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作文 >> 写作素材 >> 2019年高考作文最美素材系列

2019年高考作文最美素材系列

中华考试网  2019-06-04  【

  器成还须久为功

  人才成长也有其过程,一旦超出科学的界限,所谓的速成只会营造“海市蜃楼”般的幻影。

  近日,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对外开放,许多参观者第一次欣赏到宫廷紫檀家具的绝美。紫檀虽美,但它“五年一年轮,千年孕一木”,成材实属不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与树人往往类比,因为正像树木成材一样,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但反观当下,不少现象不免有些违反常识。对“超速”的渴望正涌动成一股潮流。“我报名了翻译速成班,一个月就能拿下口译资格证”“我加了个减肥群,10天变苗条”“我刚买了明星快速养成手册,正在琢磨如何一夜成名”……急于工作,急于恋爱,急着看成效,似乎成为唯恐落后于时代节拍的“紧箍咒”。

  其实,“神速”未必变成“神话”,拼搏进取的姿态固然可取,但如果心浮气躁占了上风,就难免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

  对“速度”的追求应鼓励,但对“速成”应怀有警惕之心。事物发展自有其规律,人才成长也有其过程,一旦超出科学的界限,所谓的速成只会营造“海市蜃楼”般的幻影。创业风口光景无限,但若缺乏优质产品,竞争过后只会留下一片狼藉;高薪职业令人羡慕,假如核心能力缺位,终非长久之策。有人向往钢琴演奏的古典优雅,可练习枯燥,每个指法要经过千百次重复方能形成记忆;有人向往芭蕾舞者的风度翩翩,可完美舞姿的背后隐藏着练功中数不胜数的伤痛。由此看来,所谓的“短期速成钢琴特长生”无非是商业招数,轻信这些并不会等来奇迹发生。

  速成背后,是偷懒投机心态在作祟。从自身角度出发,心不能沉、气不能静,浮于表面不下苦功夫,想钻空子不坐“冷板凳”,都会导致自我管理缺失缺位,信心发生动摇。现代社会选择自然是更多样了,实现选择的资源也更为丰富,从这个角度讲,所谓“速成”有一定市场。但看树知人,但凡能速成的恐怕很难让你优势独具。目光游移、辗转腾挪倒不如一门深入、攀登高峰。

  “十年法则”认为,每个领域的大师都需要10年左右的勤学苦练;“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从平凡到超凡的跨越,需要经历一万个小时的稳扎稳打。小提琴家盛中国少年时被称为“天才琴童”,但“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又需要怎样的艰苦付出?

  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季羡林先生曾描述他在北大种莲的经历,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并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

  愿年轻人都能做一池“季荷”,生生不息,静待花开。

  风雨悬停彰显英雄本色

  前不久,一艘塞拉利昂货船在汕头海门湾附近发生主发动机故障,在台风“山竹”的影响下,受到风浪冲击,9名船员命悬一线。一边是已达12级的瞬时风力,一边是只能支持3个多小时的油耗时限,再加上岸边竖着联排高压线,直升机无法以常规飞行角度接近。在这样紧急状态下,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飞行管理部部长黄智斌,毅然操控直升机,采用难度极高的倒飞方式接近货船,悬停甲板,最终救起全部船员,安全返航。

  恶劣的天气条件、有限的救援时间、复杂的现实情况……很多人评价这次救援行动时说,“大片都不敢这么拍!”实际上,这并不是黄智斌第一次上演“绝处救援”。2017年2月,黄智斌所在机组接到求助信息后,迅速飞往事故海域,当时风力达到7-8级,浪高4-5米,且遇险的船体已经严重倾斜。黄智斌与机组果断决策,迅速开展高绳救援工作。谨慎而大胆的救援持续了不到30分钟,机组就将11名遇险人员全部救上飞机,而此时,渔船已经开始沉没。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至今,黄智斌已参与救助任务百余起,拯救了100多个濒临危险的生命。他为何能屡屡通过极限考验,完成救援工作?没有“两把刷子”的确不行:一个是无畏的勇气,一个是高超的技能。

  勇气源自对职业的责任。“存在是因为被需要,有一天我们自己到船上,坐邮轮去旅游的时候,你知道有这么一支队伍在那儿,你心里会安心很多。”海上救援工作压力大、风险高,支撑黄智斌始终坚守的原因,就是责任。关键时刻的果断和勇敢,并不是因为他无所畏惧,而是心有牵挂,甘用自己的冒险换取他人的平安。

