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注册计量师考试(计量法律法规及综合知识)案例分析(二十)
来源:中华考试网  2020/12/11 10:22:22  

  【案例 1】某计量技术人员接到一个制定仪器校准规范的任务后,收集了许多关于该仪器 的使用说明和相关研究文献,然而,由于无法获得该新型仪器内部的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难 以选择合适的校准方法,致使校准规范的制定工作陷入困境。

  【案例分析】在科学研究中,遇到既定研究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对遇到问题进 行分析,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在校准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如果能够了解仪器内 部的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无疑可以为制定校准规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然而,制定校准规 范毕竟不是新产品的研制,在校准方法的研究中,关心的是被校仪器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是否符 合该仪器的工作要求,而不必完全了解仪器内部的结构。因此,如果受限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无法获得仪器内部计算的数学模型,也可以通过对使用目的、相关文献的分析,通过大量的试 验来判断仪器的工作特性和实验方法是否适合。当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对一个系统的内部 结构还不太清楚时,可以采用黑箱分析法,即通过外部观测和试验去认识其功能和特性。 该技术人员缺乏科研及制定校准规范的经验,遇到困难时束手无策。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 研究方法,以便完成研究任务。应该从研究的目的着手进行科学分析,当缺乏数学模型时,应 分析被校仪器输入和输出的关系,从而选择合适的校准方法。

  【案例 2】对某测量过程进行过 2 次核查,均在受控状态。第一次核查时,测 4 次,n=4,得 到测量值:0.250mm,0.236mm,0.213mm,0.220mm;第二次核查时,也测 4 次,求得S2= 0.015mm。在该测量过程中实测某一被测件,测量 6 次,求测量结果 y 的 A 类标准不确定度。

  【案例分析】根据第一次核查的数据,用极差法求得实验标准差:查表得dn=2.06, S1=(0.250-0.213)2.06=0.018mm 第二次核查时,也测 4 次,求得S2=0.015mm。 共核查 2 次,即 k=2,则该测量过程的合并样本标准偏差为 ---! 1 — 在该测量过程中实测某一被测件,测量 6 次,测量结果 y 的 A 类标准不确定度为 其自由度为 v=(n-1)k=(4-1)×2=6。

  【案例 3】元素钾、氧、氢的相对原子质量(Ar)表示为:Ar(K)=39.0983(1),Ar(O)= 15.9943(3),Ar(K)=1.00794(7),这样的表示方法正确吗?

  【案例分析】这种表示方法是可以的,但缺少了必要的说明,因此不完全正确:国际上 1993 年公布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Ar)表中,就采用了这种表示方法,并说明“括号中的数是元 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其数字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末位一致: ”也就是说.Ar(K)= 39.0983(1)表明:Ar(K)=39.0983.u(Ar(K))=0.0001。如果没有说明.就可能会误认为是 扩展不确定度,会在使用时造成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