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教师招聘考试 >> 模拟试题 >> 2018四川教师招聘中学《理论综合知识》试卷三

2018四川教师招聘中学《理论综合知识》试卷三_第4页

中华考试网  2018-02-22  【

  一、单选题

  1.【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始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选D。

  2.【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A项所述为学校享有的权利,B项是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D项是学生应当履行的义务。故本题选C。

  3.【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4.【答案】A。解析: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的申诉,由其所在区域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受理。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应当确定相应的职能机构或者专门人员,依法办理教师申诉案件。王某申诉学校剥夺其参加进修的权利,应该由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受理,也就是当地的县教育局。所以本题选A。

  5.【答案】B。解析:民事法律责任是指由于实施了民事违法行为所导致的赔偿或补偿的法律责任,简称民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通常是一种损害赔偿责任。从当前的法律实践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承担民事责任主要是违约民事责任。此外,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作为法人,会经常参与各种民事活动,如合作办学、委托培养、有偿服务、知识产权转让、劳动用T、教师聘任等,往往要与其他主体签订各种合同,发生各种民事性质的法律责任。

  在出现法律纠纷时,可以要求追究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请求民事赔偿。所以本题选B。

  6.【答案】B。解析: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个层次;部门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二个层次,主要调解各个教育部门的内外部关系;教育行政法规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三个层次,主要是为实施教育法和各单行法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四个层次。所以本题选B。

  7.【答案】D。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8.【答案】D。解析:有感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以及当时我国所面临的民族生存危机,陈鹤琴明确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9.【答案】D。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0.【答案】B。

  11.【答案】A。解析:接受进修培训更多的是通过外在的形式促进发展,它不属于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12.【答案】A。解析:师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与途径主要是职前与职后结合。

  13.【答案】B。解析: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均不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故选B。

  14.【答案】D。解析:素质教育是实现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素质教育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15.【答案】D。解析:生产力是决定教育规模和速度的重要因素。

  16.【答案】A。解析: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的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同时扮演许多角色,但职业角色是相对单一的,而教师这一职业却具有多种角色特点: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饼冤者角色。所以本题选A。

  17.【答案】D。

  18.【答案】D。解析: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19.【答案】D。

  20.【答案】A。解析: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课程,以儿童经验为中心开设课程。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21.【答案】B。

  22.【答案】D。

  23.【答案】C。解析: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气氛可分为三类:积极型课堂教学气氛、消极型课堂教学气氛和对抗型课堂教学气氛。

  24.【答案】B。解析: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指的是观察的全面性。

  25.【答案】C。解析:我国中小学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指导和现场教学。

  26.【答案】D。解析: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构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

  27.【答案】D。解析:四个选项均是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题干中的关键词“在教师指导下”可知是“有领导的认识”。

  28.【答案】C。解析:智力技能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认识活动方式。这种认知活动借助内部言语按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并且一环扣一环,仿佛自动化地进行着。结合教材知识教学,训练学生掌握智力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是培养学生智力技能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途径。

  29.【答案】B。解析:理智感是人在理智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解出一道难题属于理智活动过程。故选B。

  30.【答案】D。解析: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要使注意持久地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是很困难的。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31.【答案】C。解析: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32.【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计划策略。所谓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33.【答案】D。解析:变式就是变换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突出本质属性,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

  34.【答案】B。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故该纲要提出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应是促进公平,即B。

  35.【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故D项为正确答案。

  36.【答案】C。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同时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7.【答案】C。解析:教师成长历程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由“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需要,并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问题。”可知,教师开始关注学生,故教师的专业成长处于关注学生阶段。

  38.【答案】D。解析:该题考查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注意的转移指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根据以上定义,一边做笔记一边思考应属于注意的分配。故选D。

  39.【答案】B。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使用彩色效果比黑白效果好是因为彩色更容易被区分出来,体现的是知觉的选择性。故选B。

  40.【答案】A。解析:结合题干和选项可首先排除幻想和空想。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题干所述情景是与读到的内容相对应的新形象,而不是独立创造出来的,故选A。二、判断题

  41.【答案】×。解析: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培养人。

  42.【答案】√。解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原则在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二是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三是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四是顺应世界各国课程管理既相对统一,又相对分散的发展趋势。