  专业则得益于经验积累。过硬的技术水平带来的“高光时刻”,离不开平时扎实的训练和备勤。每年,黄智斌所在的救助飞行队要训练约900小时。被机组同事称为“完美主义者”的黄智斌,常常废寝忘食,带领年轻飞行员在岗位练兵中提升业务技能。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他也一直在值班,一天都没休息。贵以专,重在勤。主动梳理救援情况,既积累“救”的经验,又加强“防”的理念,从中提炼出浅显易懂的急救处理知识,走访、教育附近渔民,让安全救援融入生活和工作之中。

  领导人在会见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全体成员时说,“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他们不是孤例,更不会孤独。无数人如他们,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经历着浪尖掠过、风雨悬停,进退之间挑战自我的极限,在拼搏之中彰显英雄本色。

  生命相托,永不言弃

  他是不惧生死,远赴西非抗击埃博拉的英雄;他在马里爆炸案维和部队伤员的救治中,不分昼夜;他所带领的ICU团队多年来救治危重患者数万名,抢救成功率在95%以上……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飞虎,千千万万医者的缩影与典范。自2003年从事重症医学以来,周飞虎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每天的工作常态就是与死神较量。周飞虎说,“人家把命托付给我们,哪怕只有一点点可能,我们也会尽努力,这是医生的本分。”在重症医学科这个最接近死亡的地方,人们更加珍视、更加懂得敬畏每一个生命,也更加理解“生命相托,永不言弃”的深意。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礼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医者只有施仁爱之术,才能给人解除痛苦,带来生命的希望。周飞虎及其团队在与生命赛跑中,对医者仁心做了最生动的诠释。

  生命需要守护,尤其在最为脆弱的时刻。这需要的不仅仅是精湛医术,更是一颗共情之心、仁爱之心。周飞虎在查房时,无论病人清醒与否,都会自然地拉拉病人的手、掖一掖病人的被角,一言一行中传递给病人以关爱和信心。这是难能可贵的职业素养,更在心灵的抚慰中构筑起战胜病魔的共同体,胜过了千言万语。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首要在于“业精于勤”。一名精于诊治的医者,总是在学习的路上不断钻研、不断总结。以ICU为例,高强度、高压力的救治工作足以让人身心俱疲,周飞虎虽然白天工作,有时候晚上还要值班,但对学习从不懈怠,一项项科研成果、一篇篇高质量论文、一条条救回来的鲜活生命,就是的见证。他总对学生说,“只有勤钻研,不断提高医技,才能给患者提供恰当、有效的诊疗方案,否则,将会愧对患者的信任”。

  赢得病患信任,少不了自我付出、无私奉献、勇往直前。广大医务工作者们,在护佑生命的过程中,有的拿自己做试验,就是为了让病人在治疗时不那么痛苦;有的把责任扛在肩上,只要有紧急情况、突发事故,就会冲锋在前;有的把综合特长发挥到极致,既拿手术刀为病人治病,又拿起画笔勾勒线条以便为病患解惑;有的承受着各种压力与委屈,把快乐与微笑留给患者,坚信“快乐会绽放,对患者和自己都是有益的”……修医德、行仁术,用优质的服务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这是医务人员的价值所在,也是为生命保驾护航的意义所系。

  “生命像一面镜子,对着它皱眉,它回我们皱眉;当我们对它微笑的时候,它回我们微笑。”每个人都应该笑对生命,而以周飞虎为代表的医务人员则让这一抹微笑更为灿烂,因为,他们让生命有了更多希望。

  生命需要文学的滋养

  先贤哲人们反复强调读书之于人生的重要性,我想,这是因为只有通过读书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个体生命才能以单一接通丰富、以局部接通无限、以短暂接通永恒。也就是说,每一个生命都需要文学的滋养和支撑。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很短暂,在永无尽头的时间河流中,不过是转瞬之间;而且每个人的一生,即使先后从事过工业、农业、军事、财经、教育等多种职业,将其放在数不尽数的领域行当中,亦少得可怜。我们若想改变这一状态,只有读书。唯有读书,通过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方能在复杂多元的生命形态中,在五彩缤纷的专业领域中,在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中,在复杂微妙的人性纠结中,无限地丰富生命的经历和生活的感受,有效拓展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和深度。

