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考试试题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来源:焚题库 [2021-09-06] 【

类型:学习教育

题目总量:200万+

软件评价:

下载版本

    问答题【2018年真题】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探究练习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二、《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 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单元介绍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还要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预习提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为“亚圣”。查找资料,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借助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一】从“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的角度,写出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问题二】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问题三】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参考答案:问题一、语文课程是富有人文内涵的课程,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一篇议论性说理文言文,其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逻辑严密。文章通过古代名人经历艰难困苦,磨练个人意志,个人才干增长而担当大任,终成大业的事例论证,指出贪图安逸享乐必招致灭亡。文章由小及大而谈国事,进一步论证“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论点。这对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具有重大意义。在进行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时,教师应明确文言文教学的难度,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注意以下几点教学安排。①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恰当的教学导入形式,在激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人生道理。②文言文教学应强调读的作用。教师可安排范读、自读、分组朗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理解文本,体会学习文言文的乐趣,领悟文章深意。③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的教学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师应在带领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对文本所蕴含的人生道理进行阐述,使学生能够快 速形成情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能在生活中正确对待困境,形成于己、于国的忧患意识,不贪图安逸享乐。

     问题二、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章内容;理解孟子思想主张和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②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 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确立依据:
     ①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较为浅显,说理性 强,学生在了解文章阐述的道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文章的说理方法,即论证的方法以及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单元介绍对教学也做出了一定的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课程,要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③本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要有所成就就会有所磨炼,逆境中更应具备勇气和力量的道理。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以及文言常用语法的积累,但学生受生活经验限制,对文中所要表达的道理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未建立完善、正确的价值观,也不能够在情感上完全树立直面困难、在磨炼中进步的意识,因此把“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 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作为讲解的重点。

     问题三、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卧薪尝胆”“悬梁刺股”“胯下之辱”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呢?(明确:成功的道路需要磨炼。)看来大家对这些故事都有所了解,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了解他的思想主张,看看他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磨炼的。
     二、以读触思,感知全文
     1.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探究问题:
     (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评议。展示六位圣贤的相关资料。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学生讨论。
     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①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②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2.学习第二段。
     (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4)教师归纳: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5)教师引导: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5)齐读最后两句,感受文章深刻内涵。
     3.翻译全文。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其他资料翻译全文。
     三、讨论探究,深入研读
     1.文章中为了论证论点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你能沿着作者的思路再列举几例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归纳: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发现了镭;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多国语言……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但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经历了许多磨炼却没有成才,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畅所欲言,师生评议,归纳:经历艰苦磨难只是一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主观努力;经历了磨难又没成才,说明他主观努力不够。
     3.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当代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要不要有忧患意识?我们能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些什么?
     学生热烈讨论、交流,总结: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仍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
     四、布置作业
     1.《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课下同学们搜集一下,下节课与同学交流、讨论。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社会现实写篇500字左右的感悟,题目自拟。
     

    登录查看解析 进入题库练习

    答案解析:


     

    相关题库

    题库产品名称 试题数量 优惠价 免费体验 购买
    2022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考试题库 545题 ¥98.00 免费体检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