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中学 >>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初中语文 >> 2017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一)

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一)

来源:考试网  [ 2017年07月03日 ]  【

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一)

  1.《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两首诗歌,教学时教师推荐了另外几首《诗经》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A.《诗经•卫风•木瓜》

  B.《诗经•卫风•子衿》

  C.《诗经•卫风•风雨》

  D.《诗经•卫风•硕鼠》

  2.导读《水浒传》后,教师让学生选择书中的一个情节,分组进行表演,下列不属于《水浒传》中情节的是(  )。

  A.林冲风雪山神庙

  B.孔明挥泪斩马谡

  C.吴用智取生辰纲

  D.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3.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按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改变词的词性和基本功能的语言现象。初中课文中出现了很多词类活用现象,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子,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不属于这类用法的是(  )。

  A.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B.一狼洞其中。(《狼》)

  C.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上课时,教师为了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背诵程度,经常会出一些关于名言出处的问答题,“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出自哪部古代经典名作?(  )

  A.《孟子》

  B.《论语》

  C.《墨子》

  D.《庄子》

  5.初中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为此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大家归纳总结“穷”的意义,下列作业中有错误的是(  )。

  A.四时之景不同,而其乐无穷也(到尽头)

  B.复前行,欲穷其林(困厄、处境艰难)

  C.振困穷,补不足(生活困难)

  D.不忍穷竟其事(穷究,追究到底)

  6.学习完论语》之后,教师提出“结合你身边一些人的实际情况,说明你是否同意‘三人行,必有我师’这种说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对这一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在阅读教学中加入表达环节,激发学生思考

  B.这个问题的设置体现了将古代经典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理念

  C.开放型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兴趣,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

  D.兼顾了不同学生的实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7.教学《木兰诗》时,教师提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出现了互文现象,为加深同学们对这一文言现象的认识,举出几个例子,以下哪一项不适合作为互文的例子?(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8.教师在近一段时间的作文批改中,发现有不少同学爱使用成语,可是常常出现成语使用不当的现象。于是安排了一节语文活动课——“啄木鸟啄错题”,以下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必须用自己的双手从事建设,争取美好的理想早日实现,绝不能守株待兔,妄想坐享其成

  B.就在这千钧一发、迫不及待之际,一条人影直扑入火海

  C.多愁多虑多烦多恼,都是庸人自扰

  D.他很有才华,但恃才傲物,同事们都不喜欢他

  9.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教师准备用播放歌曲作为新课的导人方式,以下哪一首歌曲不合适?(  )

  A.《烛光里的妈妈》

  B.《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C.《感恩的心》

  D.《鲁冰花》

  10.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课堂一开始,便是一阵激越的鼓声,伴着鼓声,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安塞腰鼓的背景知识,然后在激越豪迈的阵阵鼓声中,老师带着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对这一教学设计,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

  A.体现了语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有其独特的效应

  B.该教师的课堂导入方式为情境创设

  C.通过在课堂中加入鼓声,能更好地激发师生情感,形成强烈的情感氛围

  D.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水封渠成了,教师不需要再过多讲解

  11.阅读下面综合性学习《我是谁》的教学设计,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活动流程:

  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教学目标清晰明确,能够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设置

  B.通过影视作品的导人,别具一格,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C.通过评分规则,能够给予学生方向性的指导,使整个综合性活动规范、有序

  D.综合性学习重在参与,不存在最佳之说,所以最后打分环节比较多余

  12.阅读《社戏》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

  生;应该是③①②④。

  师:(板书四阶段)联系前面的“序幕”,看戏归来后第二天的事可以叫作——

  生:尾声。

  师:(板书)很好!下面我们接着思考:“我”盼着去看戏,是很顺利地就看到了吗?“我”在去看戏的途中心情是怎样的?请大家继续看屏幕,选出和看戏各个阶段相砖应的选项:(屏幕

  显示:①昏昏欲睡②去心似箭③一波三折④顺手牵豆)

  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学习过的课文导入新课,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又能够自然地引入新课

  B.学习的内容学生都已经知道了,这个提问没有什么意义

  C.提问设置非常新颖,引导学生说出“看”社戏,通过“看”串起课文情节线索

  D.教师没有直接划分课文层次,而是给出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排列,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体现了课堂的自主性学习

  13.阅读《探索月球奥秘》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上课前播放苏轼作词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大家知道刚才所放歌曲的词作者是谁吗?