  比如,通过阅读一首古代歌谣《越人歌》,我们的感受和想象就能穿越到(实际是思维联通到)那个遥远的春光明丽的江南水乡间,在打桨女和王子一次美丽动人的爱情邂逅中,感同身受地“体验”一把。“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打桨女吟唱的是一份“爱,却无法抵达”的绝望与忧伤。通过阅读,我们明白了这种一见钟情的爱,原来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不必追问必然的理由,只要知道这份爱情曾让这位打桨女在那一刻体验到什么是爱,其生命在那一刻焕发出了爱的光泽就足够了。显然,正是这份爱情感动了当时的史官,将这一事件这一情景记录下来,用文字的方式使这位打桨女获得了永生。

  我至今不能忘怀第一次读戴望舒诗作《单恋者》时心灵受到的震撼和感动:“我觉得我是在单恋着,/但是我不知道是恋着谁:/是一个在迷茫的烟水中的国土吗,/是一枝在静默中零落的花吗,/是一位我记不起的陌路丽人吗?/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我的胸膨胀着,/而我的心悸动着,像在初恋中。”我无数次地诵读过这首诗作,每一次诵读,感动和震撼的情绪都会被真切激活。仿佛自己就活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上世纪30年代,正在以一种清坚决绝的精神气质,抒发宣示着心灵深处那份永远不会放弃的对国家和民族复杂痛切的爱恋。我的生命于是也就这样一寸一寸地延伸,一寸一寸地拓宽。

  文学就是这样奇妙,把一些高远而又抽象的说教和*描写,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美丽的故事、人物、事件和画面。让我们跟随着那个事件、那个情景和那个人,穿行在过去或未来的时空中。因为文学,我们不再害怕*只有那么短暂的几十年;通过读书,我们以有限的*,接通了人类文明的永恒。面对浮躁的语境,请读书。请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踏踏实实地读书。

  “张衡地动仪”有没有标准答案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2017年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那个被印在教材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由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开始淡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此前,人教社曾明确回应,张衡及地动仪内容并未从统编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编排上做了调整。

  提到古代科学,张衡地动仪是一个必提选项,在几代中国学生的历史课本中,都能够看见关于张衡以及候风地动仪的描述以及模型图片。很多人就是通过教材中的张衡地动仪有了科学自信,对科学产生了兴趣。然而近年来,有关教材中张衡地动仪的科学性问题一直受到质疑。

  教材中的张衡地动仪图片,是20世纪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古籍复原得出的。关于张衡地动仪,历史记载很少,还原很难,也因为难,后人的复原可能并不科学,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无论是科学本身还是对科学的认识,都存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有新的发现,还原成更接近历史真实的张衡地动仪,当然是一件好事。

  可是,仅凭有限的信息,就能够保证现在还原出来的张衡地动仪一定符合史实吗?据称,为复原出更具科学性、更接近史籍记载中的候风地动仪,早在2003年,中国科学院教授冯锐就重启了“张衡地动仪”探索证明之路。而其依据是在《后汉书·张衡列传》中找到的196字记载,后来又在《续汉书》、《后汉纪》等七部典籍中找到了相关记载,最终由“196字扩展为238字”。或许冯锐复原出了更有科学逻辑、更为符合史料记载的地动仪模型,但也只是一家之言。

  相对于前人,今天的科技水平已经大大进步了,从总体上讲两者甚至都没有可比性,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能够理解前人,就能够理解前人的发明创造。在科技道路上,有人注重发明,有人注重研究,就像瓦特发明蒸汽机,未必都需要弄清全部原理,未必都需要就每一个细节作出学理上的解释。这就是科学的特点,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有时甚至也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

  就像现在,对张衡地动仪的认识也是一样。谁也不敢肯定现在复原出的地动仪模型就一定是当年张衡做出的那个,即便冯锐自己也说这仅算“我们在当前这个时代对张衡的理解”。这是不是意味着张衡地动仪没有意义,或者说“教材中的张衡地动仪”没有意义?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张衡地动仪,我们可能还没有真正理解,但我们应当记住这一路以来的跋涉。

  对于科学,我们总喜欢寻找一些成功的例子,其实在科学领域,大量存在的是不成功,甚至有人穷其一生只是证明了“此路不通”。那些没有成功的努力,有没有意义?答案是有的。今天普及科学常识、提升科学素养,就要有不怕出丑的精神,不仅需要大量介绍成功的案例,也可以介绍大量不成功的案例。就像张衡地动仪,完全可以把最新研究成果写进去,把曾经的探索与还原也写进去,这两者不是“二选一”,而是可以并立出来。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要追求定论,让学生知道争论,看到曲折,并不是什么坏事。

