省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

  到20世纪,贵州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人口输出省份,净流出人口占全省户籍人口的17%左右,其中又以农村劳动力流出为主导,且区域差异特征突出。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省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超过1000万人,达1181万人,占当年常住半年以上人口的34%,其中流出省外人口718万,外省流入人口76.3万人,省内流动人口386.7万人。以净输出地区平均值为界限,净流出人口区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超出均值的包括毕节、遵义、铜仁和黔东南,他们的净流出人口占全省80%左右;第二层为净流出人口在29-75万人,有黔南、黔西南、安顺和六盘水;贵阳市处于最后一个层次,是全省唯一一个净流入地区,净流入58.7万人。

  全省人口地域结构表现为明显的不均衡性。贵阳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5%,而人口数却占全省总人口的12.45%,黔东南人口占全省总人口10.02%,而所辖面积是贵阳的近4倍。人口的聚集通常是出于生存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不同地域间的这种差距主要是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2010年人口普查黔东南人口经济密度最高为111人/万元,贵阳市最低为39人/万元。人口经济密度的这种差异一方面说明贵州各个地区的人口经济负担不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即使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某些区域经济的人口负担仍会很重。

  3、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年龄结构指标符合老年型标准

  按照国际通用判断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贵州人口刚刚迈进成年型门槛,年龄结构尚属成年型早期;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贵州人口年龄结构为成年型末期;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贵州人口年龄结构的各项指标都在老年型标准之内。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全省3474.86万常住人口中,0-14岁少儿人口为877.82万人,占25.26%;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2294.41万人,占66.0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02.62万人,占8.71%;老少比为34.49%,年龄中位数为32.67岁。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少儿人口数量减少185.56万人、比重下降4.91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加43.31万人、比重上升2.1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增加92.32万人、比重上升2.74个百分点;老少比提高14.70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提高5.49岁。根据老年型人口的判定标准,全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各项指标都已经进入老年型。

  表2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指标


少儿系数(%)

老年系数(%)

老少比(%)

年龄中位数(岁)

年龄结构类型(国际标准)

年轻型

40以上

4以下

15以下

20以下

成年型

30-40

4-7

15-30

20-30

老年型

30以下

7以上

30以上

30以上

1982年

40.88

4.66

11.41

18.76

1990年

32.68

4.61

14.11

21.99

2000年

30.17

5.97

19.79

27.18

2010年

25.26

8.71

34.49

32.67

  四、人口结构持续优化,人口进入平稳协调发展的新时代。

  1、人口呈现低速稳定增长态势,人口性别结构继续优化

  2011年以来,全省人口保持低速平稳增长,常住人口总量从2011年的3469万人,增到2017年的3580万人,年均增加18.5万人。人口规模居于全国第十九位。从人口自然变动情况看,2011年以来,全省年均出生人口46.66万人,出生率保持在13‰左右。年均死亡24.69万人,死亡率保持在7‰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在6‰左右小幅波动。全省人口性别结构的特点是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2017年全省总人口中,男性人口1845.92万人,比上年增加12.47万人,女性人口1743.08万人,增加12.53万人,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由106.50下降到106.45,下降了0.05。总人口性别比继续优化,性别结构更趋协调。

  图3 全省分年度常住总人口

贵州改革开放四十年人口发展综述5936.png

  2、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高学历人口快速增长

  2011年以来,全省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7年,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28年,比2011年增加0.65年。标志着15岁及以上人口基本上完成了9年义务教育,达到了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整体受教育水平继续稳步提高。

  2017年,全省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男性为8.52年,比2011年增加0.43年;女性为7.86年,比2011年增加1.17年。男女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逐年缩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2017年,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高中(含中职)人口比重达到11.21%,比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含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人口比重达到9.72%,比2012年提高了2.46个百分点。这些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加快推动全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宝贵资源和优势,是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重要支撑力量。

  图4全省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贵州改革开放四十年人口发展综述6391.png

  3、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均预期寿命逐步提高

  新型城镇化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推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1年以来,全省不断深化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加强城镇改造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城乡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提高,城镇聚集人口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17年底,全省地级单位9个,其中市6个,民族自治州3个,市辖区15个,县级市8个,11个民族自治县。城镇常住人口1647.52万人,比2011年增加434.76万人,年均增加72.4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6.02%,比2011年提高11.0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84个百分点。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仅是评价一个地区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2017年,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78岁,比2011年提高2.42岁,年均增加0.40岁。

  图5贵州省城镇化发展趋势

贵州改革开放四十年人口发展综述6816.png

  综上所述,贵州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主线,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准确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和趋势,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完善服务保障政策,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人口合理分布,确保人口发展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贵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数据来源: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贵州六十年(1949-2009)》、《贵州省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机器汇总)》、《贵州省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电子计算机汇总)》、《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贵州分册)》、《贵州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贵州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相关年份《贵州省统计年鉴》、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责编:zp032348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