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山东高考 >> 山东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6届山东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效课时检测试卷17

2016届山东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效课时检测试卷17_第3页

中华考试网  2016-02-05  【

  一、选择题

  1.D 解析:“邦君”是指诸侯,“作器”可以理解为邦君为母、妻、女做一些可以体现其身世的东西。就题干而言,这种做法其实反映的是诸侯势力的膨胀,所以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2.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周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从材料信息看,实行分封制,可以维护统治秩序;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建立在宗法体系下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旧秩序随之瓦解。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出现在秦朝,C项表述错误。

  3.C 解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在政治方面主张无为,这与材料中“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直接相悖。故C项符合题意。

  4.C

  5.D 解析:A、B、C三项不全面,而它们都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正确答案为D项。

  6.B 解析:西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结果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7.C 解析:可以从图片中看到男耕女织的生产景象,由此判断此经济形态当属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故排除①③。②④明显是符合小农经济的特点,故正确答案为C项。

  8.B 解析:题眼是“唐末”“军事组织”。兵部在唐朝前期已经出现,内阁出现于明朝,军机处出现于清朝,故A、C、D三项错误。

  9.A 解析:首先排除B项,因为宋朝之前已经有工商业市镇。其次排除C、D两项,虽然两者都是宋代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但它们不能体现题干中的“商业革命”。由“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可知,这场“商业革命”强调的是城市的经济功能,故正确答案为A项。

  10.A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我国古代科技发明“涉及马镫、阴阳八卦、算盘、伞、兵马俑”等,由此可知它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注重经验的总结,而不是实验,故排除B项。有些发明不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故排除C项。并不是所有的发明都服务于农业生产,如兵马俑,故排除D项。

  11.C 解析:苏东坡通过对王维、吴道子的对比评价,强调诗意,而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故这有利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因此C项正确。苏东坡的评价不能改变两人在中国画坛的重要地位,故排除A项。苏东坡主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要求二者俱备,因此,他并未彻底否定写实与形似,故排除B项。顾恺之在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故D项错误。

  12.A 解析:材料表现的是元朝御史台的职权较大,可谏言皇帝、监察百官、追理财赋,故B、D两项正确。从材料“中书省、枢密院”“立台察,古制也”可知其借鉴了唐宋的政治文明,故C项能够从材料中得出。材料只能反映出当时对御史台职能的认可,但不能表现出其“权限过大招致不满”,故选A项。

  13.A 解析:“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反映的是元杂剧通俗化的特点,这一特点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壮大,而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城镇经济的繁荣,故A项正确。

  14.C 解析:根据材料“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可以看出李贽对秦始皇焚书坑儒持肯定态度,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控制,通过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故C项正确。李贽不主张实行君主专制,D项与史实不符。A、B两项与题意无关。

  15.B 解析:从“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伦教荡然,纲常已矣”可以看出,明朝时期松江地区的士大夫们从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转变为“重利轻义”,故选B项。A项中的“伦理道德沦丧”与史实不符;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导致思想观念变化,故排除C项;“崇尚奢侈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D项。

  16.C 解析:材料反映出张居正在生前拥有很大权力,死后以罪状示天下,这说明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内阁无实权,也不是行政机构,故不能制约皇权,皇权与内阁并不存在矛盾,故A、B、D三项说法不正确。

  17.D 解析:d处处于高潮是由于宋明理学的兴起,故选择D项。

  18.C 解析:徽州人经商形成风气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读书只是增加徽商的文化素养,与他们经商成为风气无直接关系,排除②。故选C项。

  19.C 解析:材料反映出一些官员经商后富贵不归乡,这说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叶落归根”的观念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A项中“摒弃”与史实不符;材料反映的是部分官员的行为,B、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

  20.D 解析:材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存在“天朝上国”的狂妄心态,这种心态使得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A项说法错误,因为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是中国逐渐落后,西方国家向资本主义过渡,逐渐强大;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故B项说法不正确;鸦片战争后,统治者并没有完全抛弃这一“对外体制”,如仍把西方国家称为“夷”,故C项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参考答案:(1)科举制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和察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和缓和阶级矛盾;科举制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科举制具有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答出2点即可)

  (2)原因:科举制在明清两代采取八股取士,极大地禁锢了士人的思想;随着中国近代化的展开,该制度已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影响:有助于新式教育的兴起,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增强了反清力量;没有形成覆盖全国的有效的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废除对教育的普及与学堂对教育的促学力有所减弱;扩大了城乡差距。(答出4点即可)

  (3)科举制的“兴”“废”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都有利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曾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由于其发展历程中缺乏革新,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它的废除是必然的。(答出其中的1点或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关于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要联系其背景,从明朝时期科举制的变化,尤其是近代以来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局限性等回答。第(3)问,要注意“兴废”二字,既要看到它兴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要看到它被废除的必然性。

  22.参考答案:(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演变: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商业发展的表现事例即可。第(2)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找关键词句即可概括出两者的关系。第二小问实际是考查唐及其以后城市发展的表现,根据所学知识从坊市的界限、草市的出现等方面归纳总结。第(3)问中第一问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经济上虽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禁绝,思想上根据材料“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实际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即可。

  23.参考答案:(1)臣子有忠诚于君主的义务,君主有仁慈爱民的义务,人民有权反抗独夫民贼。

  (2)条件:商品经济的活跃;佛教道教对儒家思想的冲击。原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道教、佛教思想,更适合元明清统治阶级的需要;朱熹使理学世俗化、通俗化、生活化、普及化。

  解析:第(1)问,杨氏指杨朱,反对儒墨,主张贵生,重己。故孟子批评杨氏为我而无君。可见孟子主张臣子要忠于君。材料一第二段话的大意是:毁坏仁爱的人叫做贼,毁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而残、贼这样的人就是纣王,只听说诛灭了纣王而已,没有听说过臣子杀君的。这段话反映了孟子的观点是君主要慈爱其民,否则人民有权反抗独夫民贼。第(2)问第一小问理学产生原因:联系教材知识从经济、思想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元代开始成为主流意识的原因:应从儒学的自身发展、朱熹等人儒学的贡献等角度进行分析。

123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