  43.【答案】×。解析:演示实例一归纳推理一实验验证一概括得出结论,这是归纳式教学策略的模式。演绎式教学策略呈现教材的顺序与归纳式正相反,它是先提出概念、规则,然后再举例证明。

  44.【答案】×。解析: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45.【答案】√。解析:技能有水平高低之别,高水平即达到自动化水平的技能称为技巧。

  46.【答案】√。

  47.【答案】√。解析:学习策略的特点是主观能动性、有效性、过程性和通用性。

  48.【答案】√。解析: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即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49.【答案】×。解析: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将重点放在获得创造性成果。

  50.【答案】√。解析: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服务,都服从于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

  51.【答案】√。解析:认知结构迁移说是现代迁移理论的代表学说,布鲁纳和奥苏伯尔是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代表。

  52.【答案】×。解析: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

  53.【答案】×。解析:不应该强调绝对服从。

  54.【答案】√。

  55.【答案】×。解析:教师职业道德和其他道德一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容是不同的。三、简答题

  56.【参考答案】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57.【参考答案】

  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58.【参考答案】

  (1)正迁移与负迁移和零迁移;

  (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4)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5)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59.【参考答案】

  (1)识记的目的;

  (2)学习态度;

  (3)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4)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5)识记方法。

  60.【参考答案】

  (1)认知领域的目标

  在认知领域。教育目标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六类。即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2)情感领域的目标

  在情感领域.教育目标分为五类。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或价值观体系的个性化。

  (3)动作技能领域目标

  ①反射动作;

  ②基础性基本动作(这两种动作是自然形成的,教学中不设定此目标);

  ③知觉能力:对所处环境中的刺激所做的观察和理解,并做出相应调节动作的能力;

  ④生理能力:动作的耐力、力量、灵活性、敏捷性(学习高难度动作的基础);

  ⑤技能动作:熟练完成复杂动作的能力;

  ⑥有意活动:传递感情的体态动作,即身体语言(姿势、手势、面部表情)。

  61.【参考答案】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内在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四、材料分析题

  62.【参考答案】

  (1)该案例涉及的法律主体有学生王某、班主任薛老师、学校和王某父母。

  (2)第一,薛老师采用罚站、罚抄作业等措施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第二,学校采纳薛老师的建议开除初三学生王某的学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63.【参考答案】

  (1)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以下四点:

  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根据材料,学生品德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师在学生品德培养中要注意抓住时机。

  把握时机是品德培养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问题,教师要在先进事例发生时,做出积极的反应并给与表扬;在学生消沉时、失去自信时、最需要激励时不吝赞美地给他以及时的鼓励;也要在他放任、自满时及时给以警醒,中肯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建议。教师对学生评价要掌握时机,一是学生需要的时候,二是师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材料中班主任李老师在张同学有助人为乐行为时设计主题班会对张同学的行为给予肯定,抓住了教育的最佳时机。

  ②对学生要有正确评价和价值引领。

  品德培养要注意德育过程的多开端性和针对性。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使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达到一致。材料中的张同学做出了主动打扫卫生的举动,值得肯定,但并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也没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参与,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张同学进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从而将知情意行有机的结合起来。64.【参考答案】

  (1)甲同学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原因主要有:

  ①兴趣和好奇心未得到充分地激发。

  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甲同学本来对数学特别感兴趣,还在数学竞赛中得过奖,但是由于其兴趣和好奇心未得到充分地激发,最后导致学习兴趣丧失。

  ②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长并未对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进行了解和分析,而是一味地责骂,降低了甲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扭曲了孩子的个性,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⑧甲同学自身不正确的归因。

  甲同学对自己成绩不佳进行了错误的归因,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导致丧失了学习信心。

  ④教师对其进行错误的反馈。

  教师对甲同学试卷的评判过于激进,给与甲同学错误的信息反馈,导致其对学习失去兴趣。

  (2)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做到如下几点: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教师应该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出发,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系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促使其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

  ②根据任务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在布置作业和进行考试之前,依据作业和考试难度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合理的期望,让学生产生恰当的动机水平,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③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避免外部归因要素,让其认识到“无所谓的态度”是不努力的表现,做到“努力归因”而又联系现实,强调努力程度这一积极归因要素。

  ④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尽量使用鼓励性评语,避免简单粗暴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当学生表现出改进意向且成绩有进步时,教师应适时呈现奖励性措施,起到强化学生行为的效果。

1234
纠错评论责编:Luffy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