  在科学上,有时是找不到标准答案的,教材上的“张衡地动仪”也不必追求标准答案。据称,张衡和地动仪的内容并未消失,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有专门的内容。在介绍张衡和他发明的地动仪的同时,也不妨把后人在还原张衡地动仪上的努力与争议讲出来,把两个“张衡地动仪”都介绍一下,让学生知道科学不易但有魅力。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

  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看到他人提拔重用了,顿时沉不住气,“两年没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没挪动,四处去活动”,千方百计走捷径;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在传承中闪耀,在时光里留痕

  背影,随处可见,稀松平常,很容易就被人遗忘,也很难被拥有它的人所看到,时常只留给别人。但是,背影却记载着深情,记录着岁月,承载着梦想。

  从远古时代的祖先开始直立行走,踏出东非大裂谷开始,人类就一直是一个勇于开拓、勇于前进的物种。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乘风破浪,在时代的阶梯上负重前行,在道阻且长的旅途上,征服了一座又一座成就的高峰,也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危机的深谷。

  在前行中,那些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们,从来看不到自己的背影。在前行者的眼中,有的只是漫漫前路和无限可能,而他们的背影,则是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望着他们的背影,我们看到历史在他们身上刻下的痕迹,找到他们在历树立的坐标,我们在这些背影的守护下成长,在这些背影的引领下启程,最终也追随着这些背影走向彼岸。而对这些留下背影的人而言,激励着他们的,则是他们的前人留下的背影--催人奋进的信念,就这样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背影默默传承,谱写出了无数血脉与民族、理想与信仰的壮丽篇章。

  一个人的背影,常常是渺小而平凡的。但是,在每个人的生命经验当中,都一定有不止一个渺小而平凡的背影,给我们留下过真实的感动。这样的背影,或许属于扛起了整个家庭的父亲母亲,或许属于无私帮助过我们的良师益友,或许属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无名路人,又或许属于激励着我们学习的楷模榜样。一个普通的背影,或许承载不起太多重负,但是,千千万万的背影,却共同组成了一首交响诗,回荡在我们身边,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着精神力量。

  朱自清在《背影》中描写的父亲,不仅让人们记住了那个攀越月台去给自己的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无数人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和他们或高大或佝偻的背影。而在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中,和疏散群众逆向而行的消防战士,更是用自己的背影诠释了“最美逆行”的意义,为所有消防战士的奉献精神写下了注脚。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当他们留下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时,他们根本顾不上自己的背影,他们心中有的,只是爱、责任和牵挂。

  在这样的瞬间里,见证并记录这些背影的人绝不会是他们自己,他们也从没想过为自己的背影留下了什么。可对见证者而言,这些背影蕴含着满满的深情、难忘的恩义和高尚的力量。当见证者将这些背影记录下来、写出来、晒出来的时候,这些背影的力量便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扩散与传承,从而得以给更多人带来触动和感念。

  我们见过无数的背影,有的背影众志成城,有的背影形只影单,有的背影鹏程万里,有的背影日薄西山……或许不是每一个背影都令人振奋,也有背影会让人孤寂落寞,感慨万千。但是,不论这些背影承载着怎样的意义,他们都是一个人在前行的过程当中,留在世界上的真实记录。这些真实的背影,在时光中铭刻出了一个人的生命印迹,并且让后人可以通过这些背影跨越时代的界限,去追溯先辈的过往。

  背影如此令人动容,却也很容易被我们忽视遗忘。我们更加容易记住鲜明的面孔,而难以分辨模糊的背影。但是,那些深藏于记忆深处的背影,同样可以在传承中闪耀,在时光里留痕。发现背影、分享背影,就是在追寻背影里的故事和情义,让我们不要轻易将其遗忘。

  《影》:张艺谋的诗意江湖

  自从得知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影》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被不少外媒盛赞,心中就对这部电影平添了许多期待,毕竟新千年以来,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除了《金陵十三钗》外没有让我觉得精彩且念念不忘的。然,在影院里静静地将之看完却感到有一点迷茫--说是兴味索然,似乎不准确,在观影途中我未曾将眼睛挪开过一瞬;说是意犹未尽,又仿佛太牵强,所有的惊喜也仅限于视觉效果的冲击。一时狐疑,在好与不好之间难以决断。

