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考试试题 >> 初中历史试题 >>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来源:焚题库 [2018-07-26] 【

类型:学习教育

题目总量:200万+

软件评价:

下载版本

    问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2)课文摘录: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赋税;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参考答案:

    【参考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段有关唐太宗和魏征之间的历史动画)

    师:大家通过这个动画短片了解到唐太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唐太宗是一位胸怀宽广的君主。 

    生2:唐太宗能够认真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生3:魏征是一位敢于纳谏的正直人物。 

    师:大家说的都很对。通过这个短片我们知道了唐代初期君臣能够协作,那么这种协作会出现什么样的历史局面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探讨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并简介唐太宗生平事迹)

     师: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代皇帝,年号贞观,627-649年在位,他把隋亡过程作为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代明君。 

    (教师板书:1.“贞观之治”概念及表现)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 

    (教师借助教材当中的相关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现) 

    生4: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生产恢复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境比较安宁。史学家称此时为“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十分到位。那么,“贞观之治”能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板书:2.“贞观之治”的原因)

     师:大家认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教师鼓励每组推举的发言人发言,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生5: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该生出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不夺农时”)

    师: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目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生6: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教师讲述关于唐太宗的历史故事,学生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师: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生7: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师: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直言的魏征也是有名的贤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匪浅呢?请举例说明。 

    (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唐太宗以其气度赢得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道理,在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板书:3.治世局面的形成)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两段材料: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成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廿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即材料一经济萧条是由于隋末农民战争的影响;材料二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是由于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推行一系列措施,使国力逐渐强盛)

     师:“贞观之治”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师生共结: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

     师:正是唐太宗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开始富强,你是如何来看待唐太宗的统治的呢? 

    (教师板书:4.试评价唐太宗的统治)

     师:通过学习,唐太宗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说说你们的想法。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师述: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课堂小结 

    师:唐朝建立后,唐太宗鉴于隋朝灭亡的原因,在政治上虚心听取下臣提出的合理化意见,经济上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加上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最终创造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要认识到像唐太宗这样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更要理解我国古代的盛世局面是建立在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上的。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做到分析全面,客观公正。 

    四、课后作业 

    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治乱兴衰,有许多历史典籍均有记载。请同学们阅读《资治通鉴》当中有关司马光对“贞观之治”的历史评价,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内容表达清楚,书写规范。 

    五、教学反思 

    (1)教师在讲授历史课,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将相关的学习、评价方法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来,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教会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正确掌握并给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 

    (2)学生的课后作业除了要起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作用外,还要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与思考能力。作业形式不应局限于试题的演练,应拓展新的课业作业模式,拓宽学生视野。

    查看答案解析 进入焚题库

    相关题库

    题库产品名称 试题数量 优惠价 免费体验 购买
    2021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考试题库 656题 ¥29.00 免费体检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