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统计师 >> 行业知识 >> 统计分析 >> 文章内容

改革开放40年阳泉人口总量不断增长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来源:阳泉市统计局  [2018年12月27日]  【

改革开放40年阳泉人口总量不断增长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阳泉的人口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人口总量不断扩大,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控制,人口素质明显提升,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的良好态势。

  一、人口再生产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人口转变就是指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原始型经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的40年,是阳泉市人口转变进程中的关键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为了缓解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社会压力,我国开始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低、高”的模式向“低、低、低”模式的转变。

  1978年,全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3.71‰、7.09‰和6.62‰,1982分别为18.87‰、7.13‰和11.74‰;从1982年以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落实,阳泉市人口逐渐呈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0.4‰、6.19‰和4.21‰。到2010年,下降到9.7‰、5.84‰和3.85‰。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后,为了优化人口结构,保持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国家对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先后出台“单独二孩政策”和“全面二孩”政策,阳泉市的出生人口有所回升。201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9.2‰、5.18‰和4.02‰。到2017年末,人口出生率回升到9.46‰。

  二、人口规模从快速膨胀向低速稳定增长转变

  2017年末阳泉市常住人口140.88万人,与1978年的96.9万人相比,增加43.98万人,增长45.4%;平均每年增加1.13万人,增长9.64‰。

  1978-1988年,总人口共增加13.74万人,增长14.18%;平均每年增加1.37万人,增长13.35‰。1988-1998年,总人口共增加11.96万人,增长10.81%;平均每年增加1.2万人,增长10.32‰。1998-2008年,总人口共增加9.36万人,增长7.63%;平均每年增加0.93万人,增长7.38‰。2008-2017年,总人口共增加8.92万人,增长6.76%;平均每年增加0.99万人,增长7.3‰。对比改革开放后的四个时期,全市人口不仅增长速度大幅下降,而且每年的净增人口也在减少,人口快速膨胀的势头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三、人口性别比处于平衡区域

  阳泉境内重工业特别是采掘业比重较大,从业人员中男性较多,如1990年全市采掘业男女从业人员之比高达659:100,2000年时全市采掘业男女从业人员之比为578:100,故全市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一直偏高。1978年,全市总人口性别比为119.85;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人口结构不断优化,总人口性别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到2010年,总人口性别比为107.92。同时,出生人口性别比也低于全国(118.06)、全省(110.28)的平均水平。2010年,全市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4.77,比2000年的114.80下降10.03。到2017年末,全市总人口性别比为106.46,比2010年又下降了1.46。目前全市人口性别结构已经接近基本平衡状态,比例失调的局面基本得到控制,对全市人口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人口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随着阳泉市公共卫生事业不断加强,人口健康素质显著提高,新生儿死亡率大幅下降,婴儿和孕产妇的健康状况明显上升,各种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全民健身运动逐步开展,使全市人均预期寿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66岁增加到九十年代初的69岁,比五十年代和建国初期分别延长了13岁和33岁。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1.17岁,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达到了74.45岁,比2000年又提高了3.28岁。分性别看,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2010年全市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6.50岁,比男性的72.74岁高3.76岁。与2000年相比,女性、男性平均预期寿命分别提高3.52岁、3.12岁。

  五、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改变,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

  国际上通常把人口年龄结构分为年轻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和老年型人口三种。年轻型人口是指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40%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4%以下;成年型人口是指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30%—40%,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4%-7%;老年型人口是指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30%以下,而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7%以上。

  从几次普查年份的数据看, 1982年时,阳泉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人口范畴;1990年、2000年的数据表明阳泉人口年龄结构已经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化,但尚未进入老龄化。到2010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到15.67%,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为8.03%,表明阳泉市已步入老年型社会。到2015年,全市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到14.1%,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为10.06%,老龄化程度又有所提高(见表1)。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抚养比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2010年,全市老年抚养比为10.53%,比2000年上升1.75个百分点,比1982年上升8.86个百分点。少儿抚养比由1982年的48.2%下降到2010年的20.53%,下降27.67个百分点。可见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少儿人口抚养比不断下降,老年抚养比持续增高,老年抚养负担不断加重,这将造成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社保压力持续增大。

  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大幅增加

  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直接带动全市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历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受教育人口的比重呈直线上升趋势,由1982年的69.35%上升到2010年的91.44%,28年提高了22.09个百分点;文盲人口的比重则直线下降,由1982年的17.95%下降到2010年的2.39%,下降了15.56个百分点;每10万人拥有的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由1982年的351人增加到2010年的8173人,增加了22倍。2010年,全市6岁以上受教育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17年,比1982年提高6.4年。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推动了全市文明程度的进程,从而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详见表2)。

  七、人口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人口由农村到城市,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在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城镇经济快速增长的双重作用下,阳泉市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城乡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化水平较快提升。1978年,全市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44.96%;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01%;2015年达到65.86%。到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56%,高于全国58.52 %和全省57.34 %的城镇化水平,在山西省11个市中,排名第二。城镇化水平比1978年提高22.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58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阳泉市在保持人口再生产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人口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人口数量、结构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贾亚军)

责编:zp032348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