  电影美吗?美。

  悠扬婉转的琴音,烟雨迷蒙的幻境,轻盈飘逸的古装,淡雅简约的黑白灰色调,中国风的水墨画风格,无不体现着东方禅意和古典味道。景是画中景,人是画中人,屏风、暗影、雨花、沛伞的交汇,鲜血、打斗、功夫、生死的渲染描摹出一个刀光剑影的武侠江湖,从美学的角度,影片的每一帧画面都美到了极致,哪怕是影片中的角色生死存亡时刻的凛冽和凄惨。

  演技不好吗?好。

  邓超一人分饰两角,隐忍的“境州”和癫狂的子虞,一个忍辱负重一个*狠辣,在他不同身形与脸孔之间的幻化游刃自如;郑恺饰演的沛王,明里是个只知吃喝玩乐的昏君,暗中却是一个运筹帷幄的君主,“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虚实难辨中皆是帝王的阴险;胡军饰演的杨苍对敌谈道义,对子言温情,拥有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吴磊饰演的杨平言辞与举止都有少年英雄的风范……

  故事不完整吗?完整。

  《影》脱胎于朱苏进的《三国·荆州》,从一个八岁时就被秘密囚禁的小人物“境州”入手,讲述他不甘心被当成替身傀儡,历经磨难努力寻回自由的逆袭故事。自他在都督子虞面前唯唯诺诺到朝堂之上毫不犹豫地弑主,他的成长合情合理也符合人性的变化,由他及彼,粉墨登场的各色人物也都释放着各自的人性与*,此间种种充斥着权利与谋略的算计,让这个关于替身的影子故事相对圆满。而环形的叙事结构,从哪里开始,亦从哪里结束,也使之有始有终。

  没有好的角色吗?有。

  尽管主角是“境州”,可是真正能让人喜欢的角色却是配角。关晓彤饰演的长公主青萍,从一开始就很有血性,这个视都督为英雄的一介女流,看不惯哥哥沛王的委屈求和,为国家不惜混入死士之中,甘为收复被敌人占据的国土境州失去性命。我始终觉得她深入敌营不只为私欲,不过是一个国家处于危亡之中,一个懂得什么是匹夫有责的可爱女子罢了。而相比沛王战队一方君臣之间的猜疑与不信任,互为仇敌和“你不仁我不义”,杨苍一方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缺乏情感的交流吗?不缺。

  境州与子虞夫人小艾的男女爱情,杨苍与杨平的父子之情,沛王与青萍的兄妹之情,尽管着墨并不多,却在杀戮与权谋之间甚为出彩。“境州”与小艾,他们的不伦感情从女方的怜悯之心开始,直至“境州”决定甘心作饵与杨苍对战前一晚灵与肉的结合,都是有迹可循的,只是从朝堂之上,“境州”归还小艾所赠的香囊才可知,他们的感情不过昙花一现,之前所以为的生死相依和同命相怜,不过是小艾的幻梦,即使很有可能小艾的献身也是子虞控制“境州”的一步,但这场棋局,没有人赢只有人输;沛王与青萍相依为命,两人之间有过宠溺,有过嫌隙,却在青萍战亡之后,沛王对妹妹的爱惜之情才迸发出来。他向*吼是悔恨交加,是啊,青萍怎知道她眼里懦弱无能的哥哥是一个善于筹谋的人,肯将她许给杨平做妾不过是让敌方放松警惕的计策而已,可她却白白误了性命;杨苍与杨平父子,言语之间皆是温厚的父爱如山,硬汉对儿子的柔情全在那一颦一笑之间,而在最后,也是因为杨平的死让杨苍乱了阵脚,才让他死于“境州”的手下。

  少了*迭起的桥段吗?并没有。

  “境州”孤身战杨苍,青萍与杨平的生死对弈,田战与死士们的以沛伞夺城,这都是影片的*部分,而在境州已破,影子“境州”胜利凯旋归来后,于朝堂之上的不停反转,可谓影片的*“更上一层楼”,在此情境中,除了小艾退居一旁的惊愕,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即使明知子虞不会那么轻易地就被沛王除去,却也意外子虞出现在大殿之上以后的走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厮杀,谁会笑到最后成了未知数。当所有的点都爆发在“境州”身上,当他弑主杀君还香囊,一切仿佛才尘埃落定。这既有预料之中也有意料之外的变故所营造的结局,一个个接连而来的反转皆有趣味,也让整个故事多了些扑朔迷离之感。

