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考试试题 >> 初中历史试题 >> 请为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编

请为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编写一篇

来源:来源:焚题库 [2019-01-15] 【

类型:学习教育

题目总量:200万+

软件评价:

下载版本

    问答题请为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编写一篇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大变革的时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的学习,提高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学案导学,以学案为栽体,以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合作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相关的插图、图片、文字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上网查找有关都江堰和商鞅变法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编演历史剧"立木为信"的故事。 

    小结: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言必信、行必果。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让别人相信你,是人生成功的重要一步。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历史上的"立木为信"发生在哪个时期?"立木为信"的故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要"立木为信"?"立木为信"促进了哪项变革的实施,其内容是什么,大家了解吗?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一)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读) 

    (二)自主学习,感知基础知识 

    温馨提示: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依据提纲,自学教材,探索、交流、讨论。 

    1.说出铁农具、牛耕出现和推广的时间、意义。 

    2.记住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结合《都江堰》示意图分析其作用。 

    3.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 

    4.结合《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分析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及作用。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一)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温馨提示:小组内依据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统一认识,然后标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解决。 

    (二)师生合作共

    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1.出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等生产工具的图片,指导学生结合发展历程,分析由此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引导】师生共同回忆,启发学生发表见解,然后板书,体现发展历程,进一步区分不同时期。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石器木棒→青铜器→铁农具、牛耕出现→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推广 

    师生共同得出启示:生产工具不断进步,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结合61页李冰石像和诗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和产生的作用。 

    【引导】 

    (1)观看视频,展示都江堰防洪灌溉的原理,尝试画出都江堰防洪灌溉示意图,启发学生自由发言,争取得出全面的答案。 

    (2)教师补充讲解:它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所以后人说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因此我们要珍惜水资源,增强节水意识。 

    (3)启发学生结合"今天的都江堰图片",分组交流,"假如你是导游,请用简明的语言为参观者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历史与现状"。 

    3.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 

    【引导】

     (1)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2)教师出示下列图片,重点点拨,分析:

      eW5rYs4LoC.png 

    (3)强调"富强"两字,泰国逐渐国富兵强,为统一全国奠定了经济和军事基础;还要强调变法运动的封建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变法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建国家的形成。 

    4.结合39页动脑筋,讨论一下: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从商鞅变法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引导】 

    方法指导: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要从眼前和长远两个角度来看,长远意义影响更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启发学生积极发言,争取得出比较全面的答案,然后教师予以提示补充。答案提示:商鞅变法成功了。虽然商鞅身死,但新法并未被废除。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封建制度的确立,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变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措施符合秦国国情,顺应了民意;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由此得到的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不向旧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的品质。我国现在正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我们应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为国家改革做出贡献。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结合下图《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回答下列问题: 

    iedqDkAYgK.png 

    1.假如你是商鞅,你会用什么样的观点去说服秦孝公和那些守旧的大臣们? 

    2.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那些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造反",结果秦惠文王用最残酷的刑罚把商鞅车裂示众。商鞅的死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感想。 

    【引导】方法指导:回答有什么感想、有什么看法等类型的题目,最重要的是先正确理解题目考查的侧重点,扣紧题目的立意,只要观点正确,内容积极向上,符合题意即可。另外,答案要力求语言简洁通顺,表达清晰。答案提示:(1)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人们必须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思维路线和行动方式,治理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

                   (2)商鞅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强大。新生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任何社会变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且受到阻碍,所以变革是困难重重的。因此,对于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社会变革,我们不仅要充满信心,同时也要做好遭受挫折的准备。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dgrHXYUHdL.png 

    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强调指出:经过变法,各国确立了封建制度,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来源:人教网,有修改)

    查看答案解析 进入焚题库

    相关题库

    题库产品名称 试题数量 原价 优惠价 免费体验 购买
    2021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考试题库 656题 ¥50.00 ¥29.00 免费体检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