  生:苏轼。

  师:对,是宋代的大文豪苏轼。

  师:苏轼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疑问:明月几时有?这是人类千百年来共同的疑问:月球到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大家都来说一说你探索的结果吧!(学生回答)

  师:大家的答案很多,下面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掌握的证据。

  生:我找到了分裂说。这种学说认为月球是从地球的赤道附近分裂出去的,太平洋是伤

  疤,月球肯定比地球小,是地球的孩子。

  生:碰撞说。即一个小天体和原始的地球碰撞,致使地球飞出物与那个小天体结合形成了

  月球。

  师:这些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也都有它的可能性。目前,国际上普遍公认地球的年龄是46亿岁,月球的年龄是45亿岁。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科学家发布他们新的研究结果。这就说明人类目前还不能精确测出各星球的年龄。所以,宇宙的奥秘无穷,月亮的身世至今不明,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去探索。看东坡居士多了不起啊,他的诗词让人类共享千古,他的疑问我们还得继续探讨下去。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名句“月有阴睛圆缺”。请问: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呢?

  生: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它要靠太阳光反射。

  生:月球模样的变化,是因为月球绕地球转动,太阳照它的光和我们看月亮的视线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总是改变。

  师:那我们每天看到的不同的月亮,叫什么呢?

  生:月相。

  生:月食。

  师:月食?每天看到的就是月亮的相貌啊,不是它被吃掉了的样子。应该叫什么?’

  生:月相。

  师:这回对了。

  师:每天月相不同很正常,但有时明明是皓月当空,满月如镜,也出现了残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发生了月食。

  师:是月食。请大家看一看月食全程动画示意图。在自然界中这个过程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但借助动画几十秒钟我们就看完了。古人不明白月食的原理,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是吧?

  生:我收集到了哥伦布借月食降敌的故事。哥伦布航海到了非洲,与当地的土著人发生冲突,被关进地牢。哥伦布知道当天晚上要发生月食,就对他们喊,再不把我们放出去,就不给你们月光。不一会儿真发生了月食,土著人害怕了,就把他们给放了,还把他们敬为神灵。

  师:看来懂科学知识在关键时刻能救命啊!那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月食的原理呢?

  生:就是月亮躲到了地球的影子里。

  生: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月亮就得不到光照了。

  师:月亮如此神秘,大诗人都想乘风而去,你知道都有谁实现了去月球的梦想了吗?先说古代的。

  生:嫦娥。

  师:嫦娥奔月,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则神话?

  生:后羿射日之后和他的妻子就成了凡人,西王母给了他们一种不死药,吃了就能成仙,嫦娥一个人偷吃了,飞到月亮里,孤零零的一个人很寂寞。

  生:不对,是有坏人要抢,嫦娥被迫吃下不死药。

  师:苏轼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谁能说一说“婵娟”是什么意思?

  生:月亮。

  师:它的本意是什么呢?这是一个人的名字,我们刚刚说完她的故事。

  生:嫦娥?

  师:是的,婵娟就是嫦娥的别称。在这里,用它来代替明月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借代。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别号、雅称是借代的?(学生回答)

  师:大家都收集到了多少月亮的美称和雅号?

  生:我找到了40多个。

  师:你能给大家一口气说出来吗?(学生说了十几个)你说得好极了,有一些老师都不知道。对上述教学实录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教学环节设计巧妙,利用苏轼词中的名句带出月球奥秘,兼有艺术性和科学性

  B.在教学中,能够采取情感教学方式,尊重、鼓励学生探索,指导学生总结,给学生充分展示思维和才能的机会

  C.教学环节中关于月食月相的讲解和语文无关,影响了整个课堂的完整性

  D.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4.阅读《珍珠鸟》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同学们,你家养鸟吗?

  生:养。

  师:养的什么鸟呀?

  生:鹦鹉。

  生:黄鹂鸟。

  师:[A]你能简要说说,你家是怎么养鸟的吗?

  生:清晨,我爷爷会提着鸟笼去公园遛鸟,中午,会喂鸟儿专门的饲料。

  师:是呀,养鸟是一种乐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鸟的文章。

  (学生齐读课题:珍珠鸟)

  师: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们来交流读书的情况,课文共有7节,请7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当好小老师听听他们是否读正确、读通顺了。

  师:[B]下面请同学观察插图,看看作者与珍珠鸟的关系怎样?

