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教师招聘考试 >> 学科知识 >> 体育 >> 教师招聘考试体育学科复习资料(7)

教师招聘考试体育学科复习资料(7)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7-07-30  【

  108、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1)调节情绪、陶冶情操;

  (2)消除紧张、恢复体力;

  (3)加强友谊、改善人际关系;

  (4)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109、什么叫卫生?

  是指社会和个人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措施。

  110、作为高中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规范自己的卫生行为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生活卫生:生活作息制度、合理饮食、提高睡眠质量、注意用眼卫生、不吸烟;

  (2)心理卫生:掌握心理卫生知识、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从多方面培

  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注意塑造良好的性格、注意劳逸结合、经常参加体育锻

  炼;

  (3)环境卫生:空气与健康、水与健康;

  (4)体育锻炼卫生:体育锻炼卫生、运动衣着卫生、女子运动卫生。

  111、什么叫能量代谢?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内部进行着复杂的生理活动和连锁性的生物化学变化。提内的物质不断地分解合成,进行着物质代谢。物质代谢产生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112、什么叫无氧代谢?

  剧烈运动时,体内处于暂时缺氧状态,在缺氧状态下体内能源物质的代谢过程,称为无氧代谢。包括非乳酸能(ATP—CP)系统和乳酸能系统

  113、什么叫有氧代谢?

  是在氧充足的条件下,肌糖元或脂肪彻底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H2O,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分解代谢,称为有氧氧化系统。

  114、什么叫超量恢复?

  体育运动消耗体内的能源物质,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体内能源物质可以恢复甚至超过原有水平,这种变化成为超量恢复。

  115、肌肉中主要储藏的能源物质是什么?

  有三磷酸腺苷(ATP)、磷酸 肌酸(CP)、肌糖元、脂肪

  116、如何发展有氧代谢能力?

  有氧代谢能力是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运动(依靠肌糖元、脂肪有氧分解供能)的能力。发展有氧代谢能力关键在于有充足的氧供应,即人体单位时间内吸收、利用氧的最大数植——最大耗氧量。最大耗氧量与单位时间内血液循环携带、运输氧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心肺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大耗氧量。采用较底或中等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较厂的练习,由于机体可以得到充足的氧供应,进行有氧氧化功能,所以,可以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从而提高心肺功能。

  117、如何发展无氧代谢能力?

  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1)肌肉中ATP、CP的含量及分解速度;

  (2)肌糖元的无氧酵解速度及血液对乳酸的缓冲能力;

  (3)神经、肌肉对缺氧和乳酸堆积的耐受能力。

  无氧代谢能力是速度素质的重要基础。体育课发展无氧代谢能力的方法,一般采用间歇性练习和持续性练习。间歇练习主要发展ATP—CP系统的功能能力。一般每次联系在30秒以内,进行1~3分中的积极性休息,再进行适宜练习,可以提高速度素质。持续性联系主要发展乳酸系统的功能能力。一般每次联系在30秒以上,每次休息时间较短,可以提高速度耐力。

  118、什么叫旅行?

  是泛指离开自己学习、工作或居住的地点,到外地长途远行。

  119、旅行的分类

  有组织的旅行团、个人或结伴而行的旅行、去旅行营地。

  120、旅行的特点及要求

  (1)注意季节气候 ;

  (2)了解旅行地点的情况;

  (3)携带的物品;

  (4)讲礼貌、尊老爱幼,谦让,不争吵打架;

  (5)生活起居有序;

  (6)管理好自己的财务,不乱拿、用别人的东西;

  (7)注意安全,准备好药品;

  (8)游泳须知。

  121、少年儿童面临五大健康问题有那些?

  (1)营养不良和肥胖。

  (2)近视。

  (3)龋齿。

  (4)贫血。

  (5)心理卫生问题。

  第六部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介

  1、体育与健康课程与体育教学大纲的区别

  (1)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融入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并突出健康为目标的一门课程。有关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也都是紧紧围绕着增进健康这一主题进行陈述的。

  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则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比较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

  (2)构建了三个层次的目标体系

  课程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

  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课程标准并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给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留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只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可以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

  体育教学大纲则只有比较笼统的、操作性不强的课程目标,且教学内容、评价内容与目标要求不太一致。

  (3)拓展了课程的学习领域

  课程标准根据健康三维观、体育本身特点以及国外课程的发展趋势,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它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

  体育教学大纲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这实际上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每个学习领域可以脱离其它领域而独立存在。

  (4)划分了学习水平

  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在各学习领域设立了六个学习水平,即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小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预期应达到的学习结果。

  考虑到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课程标准在各个学习领域设立了水平六,作为高中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其他学段学生也可以将高一级水平作为本阶段学习的发展性要求。按水平划分学段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发展和各地、各校情况的差异性。

  体育教学大纲则是将一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

  (5)明确了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此外,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

  如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全新的学习领域,要求学生更多地在运动实践中体验自身心理活动并形成良好的行为表现,因而这两个领域的学习目标尤其强调应是学生自己可以体验到的,并最终表现为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改变。教师通过对学生态度和行为习惯表现的观察,判断其教学活动的成效,这使课程在情感、意志方面的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的要求变为可以观测的行为表征,既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从而有效地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现。

  教学大纲主要规定了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只作了总的原则规定,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学习并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6)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课程标准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其激励、发展功能,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评价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

  (1)增进身体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的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

  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

  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提高

  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学生可以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

  范能力,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4、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5、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6、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领域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

  ——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2)运动技能目标

  ——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3)身体健康目标

  ——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发展体能;

  ——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心理健康目标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12
纠错评论责编:Luffy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