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统计师 >> 行业知识 >> 统计分析 >> 文章内容

四大因素推动-四川常住人口持续7年增加人口流动新趋势显现

来源:四川省统计局  [2018年4月25日]  【

四大因素推动-四川常住人口持续7年增加 人口流动新趋势显现

  近年来,四川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工作,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不断优化经济环境,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稳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等各种改革措施,合力推动了四川常住人口一改过去十年持续减少的趋势,自2011年平稳回升,连续7年实现增长。

  一、四川常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

  自2011年起,四川常住人口总量开始逐年递增,保持较大增长幅度。2017年四川常住人口8302万人,比2010年8041.8万人累计增加260.2万人,创2000年来四川常住人口总量的新高。其中2011年—2017年各年增加8.2、26.2、30.8、33.2、63.8、58和4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7.2万人,常住人口规模实现连续7年增加,尤其是2015年、2016年、2017年增加较多。而此前的十年,四川常住人口总量呈下降趋势。2000年常住人口8234.8万人,2010年是四川常住人口数量的一个拐点,常住人口总量减少到8041.8万人,十年累计减少193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9.3万人。

  二、四川常住人口变化的因素分析

  (一)四川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在2011年以后持续增加。从历年人口数据可见,2010年是四川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的转折点。由于死亡率比较稳定,从2000年—2017年,基本保持在7‰左右,2000年-2010年期间,四川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虽然有小幅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全省人口出生率由2000年12.1‰减少到2010年的8.93‰,自然增长率由5.1‰减少到2.31‰,降到低点。之后2011年-2017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双双实现逐年递增,人口出生率由2011年的9.79‰增长至2017年的11.26‰,自然增长率由2011年的2.98‰增长至2017年的4.23‰,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达到一个新的相对较高水平。尤其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效果明显,2010年—2015年,四川总出生人口478.5万人,年均出生人口79.8万人。2015年底国家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2016年、2017年共出生180.1万人,年均出生人口达90万人,比常年多出生10万以上。

  (二)四川经济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吸引各类人才来川就业创业。

  一是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十二五”期间,四川坚定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动力结构实现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活力强劲。2010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17185.5亿元,排全国第8位;2011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过2万亿元,2015年突破3万亿元,晋升全国第6位;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36980.2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6位。四川经济的快速崛起,吸引各类人才来川就业创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显示,2012年—2016年底,四川累计吸引7.58万名海外人才来川,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围绕培养造就支撑“四川制造”和“四川创造”的高素质产业大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一系列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举措。2012年—2017年,四川高技能人才资源从69.5万人增加至114.4万人,年均增长约9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资源从245.6万人增加至312.3万人,年均增长约13.3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从138.7万人增加至165.3万人,年均增长约5.3万人。

  二是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就业。四川在抢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尤其是近年来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孕育出许多新业态、新产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得以较快发展。2017年全省新增登记各类市场主体67.5万户,累计突破494万户。

  三是主动推进多层次多区域合作,融入泛珠三角、对接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助推就近就业。为在更大范围分享发展机遇,在绿色生态发展战略框架下,四川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有重点、有目标地培育发展了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油气化工、饮料食品为代表的优势特色产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加快就近转移。“十二五”四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57.3万人,2016年、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分别为104.1万人、106.9万人。

  (三)四川大力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就业、稳步推进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吸引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脱贫致富。

  一是创业富民政策扶持吸引返乡创业就业。为了进一步激发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热情,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四川积极引导川籍农民企业家、外出农民工抱团回归、返乡创业就业。各级各地也纷纷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回家工程”,鼓励在外川商返乡兴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回乡投入创业浪潮,推动四川“归雁经济”兴起。从四川省就业服务管理局数据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已扶持51.9万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总产值719.6亿元。仅2017年,四川新增返乡创业农民工5.2万人,新增创办企业1.7万个,实现产值115.8亿元。过去长期作为人口输出大省的四川,在近几年,跨省流动规模逐渐减少,农民工向省内回流趋势明显。省外转移输出人口从2010年1226.6万人,到达历史最高,随后开始呈下降趋势,从2011年1205.2万人,下降到2017年的1174.6万人。

  二是扶贫帮困就业先行,引领脱贫致富。四川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精准施策、对标补短,先后制定并实施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的产业脱贫规划,出台就业扶贫9项措施,加大农村道路硬化、卫生、文化、网络通信、电商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带来了大量新增就业岗位,包括农村公益性岗位。从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数据可见,2015年—2017年,全省累计帮助85.2万名贫困劳动力(包括因贫外出务工的返乡农民工)实现转移就业,其中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特困劳动力8.3万人,完善利益联结,带动脱贫增收。

  三是西部地区用工成本逐年提高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由于东西部地区就业人员工资收入差距缩小,且在当地就业既方便照顾家庭,也可节约一部分通信、交通、食宿等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近就业。从数据上看,省内外务工收入差距缩小。据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省内务工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3578元,同比增长9.9%;省外务工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3801元,同比增长6.5%,省内务工收入增速高于省外务工,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同时,四川农民收入快速提高。2017年四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27元,增速9.1%,比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高0.7个百分点,在实现8年连续递增的同时,也连续8年快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8.1%的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的增速。

  (四)四川得天独厚的宜居宜游环境和开放共享的包容性,吸引省外人口入川定居。“十二五”以来,四川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和推动。2010年—2017年,四川接待入境游客从2010年的105万人次到2017年336.17万人次,年均增速18.1%,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接待国内游客从2010年的2.7亿人次上升到2017年的6.69亿人次,年均增速13.8%,开启了四川旅游发展史上的黄金期,造就了中国旅游发展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四川力量”。近几年,四川积极抓住“五大发展理念”带来的一系列新机遇,出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实现由“以环境换增长”向“以环境促增长”的转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2016年,四川省委发出《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绘就了建设美丽四川新蓝图。良好的宜居宜游环境和开放共享的包容性,尤其是省府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居住环境、适宜的气候、医疗卫生水平、川菜美食吸引了大量周边省份如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外人口入川安居。仅2017年,从省外流入成都的常住人口就达46.6万人,流入绵阳常住人口10.7万人,流入内江常住人口9万人,此外广元、遂宁、泸州、德阳等均有超5万人以上的省外流入常住人口。

  对此,四川建议:一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居民,尤其是对返乡农民工、农民企业家、进城务工人员,在义务教育、就业、养老、医疗、卫生计生、生活救助、住房等方面共同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以常住人口为补助对象或分配依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二是统筹协调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完善养老助老保障制度,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老龄产业。

责编:zp032348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