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山东高考 >> 山东高考生物模拟题 >> 2016届山东高考生物复习强化练:《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

2016届山东高考生物复习强化练:《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

来源:中华考试网  2016-01-04  【

  一、选择题(2.5×20=50分)

  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三倍体无子西瓜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C.猫叫综合征是基因中碱基发生了变化所致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 C

  [解析] A正确,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正确,三倍体无子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属于可遗传的变异;C错误,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中碱基发生变化属于基因突变;D正确,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的一种类型。

  2.用二倍体早熟易感病茄子(aatt)和四倍体晚熟抗病茄子(AAAATTTT)为材料,培育纯合的二倍体早熟抗病茄子。以下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取四倍体植株的花药离体培养可获得二倍体植株AATT

  B.基因型aatt与基因型AATT植株杂交,可以从F2中直接选出符合要求的植株

  C.取B选项F1植株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利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种植C选项得到的植株,成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即可选出符合要求的植株

  [答案] C

  [解析] 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A错误;基因型aatt与基因型AATT植株杂交,由于抗病是显性,不能从F2中直接选出符合要求的植株,B错误;取B选项F1植株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利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C正确;F1植株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即可选出符合要求的植株,D错误。

  3.DNA聚合酶有两种方式保证复制的准确性,即选择性添加正确的核苷酸和移除错配的核苷酸。某些突变的DNA聚合酶(突变酶)比正常的DNA聚合酶精确度更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酶的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B.突变酶作用的底物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C.突变酶减少了基因突变发生的可能

  D.突变酶大大提高了DNA复制的速度

  [答案] C

  4.遗传学检测两人的基因组成时,发现甲为AaB,乙为AABb,分析甲缺少一个基因的原因,可能是(  )

  ①基因突变 ②染色体数目变异 ③染色体结构变异

  ④甲可能是男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基因突变不可能使基因数量减少,而是产生有关等位基因;如果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细胞中少了一条染色体,可导致该染色体上相关的基因丢失;如果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同样可导致该染色体上的有关基因丢失;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可能不存在。

  5.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基因可自发突变为a1或a2基因,但a1基因不可回复突变为A基因

  B.有性生殖的生物,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Ti质粒的T-DNA片段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DNA上,属于染色体变异

  D.杀虫剂诱导了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使害虫抗药性增强

  [答案] B

  [解析] 基因可发生回复突变;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可以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Ti质粒的T-DNA片段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DNA上,不涉及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化,属于基因重组;害虫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杀虫剂起选择作用。

  6.下图为某种小鼠的进化过程,X、Y、Z表示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鼠性状的改变一定会引起该种群的进化

  B.X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D.Z表示隔离,但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Z

  [答案] C

  [解析] 据图分析,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7.人类中有一种致死性疾病,隐性纯合的儿童(aa) 10岁左右全部死亡,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都表现为正常。已知某人群中,基因a在成人中的频率为0.01。如果群体中随机婚配且没有突变发生的情况下,在下一代的新生儿中杂合子(Aa)的频率是(  )

  A.0.0198 B.0.099

  C.0.198 D.0.0001

  [答案] A

  [解析] a的基因频率为0.01,则A的基因频率为0.99,群体中随机婚配且没有突变发生,根据哈代温伯格定律,下一代的新生儿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2×0.01×0.99=0.0198。故A正确。

  8.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年份 1870 1900 1930 1960 1990 S基因频率(%) 10 50 65 50 12 A.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的比例为90%

  B.从1900年至1960年,该物种始终没有进化

  C.到1990年,该桦尺蠖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D.自然选择导致S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答案] D

  [解析] 1870年,S基因频率为10%,s基因频率为90%,所以种群中浅色个体的比例为90%×90%=81%,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到1990年,该桦尺蠖并没有与原来的种群产生生殖隔离,C错误;自然选择导致S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正确。

  9.某昆虫种群产生了一次基因突变,使原来浅体色群体中出现了少数深体色的个体,其基因频率变化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A.大约在第10代发生了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A基因,随后A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逐渐被淘汰

  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C.若第24代时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为:AA 10%、Aa 20%、aa 70%,则下一代种群中a基因频率小于80%

  D.环境变黑有利于深体色个体生存,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该种群基因库中A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新物种即将产生

  [答案] D

  [解析] 由图像分析可知,大约在第10代A基因开始出现,随后A基因频率逐渐增加,最后接近于1,这表明A基因的等位基因逐渐被淘汰;第24代时,a的基因频率为1/2×20%+70%=80%,由于a基因逐渐被淘汰,所以第25代a的基因频率应小于80%;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物种间产生了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表明生物发生了进化。

  10.(2014·四川,5)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变异与进化以及细胞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有关知识。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阻止细胞分裂,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丙的染色体数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顶芽形成幼苗丁,幼苗丁中只有芽发育而成的部分染色体数目加倍(36条),而顶芽以下的茎、根发育成的部分染色体并未加倍,仍为18条,因此丁苗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可能是36条,也可能是72条,B正确;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属于染色体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地理隔离并非新物种形成的必经途径,D错。注意B的误区就出现在秋水仙素处理的不是整株幼苗,而是顶芽,因此并不是整个植株发生染色体数目加倍。

1234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