  生: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我从珍珠鸟站在作者的肩上,而作者脸带微笑地看着珍珠鸟这幅图看出,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节写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课文的第4、5、6节。

  师:请三位同学把4、5、6三节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节写的珍珠鸟与作者的关系是不是一样。

  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生:先是珍珠鸟和作者交朋友,后来讲他们成了好朋友。

  师:好,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他们是怎样交上朋友的。

  (出示:起先……小桌上)

  师:请学生默读这一段,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

  生:起先、随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渐渐地。

  师:请同学读这段话.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刚开始,珍珠鸟与“我”,的关系并不密切,后来它看到“我”不去伤害它,就不怕“我”了。

  师:哪位同学能通过朗读,把珍珠鸟与作者不断接近的关系读出来。

  (出示: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反而友好到啄两下我的手指)

  师:[C]请同学们再默看这一段课文,跟刚才一样,先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生:先是、然后、再、后来。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课文,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珍珠鸟与“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师:谁能把珍珠鸟与作者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一段中珍珠鸟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的发展过程写得非常细腻,非常生动。下面老师跟

  同学们一起来读这一段。

  (教师引读:起先……随后……)

  师: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试着把这一段记下来。

  师:[D]文章5、6节写珍珠鸟与作者成了好朋友,也写得非常传神,下面请同学读读这两

  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呢?‘

  生:我觉得第5小节第一句写出了珍珠鸟和作者的关系很密切。

  师:为什么父母要“再三呼唤”,它才回去?

  生:说明珍珠鸟和我的关系非常好,甚至和父母的感情一样了。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意思来吗?(学生朗读)

  生:我觉得“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和珍珠鸟的关系很

  密切。

  师:你能把你体会到的意思通过朗读表达出采吗?(学生朗读)

  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语文来源于生活,用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把学生和教材的距离拉近,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

  B.插图中也渗透着人文精神素材,教师要努力发现并运用文中的人文素养

  C.通过这个提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了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和作者建立关系的,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领悟、读中欣赏,善于积累”的学习过程

  D.这一教学环节前,教师已经让学生单独读,以及和学生一起读了课文,此处又进入自由诵读环节,浪费了教师讲解的时间

  15.阅读下面“口语交际”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它广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于上网的利弊,你是怎样看待的?相信同学

  们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学生上网就是一个字:“好!”

  生:我觉得学生上网坏处多。

  生:学生上网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生:我觉得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生:我认为学生上网弊大于利。

  师: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大家觉得可以吗?

  生:好!

  师: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A、B两组,A组为正方(赞成上网),B组为反方(反对上网)。我

  请正方代表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作补充。

  生:我赞成同学们上网。上网可以从网上获得大量的信息,可以查到所需资科,可以练习

  打字,可以学到很多课外知识。

  生:可以看到最新的消息,了解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生:可以交好多朋友,跟他们聊天,得到许多乐趣。

  生:可以做游戏、画画、看卡通片、偶像剧、电影……

  生:还可以购物、找工作。

  生:当你烦恼的时候,有人讲故事、讲笑话给你听,逗你开心。

  师:看到A组同学争先恐后地发言,B组同学有点坐不住了。现在我们请B组同学也发表自已的看法。

  生:我认为学生上网不合适。因为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同学们很容易受有害信息的影响。有的同学会沉迷于网上对人体健康有害的信息。

  生:上网容易上瘾,影响学习。

  生:同学们年纪小,单纯幼稚,很容易上当受骗。

  生:上网浪费时间太多,还浪费钱。

  生:电脑的荧光屏有辐射,对身体有害,对视力有害。

  生:上网会带坏人。

  师:同学们都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到底谁是谁非,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下面进行自由辩论。先请A组同学开始。

  师:同学们的辩论非常精彩,语言犀利,针锋相对,探讨问题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反双方的观点都有道理。事物都是有双面性的,因而学生上网有利也有弊。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利大于弊;而对于另外一些人,也许是弊大于利。目前学生上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不能因为个别的同学上网出了问题而全盘否定这一科技成果。我们应在老师、家长的关怀和

  指导下有计划地安排好土网的时间,合理作息,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信息的诱惑,保持自己纯洁健康的心灵不受玷污。我们要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永远保持高洁的形象,做一个新时代名副其实的真“君子”。

  关于以上教学实录,以下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学生在这堂课中处于主导地位

  B.这堂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讲解式教学”中走出来,实现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到“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C.学生围绕主题,辩论语言犀利,针锋相对,有深度有广度

  D.本教学片段的突出特点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23
责编:3540278745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