  一时唯美,一时血腥。一时阴柔,一时阳刚。一时沉稳,一时疯狂。一时内敛,一时张扬。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影子”故事,在黑与白、阴与阳、真与假、善与恶之间静水流深地呈现出来。

  可是,即使影片有如此之多的优点,我仍是觉得少了些什么,未能入戏。思来想去,也不过是这几个缘由吧--

  留白是功,也是过。

  故事是个完整的故事,大量的留白给足了人们予以想象的空间。总有人好奇,小艾在门缝里到底看到了什么?是“境州”杀了田战,自立为王?是田战杀了“境州”,曾经有过欢好的男人也终离自己而去?是沛王也有个一模一样的影子他才是最后的赢家?这些疑问都没有人解答,只能依赖观者自己的想象去自行脑补结局。有人说,这留白是点睛之笔,我不否认,开放式结局的确给了这个故事太多可能,但同时,留白太多也有弊端,当一个故事的枝枝蔓蔓都不丰满,有太多的缝隙需要观者自己想象去填满时,也容易让人有些不知所谓--除了结局,人们有太多的疑问需要解答:田战如何收服那些死士为其所用的?青萍如何得知田战与死士们的行踪的?沛王又如何察觉鲁严的叛变?

  宏大背景,小格局。

  从《英雄》开始,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再到《长城》乃至《影》,张艺谋对武侠就有一份自己的执念,可在每个故事里,你都会发现,画面与镜头是唯美的,古装的外壳下包裹的莎士比亚悲剧色彩的内核是厚重的,但影片的主题却是渺小而轻薄的。就如这次致敬黑泽明的《影》,架空历史的原创故事,穿插着一个个局中局和计中计,可再多悬疑和反转,为之服务的对象也仅仅只是“境州”这个个体。当整个故事的主线变成阴谋诡计和操纵棋子,当每个角色都变成了棋子,最终以一个人的兴衰荣辱和蛰伏逆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难道只是权谋的重要和反抗精神的意义所在?想要更深层的答案,怕是没有了。

  无代入感,难共鸣。

  很久之前,听说过一句话“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中人的悲欢离合和生死命运,可以使看戏的人“牵一发而动全身”,或为其哀鸣,或怒其不争,或心生悲悯……能让戏外的人入戏,那是一部电影的本事,也因此,人们会为《我不是药神》里无钱治病的病友们而悲伤,为《摔跤吧,爸爸》里的女孩儿的成功而欣喜。然而《影》给人的感觉自始至终都置身事外,无论于从小被压迫的“境州”还是拥有智慧却成丈夫附庸的小艾,都不曾让人有过疼痛的感觉,一个个灵魂逐一死去时的“畅快”也不曾让人有一丝悲伤。道义、忠诚,在影片里难以找寻,“境州”的命运也从不曾让人觉得悲苦,当一切本是为自由升华成一切不过为权利,当“境州”变成第二个子虞,当人生没有了信仰可言,一切都将归于虚无。“境州”的命运从身不由己到挣扎、不屈、反抗和自己主宰命运让人很难感同身受。说白了,就是难以让人有代入感,更不可能有所共鸣。或许是当下的人们距离权谋杀戮太远,而剧中的角色又未能以人性打动人心罢了。

  有形亦有魂,或许才是一部好电影应该所达之境界,让人不停地想去回味和思考也是一部好电影应有的质感,恐怕张艺谋所塑造的这个诗意的武侠江湖,还未能做到这一点。以为在这个故事中能看到人性的真善美,岂知通篇都是君臣之间的尔虞我诈和“互相利用、各取所需”;以为能在平庸的桥段中汲取一丝光亮和感动,却无法为人和人之间的背叛与算计所动容;以为丑恶的场景中总有人性的光芒在闪烁,却只看到了人性的泯灭与贪婪。

  首尾交叠,影片在小艾从门缝中向外看时的惊恐中开始,也在此情景结束。当这个环形故事回归最初,她看到了什么似乎也并不重要了,结局到底是什么也不那么重要了。

  就在最近,豆瓣网评分7.2的《影》,获得了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12项提名大有横扫之势,可这到底是不是一部形神俱佳的好电影,终究是见仁见智。

  热点资讯:2019年高考时间6月7日-8日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2019年高考重点考察内容 2019全国高考试题及答案汇总 高考作文

  2019年全国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入口 志愿填报时间 录取分数线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