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内蒙古高考 >> 内蒙古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7年内蒙古高考历史模拟试题(3)

2017年内蒙古高考历史模拟试题(3)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7-05-22  【

  8.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堂如下课程、课时。其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学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课程 几何代数 植物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课时 20 8 8 4 3 10 ①注重西学 ②经世致用 ③中体西用  ④顺应潮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材料中“外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表明重视西学,故①正确;依据材料中“外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体操”的信息可知,除了科举制下的“读经讲经”,课程更加关注实用,故②正确;材料内容既有“读经讲经、中学文学”,也有“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等西学,但不能明确说明是中体西用,故③错误;明清八股取士僵化落后,“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与时俱进,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9.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现象(  )

  A.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未传入中国

  B.体现出国民崇洋媚外心态

  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D.说明了政府倡导思想自由

  C 众多的主义传入中国,这其 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故A项错误;各种主义的涌入是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反映而非国民崇洋媚外心态的反映,故B项错误;各种主义的传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人们更加理性地来思考哪种主张能够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的倡导作用,故D项错误。

  10.下图是1919年一位学者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当时(  )

  A.该学者反对新文化运动  B.该学者支持五四运动

  C.《新潮》杂志深受国人喜欢  D.出现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11.胡适认为:“我们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这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新文化运动彻底失败

  C.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中西文化融合日益加强

  C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我们思想新、信仰新,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可知新文化运动并未彻底失败,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可知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不能体现文化融合,故D项错误。

  12.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1月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但是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现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要铲除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材料表明当时的共产党人(  )

  A.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

  B.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基本国情

  C.倡导苏俄的城市中心暴动道路

  D.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观点

  13.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已经说过,同治、光绪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地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绝非可以舍弃一切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与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於(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的社会,慢慢儿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之处并说明理由。(4分)

  (2)对待改革,材料一中的“时人”与材料二中的“一般人”态度不同,原因何在?(8分)

  (3)材料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8分)

  (1)同:基本认可;理由:都从国情出发。异:评价视角不同;理由:后者兼顾了历史文化和政教渊源。(4分)

  (2)“时人”代表顽固派,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民族危机加深;政治腐败严重。(8分)

  (3)因素: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趋势;西力东渐的推动。影响:政治方面,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思想方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马克思主义传播。(8分)

  14.明末清初开始了以传教士为媒介的西学东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耶稣会士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他们充其量只是给几乎不可变更的中华文明,带来了一阵微微的颤抖而已。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致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此外,带来这种科学技术新知识的耶稣会士,本质上是一些宗教人士而非科学家……与其说他们代表了欧洲文明的宽广前沿,还不如说他们只介绍了西方科学中少数一些恰好吸引中国人注意力的分支。即便是这种片面的介绍,也在十八世纪中随着传教运动被抑制而受到阻隔了。因此,耶稣会士所作努力的微弱、儒家士人所持的种族中心式的自满姿态,以及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对外来刺激之不可渗透性,阻碍了中国在此时出现任何现代化的进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人背负着传统的重负,对西方世界的本质又一无所知,他们在黑暗中摸索,探求一条适应时代巨变的生存之路……中国人面临着一个令人焦躁的痛苦抉择,那就是:为了使中国得以继续存在,并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一席之地,旧中国的多少成分应予抛弃,近代西方的多少东西应予采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从十九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学识渊博的政治学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 “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学习西方的背景。(4分)

  (2)在思想观念方面,近代中国“应予抛弃”和“应予采纳的”因素各是什么?(6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及影响。(10分)

  (1)背景:中国长期封闭,不了解世界大势;在对外交涉中,屡屡受挫;中外差距拉大,先进中国人看到了西方的先进等。(4分)

  (3)历程及影响: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技术,开始了技术现代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出现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政治制度;20世纪20年代前后出现新文化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思想观念,扩大了民主和科学的影响。(10分)

12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